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一、原子半径

由于核外电子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迹,电子云也没有鲜明的边界,因而单个原子的半径是无法确定的。通常使用的原子半径,是根据原子存在的不同形式定义的。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时,核间距离的一半称为共价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称为金属半径;分子晶体中,相邻分子的两个同种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称为范德华半径(范氏半径)。图4-5示出了Cl2晶体里,Cl原子的共价半径(99pm)和范氏半径(180pm)。显然,rv>rc

图4-5 氯原子的共价半径(rc)和范氏半径(rv

原子半径的大小与原子的电子层数、核电荷数及电子层结构有关。一般,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时,原子半径较大。

由表4-9看出,同一周期从左至右,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递减,这是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各电子层引力增大造成的;过渡元素的原子半径减小缓慢,且不规则,这是由于增加的(n-1)d电子对最外层ns电子的排斥,部分抵消了原子核的吸引力所引起的;同样,镧系和锕系元素增加的(n-2)f电子对最外层ns电子的排斥作用,也使其原子半径收缩幅度减小;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较大,这与其外层电子达ns2np6稳定结构有关,也与其采用范德华半径有关。

表4-9 元素的原子半径r/pm

同一族从上到下,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显著增大,这是电子层数的增加引起的;过渡元素因核电荷数显著增多,原子半径增大的幅度较小,且不规则。

二、电负性

化合物中的原子是处在与其他原子相互联系的环境中,彼此都在争夺电子。为全面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193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L.Pauling)提出了电负性概念。

电负性(符号X)是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的能力。他指定最活泼非金属元素F的电负性为4.0,然后通过计算得出其他元素电负性的相对值。

元素的电负性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和原子的电子层结构。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见表4-10。同一周期从左至右,主族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加,原子半径减小,核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增强,电负性递增;同一主族从上到下,虽然核电荷数有所增加,但原子半径递增起主导作用,因而原子吸引电子能力减弱,电负性递减。

表4-10 元素的电负性

①鲍林电负性数据。

电负性综合反映原子得失电子倾向。电负性大,原子易得电子,通常,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大于2.0(除Si外),如同一周期中,卤素的电负性最大,在化合物中多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电负性小,原子易失电子,一般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小于2.0(除Pt、Au、Pb、W等少数金属元素外),如同一周期中,碱金属元素的电负性最小,在化合物中多以阳离子形式存在。根据电负性还可以判断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如)和化学键的类型(见第五章)。

三、化合价

元素的化合价决定于原子的价层电子构型,它在周期表中也呈周期性变化。如表4-11 所示。

表4-11 主族元素化合价的递变规律

除O、F外,主族元素的价电子能全部参加化学反应。即:

最高化合价=(ns+np)电子数=价电子数=族序数

负化合价=最高化合价-8

过渡元素的化合价比较复杂。ⅢB~ⅦB族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等于价电子数;ⅡB族元素的最高化合价等于ns