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亦称战争动员,简称动员,是国家或政治集团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人民武装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和交通战备动员等。动员是国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员准备的完善程度,是国防强弱的标志之一。中国坚持全民办国防,着眼于发挥现代人民战争整体优势,加强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国防动员建设。

一、国防动员的意义

国防动员是国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准备和实施战争的重要措施。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无论是全面战争,还是局部战争,无论是常规战争,还是非常规战争,都离不开动员。因此,国防动员在保障赢得战争胜利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国防动员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重要措施

国防实力,是国家防御外来侵略的力量,是国家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力量的总和。在和平时期,国家把国防动员准备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可以增强战争潜力。同时通过动员准备,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防观念,使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达、科技进步,迅速增强综合国力。由于平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旦战争爆发,通过战时动员,就能迅速地把战争潜力转变为战争实力。就武装力量建设而言,为了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和入侵,保持一定数量的常备军是必要的,但在平时要保持一支满足战争需要的庞大军队,任何国家,即使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无法做到,巨额的军费开支必然加重国家的经济负担,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部队武器装备的研制和更新。这就要解决平时养兵少、战时用兵多的矛盾。采用常备军和后备力量相结合的原则,平时保持精干的常备军作为战时动员扩建部队的骨干力量,同时积极训练、储备后备力量,以便战时根据需要组编参战。这样既可以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从根本上增强国防实力。

(二)国防动员是增强国防威慑力的有效手段

一个国家的国防威慑力,不仅取决于常备军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取决于军队后备力量和其他动员潜力,取决于常备军与后备力量动员准备的有机结合,以及动员机制健全完善程度和运行效率。平时充分做好战时动员的准备工作,建立强大的后备力量和健全的动员体制,可以使敌人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贸然发动进攻。现在一些国家主张采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战略,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处于防御地位、反对侵略的国家,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以充分有效的动员显示应付战争的能力和拼死抵抗的决心,迫使敌人延缓或放弃侵略战争。我国的后备力量既是潜力又是实力。例如,我国的民兵是现实力量和后备力量的统一体。平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战争动员准备,无疑可以增大威慑力量,从而达到制约战争爆发、维护和平的目的。

(三)国防动员是夺取战争主动权的可靠保障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后备力量的强弱、兵员质量的优劣,以及战时动员的准备和实施的好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现代战争的突发性和速决性显著增大,发动战争的一方往往先发制人,迫使对方在无戒备或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应战,力求取得速战速决的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突然袭击、不宣而战已成为首先发动战争一方的惯用手法。处于防御地位的国家,如果战时动员工作的准备和实施不好,在战争初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甚至来不及实施动员和完成战略展开,其武装力量和经济命脉就可能陷于瘫痪。历史表明,在现代战争中,谁能保持强大的后备力量,并以最快的速度动员起来投入战争,谁就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二、国防动员的分类

世界上许多国家,按规模把动员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两个类型(有的国家称等级),按方式把动员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按时间把动员分为初期动员和持续动员。秘密动员是在各种伪装手段掩护下隐蔽进行的动员;公开动员是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公开发布动员令后所实施的动员。初期动员是在战争爆发前和战争初期进行的应急动员,包括整个战争初期的各项动员活动;持续动员是战争进入中后期之后,在初期动员的基础上,为继续满足战争需求所进行的动员。

根据我国国防法的规定,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遭受威胁时,国家将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进行全国总动员或者局部动员。我国法律主要是从动员的规模这一角度,将动员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

(一)总动员

总动员亦称全面动员,是国家采取紧急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战争动员。即将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转入战时轨道。总动员通常在爆发大规模战争需要举国迎敌时进行,时机一般选择在战争初期。决定实施总动员的权限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总动员令通常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发布。

总动员由于涉及面广、组织实施复杂,因而最能体现动员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与局部动员相比,总动员有如下特征:一是全面性。总动员涉及国家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部门,“一切为了战争”。就人员而言,总动员可能涉及每一个有能力承担国防义务的公民。为了应付大规模战争,总动员将使国家转入战时体制,全国进入战争状态,一切部门和全体公民,都要服从战争需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支持战争的进行。二是彻底性。由于全面战争往往比局部战争更复杂、更激烈、更残酷,因而总动员的程度也就更为彻底,它将使国家所具有的战争潜力更多地转化为战争实力,使政府的各种机制更多地由平时状态转换为战时状态,并由此导致整个国家的活动中心和社会生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三是持续性。总动员多是为全面战争而反复实施的。一般来说,全面战争比局部战争涉及的范围更广,持续的时间也更长。这就要求总动员也随之持续下去,成为长时间的分批次进行的活动。因此,动员可能持久进行,或者反复进行,甚至整个战争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动员。

(二)局部动员

局部动员,是国家在部分地区或部门进行的动员。通常是动员部分武装力量和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战争。根据战争的发展,局部动员也可能上升为总动员。决定实施局部动员的权限,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局部动员是古今中外战争动员中最常见的动员类型。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许多次局部战争中,许多国家都进行过这种局部动员。我国在抗美援朝战争、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过程中,都进行过这种类型的动员。与总动员相比,局部动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有限性。局部动员多是为局部战争而实施的。其作用、目的、时间、范围都有限,因此局部动员的规模必须严格控制。这样不仅可以尽量减少国家的负担和损失,还有利于达成政治上的主动。进行局部动员时,国家体制不做根本改变,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公民也大多保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动员是在局部地区和某些部门进行,不涉及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正常的经济建设。二是不稳定性。局部动员的不稳定性主要是说它有多种发展趋势,有可能发展上升为全面动员,也可能只在局部地区或部门进行,不需再发展扩大。这就要求在局部动员之前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对战争的发展趋势不断地进行研究,做出科学的预测,以便有所准备,一旦需要,及时向总动员过渡。

实施总动员还是局部动员,是由战争规模和国家战略意图决定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局部动员有可能升级为总动员。同样,随着战争规模的缩小,原来在全国各行各业进行的总动员,则逐步变为局部动员,国家的大部分地区和部门恢复正常状态。战场情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交战双方政治、经济的需要,以及双方力量的消长,战争规模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动员的指导者应当把握这种变化,适时调整动员规模。

三、国防动员的内容

(一)人民武装动员

人民武装动员,是国家将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现役部队、武装警察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和预备役人员,以及相应的武器装备和物资等动员。它是国防动员的核心。搞好人民武装动员,对于战争的进程和结局,特别是战争初期军队的迅速扩编和展开,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争取战略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按照全党动员、全民动员的方针,在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基础上,进行人民武装动员,广泛动员群众参军参战,使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在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动员207万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东北地区还动员了74万多民兵、民工参加运输队和担架队,保障了军队作战的需要。

人民武装动员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按照动员计划组织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扩编现役部队。临战前使军队迅速转入战时状态,现役军人一律停止转业和退伍,外出军人立即归队;迅速组建扩建新的作战部队和保障部队,实施战略展开。

(2)征召预备役人员,按战时编制补充现役部队。

(3)预备役部队调服现役。

(4)改编和扩充其他武装组织。

(5)动员和组织民兵参战。

(6)征用急需物资。主要是运输工具和工程机械、医疗器械、修理设备等,以满足军队扩编的需要。

(7)健全动员机构,加强组织领导。随着战争的发展,进行持续动员,以保证军队不断补充和扩大,直至战争结束。

现代战争对人民武装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采取平战结合、现役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办法,在平时做好人民武装动员的准备。一般来说,人民武装动员准备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保持一支精干的、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常备军,作为战争初期作战和军队扩编的骨干。

(2)建立健全有权威性的动员机构,平时进行动员准备,战时组织实施动员。

(3)建立健全预备役制度,储备大量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

(4)进行预备役登记。

(5)拟定武装力量动员计划和军队扩编计划,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

(6)组建预备役部队,加强预备役军官和士兵的训练。

(7)划分兵员补充区,以便战时就地出兵员、就地出装备,迅速补充、扩编部队。

(8)做好交通运输和通信保障的准备,以保证部队的扩编、集结,新兵的运输,物资的补充。

(9)储备相应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对军民通用的机械、车船和工程机械等进行登记统计,做好征用、征购计划。

(二)国民经济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是为保卫国家安全,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国民经济应变能力的活动。平时,它是加强国防经济潜力建设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是调节国防经济常备力量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手段,是遏制战争的强大威慑力量。战时,它是快速、有序地将国民经济体制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将国防经济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赢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国民经济动员包括工业、农业、科技、医疗卫生、城市建设、商业贸易、财政金融等领域的动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是国防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我国的国民经济动员贯彻“兵民是胜利之本”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是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在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办事机构为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全国国民经济动员工作,协调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中军事与经济、政府部门与军队系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搞好国民经济的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完善国民经济动员机制,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军队各军兵种、各军区设有相应的经济动员机构。

国民经济动员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组织实施。主要做法如下。

(1)根据战争需要,调整军工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重新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军需民用。

(2)动员生产线启封并投入军工生产,充分发挥军工厂的生产能力;改组民用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扩大军工生产。

(3)搬迁、疏散可能遭到战争破坏的重要工厂和战略物资,加强重要经济目标的保护。

(4)调整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及任务,加速研制新式武器装备。

(5)调动医疗卫生以及外贸、文教等各行各业的力量为战争服务。

(6)改组农业,提高农业产量,加强粮食生产和储备,保障军民粮食的供给。

(7)加强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扩大生产,厉行节约,保障战争需要。

在平时重视做好经济动员准备工作。一般而言,经济动员准备的主要工作如下。

(1)建立有权威的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制定完善的国民经济动员法规和动员计划,实行统一领导,保证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全面实施。

(2)合理布局生产力和安排经济建设,对重要工业部门,特别是军事工业部门,采用集中与分散、前沿与纵深、常备与后备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配置和建设。

(3)实行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针,军工企业平时在保证军品生产的前提下,也生产民用产品;民用企业中建立军工动员生产线,为战时转产军品做好准备。

(4)储备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

(5)加强农业、财贸、文教、医疗卫生等建设,以适应战时需要。

(6)国家在财政预算上划出一定的比例,保证有关经费的落实。

(7)加强科研机构建设,研制新式武器装备,为战时大批量生产做好准备。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国民经济动员贯彻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寓军于民的方针,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统筹规划、重点建设、长期准备、逐步发展的原则,国民经济动员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稳步提高。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三级经济动员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注意与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接轨,为提高国民经济平战转换速度创造了制度条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初步形成国民经济动员数字化信息平台,提高了平战转换的速度和效率。

(三)科学技术动员

国家战时统一组织调整科学研究部门和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战争所需要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所采取的措施,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开发应用新兴科学技术,利用科研设施和成果,研制先进的武器设备,为军队培养、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使军队在战争中保持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科学技术动员的广度和深度,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重大影响。为适应现代战争的特点,世界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在平时就做好科学技术动员的准备。平时,要保持精干的国防科研队伍,研究开发现代战争需要的军事装备,储备战时生产技术和工艺。国防科技主管部门要会同国家和地方政府科技主管部门调查登记具有国防科研能力的人才、设备和具有国防用途的科研成果。战时,科学技术动员通常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组织实施,按照科学技术动员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将全国科技力量转入战时轨道,强化国家对科技领域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军事实力和战斗力;充分运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迅速改进和更新现有武器装备,使军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在整个战争进程中保持领先地位;加速为军队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保证战时扩编需要,保持参战人员与武器设备的有机结合,使之发挥最大效能;及时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分析敌我双方的战时态势,针对战争的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新的对策,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科学技术人员的主要做法如下。

(1)按照科学技术动员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将全国科技力量转入战时轨道,强化国家对科技领域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军事实力和战斗力。

(2)充分运用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手段,迅速改进和更新现有武器装备,力争军队的武器和技术装备在战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3)加速为军队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保证战时扩编需要,保持参战人员与武器装备的有机结合,使之发挥最大效能。

(4)及时总结战时的经验教训,分析敌我双方的战时态势,针对战争的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新的对策,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

(四)人民防空动员

人民防空动员,是国家战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所采取的措施。有的国家称为民防动员,是国防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动员社会力量,进行防空设施建设,组建防空专业队伍,普及防空知识教育,组织掩蔽疏散,配合防空作战,消除空袭后果。目的是保护居民、经济设施和其他重要目标安全,减少国家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保存战争潜力。

我国的人民防空动员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的规定,坚持依法建设、依法管理。人民防空实行人民政府和军事机关共同领导体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军事机关领导本行政区域的人民防空工作。

战时人民防空动员,根据国家发布的动员令,在统一部署、统一指挥下组织实施。按照防空动员计划,组织居民疏散隐蔽和对重要物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机关进行搬迁疏散;对重要经济目标实施防护,减少经济损失;扩大防空专业队伍,进行防空袭斗争,消除空袭后果,配合城市防卫和要地防空作战;动员人民群众,协助各部门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

我国的人民防空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立足于做好信息化条件下防空袭斗争准备。一般而言,人民防空动员准备的主要做法如下。

(1)制定和完善人民防空动员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级领导机构。

(2)拟制各项防空动员计划,如人口和物资疏散、工业搬迁计划,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措施和抢修预案,以及各种保障方案。

(3)组织实施人民防空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4)按照专业对口、平战结合的原则,组织训练抢险抢修、医疗救护、消防、防化、通信、运输等防空专业队伍,提高专业技能。

(5)对人民群众进行防空知识教育和训练,掌握防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6)人民防空重点城市,根据战时需要,结合平时周转供应,做好粮食、医疗、油料等必要物资的储备。

(五)国防交通动员

国防交通动员是国家根据国防需要,统制各种交通运输线、设施和运输工具,保障人员、物资、装备运输的措施。其任务是:保障军队机动、兵员和武器装备的补充、军工生产、军品供应、军民疏散、工厂搬迁,以及其他人员和物资的前送后运等。国防交通动员对于保障战争需要、夺取战争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防交通动员建设。在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国家国防交通主管机构负责全国国防交通动员,军区国防交通主管机构负责本区域有关的国防交通动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防交通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国防交通动员,国务院交通管理部门分别负责本行业的国防交通动员。

战时,实施国防交通动员的主要做法如下。

(1)根据国家动员令,将交通运输迅速转入战时体制,统筹安排运输任务和交通线的修复、防护,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统一调度。

(2)加强交通运输管制,确保军事运输畅通。

(3)组织综合运输,采用多种运输手段,充分挖掘各种运输潜力,增强快速运输效能,以适应各种复杂情况。

平时,国防交通动员准备中的主要工作如下。

(1)建立交通运输指挥体系,以提高战时运输效能。

(2)加强交通运输线建设,使之立体化、网络化。

(3)发展和储备大型化、高速化的运输工具,改进运输方式,提高综合运输能力。

(4)加强交通运输工程保障力量、防卫力量和技术力量建设,储备各种交通运输保障物资、器材。

近年来,随着国家交通、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运输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防交通体系更加完善,国防交通动员能力大幅提升。国家和地方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平战结合原则,充分考虑国防和军事需求。一些具有重要国防意义的铁路、公路和港口码头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交通、通信保障队伍和保障方案在平时抢险救灾等应急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铁路运输实现了在运货物的信息化管理和调度指挥的计算机控制,水路运输实现了远洋货轮的定位跟踪和调度指挥,公路运输实现了部分大型货车的定位跟踪和调度指挥,航空运输实现了订票、离港、航线、货运及安全监控的实时信息处理。全国主要车站、港口、机场、航空公司、运输公司等的基础信息和交通动员信息,初步实现了数据库管理。

(六)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国家为进行战争而开展的宣传、教育、组织工作和外交活动。战时政治动员主要包括国内政治动员和外交舆论宣传。平时政治动员主要表现为国防教育。战时政治动员的主要做法如下。

(1)党、政府、军队的主要领导人,发布政治动员令、训令、宣言、声明、告人民书等,提出鲜明、生动的政治纲领或口号,进行普遍的动员和教育。

(2)进行战争形势和目的教育,讲清敌我双方进行战争的原因,揭露敌人的反动本质和暴行,明确进行革命战争、正义战争的有利条件、不利条件和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办法,号召人民和军队准备战争、参加战争、支援战争。

(3)通过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宣传工具,运用布告、标语、传单等宣传手段,采取报告会、动员会、演讲会、政治课、文艺演出等形式,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4)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宣扬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号召军民向英雄模范学习;传播胜利消息,鼓舞士气和斗志,提高胜利信心。

(5)建立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作用,组织集会、游行、示威等,在全国掀起政治动员的热潮。

(6)制定优抚政策,开展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

(7)制定战时法规和战场纪律;制定保护城市设施、名胜古迹以及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规定。

作为平时政治动员的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公民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概念,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振奋以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基础的国防精神,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增强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的积极性。它不仅对提高受教育者的国防观念和增强国防实力有重要作用,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对巩固和加强国防有着培根固本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国防教育主要分为学校国防教育和社会国防教育。学校国防教育的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1)将国防教育纳入有关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堂活动相结合。

(2)开展以国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少年军校活动。

(3)根据需要聘请课外辅导员,协助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

(4)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安排专门的国防教育内容。

(5)由学校负责军事训练的机构或者军事教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学生军事训练。

(6)教育行政部门将国防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加强对学校国防教育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并定期进行考核。

(7)学校则将国防教育列入学校工作和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育质量和效果。

社会国防教育的办法主要是分系统、按职责实行。例如,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军队系统、城市居委会、农村村民委员会,以及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和单位,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国防教育。

四、现代国防动员的要求

现代国防斗争复杂多样,尖锐激烈,对动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条件下,特别是要重点做好应付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的动员准备。从总体上看,现代局部战争和现代国防对动员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动员速度要快

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突发性、短促性、速决性不断增大,从发现战争征候到实施动员的时间十分短暂,可供动员利用的时间越来越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军队完成动员的时间为5~21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参战军队完成首批动员的时间为2~9天。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战争爆发后15分钟就通过电台向全国发布动员令,1小时后征用了大批民用汽车投入军事运输,48小时内动员了30万人开赴前线。美国在海湾战争爆发前进行了武装力量动员,部队开赴战区的时间只用2~4天,其中,陆军先头部队接到总统命令后2天内就抵达沙特阿拉伯。由此可见,战争动员所能利用的时间不断缩短,动员的速度比以往要求更高,即使在战争爆发之前进行动员,其时间也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只有快速完成动员任务,才能获得先机之利。高速度的战争动员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弥补兵员数量上的不足,改变作战力量的对比,夺取战场主动权;反之,基础再雄厚,力量再强大,也将受到压制、分割而难以发挥作用。

(二)动员数量要多

所谓数量多,就是动员的兵员和物资要有足够的数量,首先要保障战争初期的需要,同时还要保持持续的动员能力,以保障战争中后期的需要。世界近期发生的局部战争,规模虽然有限,但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物力、财力消耗增加。海湾战争仅打了43天,美军及多国部队就消耗了611亿美元,平均每天消耗11.2亿美元。从海湾危机到海湾战争,美国动用了3132艘大型舰船昼夜不停地往返于战区至美国本土和欧亚等地运送作战物资,出动军队和民航飞机11000万架次向海湾运送武器装备、弹药给养,甚至动用了美国在世界各军事基地的战略储备。在高技术战争中,作战物资处于高强度、高速度的消耗状态,这就要求提高持续动员能力,从而要求在平时打好动员的基础。

(三)动员质量要高

在现代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使用,使一线直接参战的士兵和指挥人员减少,而后方技术保障、设备维修人员成倍增加,这必然导致军队中专业技术兵员比例不断上升。据有关资料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军队的技术种类仅有20多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展到160多种。现在世界对专业技术兵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后备力量战时动员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海湾战争中动员的1500名后备役人员,全部是专业技术兵。战争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参战的军兵种越多,专业技术兵比例就越大,对动员的整体质量要求就越高。质量重于数量已成为高技术局部战争动员的基本要求。

(四)动员范围要广

局部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在高技术条件下,无论是进行小规模的局部战争,还是进行中等规模的局部战争,动员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海湾战争中,美国在陆、海、空三军都征召了后备役人员,动员的范围几乎涉及全国各个方面。除兵员动员外,还动员征用大批民船、车辆和大型民用运输机,以及作战和生活物资达数万种。伊拉克为对付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进行了全国总动员,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民防等各个方面。可见,现代局部战争虽有所不同,但动员中涉及整个国家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种力量,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组织工作极其复杂。动员涉及的各个对象互相联系,相互制约。任何一个方面发生变化,都会对其他方面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动员工作必须全面筹划,整体协调,从多方面做好准备,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对动员的需要。

(五)动员要力求隐蔽安全

现代侦察情报手段先进,远程兵器精度高,破坏力大。战争初期,敌人必将依仗其先进的技术装备,采取各种手段,对我方进行破坏。因此,在组织实施动员时,特别是兵力的集结与机动,军用物资的储备与运输,应力求做到隐蔽安全。在平时,要根据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演练,以适应战时复杂情况下实施快速动员。

五、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全体公民的意志品质、军事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施以影响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会防御武装侵略的军事知识和技能,锻炼适应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要求的坚强体质,经受反侵略战争艰苦环境的考验。

(一)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

1.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军队现代化建设

加强国防教育,对于加速培养国防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现国防现代化,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有了充足的、优秀的国防人才,国防的巩固和发展便有了可靠的前提和保证。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劳动者的素质包括广泛的内容,概括起来就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国防现代化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也是现代国防人才的基本条件。通过国防教育,不仅能使受教育者增强国防观念,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国防知识和技能,而且能使他们锻炼出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所需要的强健体魄,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防人才,从而促进我国的国防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国民的国防观念

国防教育关系到国防建设的成败和战争的胜负。依照国防教育法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可以使全民增强国防观念,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我国的安全环境相对稳定。长期处于和平的环境中,往往会使一些人的国防观念淡化,甚至产生麻痹思想。然而,天下并不太平,威胁我国国家安全的一些因素依然存在,我们对此绝不能放松警惕。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启发全体公民清醒地认识目前的形势,明确我国所面临的威胁,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懂得只有居安思危、切实增强国防力量,才能提高威慑、遏制和打赢战争的能力,才能使和平得以实现。通过国防教育可以使全民族的国防精神得以发扬,增强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国防精神是指与国防需要相适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意识、思维和心理状态。它是一个国家保持强大国防能力的思想基础。国防精神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不可能自生自长,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进行灌输和培养。只有在全体公民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国防教育,才能使公民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安全观;只有掌握必要的国防和军事知识,在全体公民中充分发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民族传统美德,才能在整个国家和民族中形成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

3.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国民的法律意识

国防教育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活动。它涵盖的范围极广,上至国家机关团体,下至幼儿园和每个家庭。它持续的时间极长,有国就有国防教育,国家存在一天,国防教育就要进行一天。它的表现形式极其灵活,除了正规的军事训练、国防教育课之外,在许多情况下,是以“爱国尚武”“爱军习武”的社会氛围为基础,包含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娱乐等各项社会活动之中的。对于这样一项紧密联系国家安危的宏大社会系统工程,没有一套完整的、严格的法规制度,没有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具有最高权威性的强制力,是难以实施的。即便是勉强实施,也难以收到满意的社会效果。20世纪70年代以前,特别是解放初期,全国军民牢记毛泽东关于在夺取全国胜利以后“绝对不可以稍微松懈自己的战斗意志,任何松懈战斗意志的思想和轻敌的思想,都是错误的”之告诫,高度警惕。对于任何敢于来犯之敌,对于任何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和事,“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取得了一系列国防、军事上的重大胜利。在当时,临战状态下的战备教育作为国防教育的组成部分,有效地抵制了和平麻痹思想的蔓延,国防教育收到良好的实效。那时的国防教育是敌情、敌人帮了我们的“忙”。20世纪80年代以后,敌情起了变化,我国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移,即由临战状态转移到和平建设轨道上来。“枪声远了”“敌情少了”,天天喊“狼来了”的战备教育效果也没有以前灵了。处于相对和平时期的今天,“太平无事”的和平麻痹思想正好与“安不忘战”的国防教育形成抗衡之势,和平麻痹思想一度抬头,甚至在报刊上、在公开场合中也能听到“无敌国,无外患”之说。事实告诉我们,和平时期的国防教育与临战状态下的战备教育、战备形势教育有所不同。就内容而言,和平时期的国防教育不仅要从政治上、军事上讲清保卫国防、巩固国防的长期性、艰巨性,还要从经济上、科学文化上、思想品德上讲清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就方式方法而言,和平时期的国防教育不仅要强调自我教育、自觉学习,还必须在自觉的基础上行之以法,以法律来保障国防教育的普遍灌输,以国家意志的权威性引起全社会对国防教育的普遍关注,用法律的强制力对任何阻碍和破坏国防教育的行为予以惩处。

(二)国防教育原则

国防教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的指导思想、方针、目的和教育规律制定的,是国防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国防教育原则是: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实施方法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的“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实施的。

1.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

国防教育一般分为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两种形式。经常教育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结合思想、业务工作所进行的国防教育;集中教育通常是结合部队和民兵训练、征兵、学生军训、举办国防教育学习班以及战争动员等时机所进行的教育。集中教育需要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周密的计划安排,教育效果往往比较明显。

经常教育是集中教育的基础,集中教育是经常教育的深化和提高。如果没有集中教育,就不可能进行系统的国防理论和国防知识教育,国防观念就难以进一步升华。只有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才能使国防教育更好地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战争胜利服务。

我国的国防教育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经常运用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宣传工具,宣传党和国家的国防政策、国防法规、国防建设成就,从而增强了全国人民的国防观念,提高了他们参加国防建设的自觉性。

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两者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经常教育要突出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防观念教育,使公民明确自己的国防义务与责任;集中教育要突出国防理论、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和战争准备教育。

2.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

国防教育的对象,通常分为普及教育和重点教育两种类型。普及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普遍教育,主要进行国防建设和战争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重点教育是对重点团体、重点单位和重点地区的教育对象进行较系统的国防建设和战争的专门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教育。

没有普及教育,国防教育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没有重点教育,那些担任特殊任务的教育对象就不可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就不能胜任自己所担负的建设国防和保卫国防的任务。只有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

在国防教育中,要牢固树立抓重点的思想,集中人力、物力和时间,搞好重点人、重点单位、重点内容、重点问题的教育。真正做到思想上明确重点,指导上抓住重点,教育内容上突出重点,时间和人力物力上确保重点。

在抓好重点教育的同时,要兼顾普及教育。普及教育是基础教育、共性教育、长期教育,是全体公民都必须接受的教育。没有扎实的普及教育,重点教育也难以搞好。

3.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

理论教育包括国防建设理论、国防知识、国防法规、战争理论、战略战术理论、军事科学技术理论等教育;行为教育包括参加和支持国防建设教育、参军参战和支援战争教育、爱护和保护国防设施教育以及战备训练、战备演习等教育。

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是一对紧密相连的统一体。如果国防理论教育离开了行为教育,就会无的放矢,变成空洞的理论;如果国防行为教育脱离了国防理论教育,行为教育就会迷失方向成为盲目的教育,同样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只有将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紧密地结合,才能使国防教育保持正确的方向,实现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统一。

要实现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的结合,首先要处理好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在实施国防教育时,要注意使两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两者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教育要为行为教育服务,行为教育要以理论教育为先导。无论是理论教育还是行为教育,一刻也离不开国防教育的实际,一旦脱离了实际,国防教育就毫无意义。

(三)国防教育的内容

国防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主要包括与国防密切相关的品德教育、智力教育和体质教育等几个方面。从横向方面看,它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国防理论教育、国防历史教育、国防科技教育、国防法规教育、军事技术战术训练,还有国防经济、国防外交、国防战略、国防体育等教育。国防教育内容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是政治思想和军事技术两大方面。为使国防教育方便操作,常常将国防教育内容分成四个方面,即国防理论、国防精神、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

1.国防理论教育

国防理论是对国防的系统化理性认识,是关于国防的科学理论知识。从理论上搞清国防建设的必要性和国防斗争的规律性,才能引导公民树立牢固的国防意识。在国防理论教育中,要以马列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重点。此外,还应包括国防建设理论、国防斗争特别是战争的理论、国家的防卫方针、政策及其理论原则、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理论等。国防理论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防的地位和作用、国防的本质和构成、国防建设、国防斗争等方面的教育。其中国防地位和作用方面的理论包括马列主义国家政权理论;国防建设方面的理论包括国防建设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和任务,以及国防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国防斗争的理论包括马列主义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以及党和国家军事战略、防卫方针、原则和政策等理论。

通过国防理论教育,可以使人们深刻认识国防的本质,国防的地位和作用及对国家和民族安危存亡、兴衰荣辱的直接影响,树立和增强建设国防、巩固国防的自觉意识;正确认识和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强化和平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现代化国防的意识。通过国防教育,应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原理,明确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基本规律,使人民从对国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积极参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

2.国防精神教育

国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全体公民的国防意识,而国防意识中最基本的是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所必需的各种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自我牺牲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民族团结和自强精神等。国防教育中思想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爱军尚武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国防理想道德教育等。爱国主义教育包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教育等。爱军尚武教育包括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和国家周边安全形势教育,居安思危、保持战争警惕性教育,国防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包括革命精神教育,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教育,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教育。国防理想道德教育包括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国际主义精神教育,支持正义、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教育,以及遵守国防法规、爱护军队、勇于同一切有害于国防建设的行为做斗争的教育等。

3.国防知识教育

国防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开展国防教育,要让受教育的人了解有关国家领土、领空、领海和海洋权益的知识,现代战争及现代军事的知识等。搞好国防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民的国防意识,提高科技知识水平,培养现代战争需要的国防人才,对于实现新时期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目标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的总目标,对于贯彻中央军委新时期的战略方针,提高综合国防实力和军队战斗力,遏制和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国防科技教育,应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扩大知识领域,提高军事科学技术水平;应在正确认识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既要激发民族自豪感又要具有发展国防科技的紧迫感,要激励和提高为实现国防现代化而奋斗的自觉性。

4.国防技能教育

国防技能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三防”技术、战场救护技术、单兵、分队战术技术等。此外,国防教育的内容还有战备形势教育、国防任务教育、敌情等特定教育。这些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其主要内容包括战略战役法、战术、技术、共同科目训练等。军事技术是指操控和使用武器装备、设施、器材的技能的统称。军事技术训练就是为了熟练掌握和使用武器装备、设施和器材而进行的操作技能的训练活动。其中包括理论学习、实际操作和维修保养,如射击、投弹、刺杀、驾驶、通信训练等。战术是指导战斗的方法。战术训练就是为了熟练掌握、组织实施战斗方法和战斗动作而进行的作战技能的训练活动。

军事技术、战术训练,作为军事训练的重点和主体内容是军队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具有战略地位。军事技术、战术训练是国防常备军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也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也就成为国防教育的重点内容。只有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地位,加强军事技术、战术训练,才能全面培养国防人才,促进现代化国防建设,增强国防威慑力。

军事技术、战术训练,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包括军兵种专业知识及专业部门和技术部门、武器装备和设施器材的理论、操作使用、维修保养知识和技能等。仅陆军合成集团军建制内,就有370多项专业、1200多种技术岗位,而海空军还要复杂得多。

军事技术训练的内容丰富而广泛,在战术训练方面有进攻战术和防御战术两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根据不同的战斗样式区分为各种具体的战术。按战斗编成分,有合同战术、兵种战术、专业战术;按战斗级别分,有部队(师、团)战术、分队(营、连、排)战术、班组战术、单兵战术;按作战对象的性质(装备、状态等)和战斗环境条件(气象、地形、季节等)分,还有各种不同战斗样式的战术。通过军事技术、战术训练,应了解和掌握手中武器、装备、技术器材的构造、工作原理及其战术技术性能,并能熟练操纵使用和维修保养,提高技术水平;应了解掌握本级组织实施战斗的方法,提高干部组织指挥战斗的能力,使战士熟悉相应的战斗动作,提高整体技术战术水平;应磨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培养优良的战斗作风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增强组织纪律性,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随着战争和国防的发展,国防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国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现代战争特别是高科技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符合现代化国防建设斗争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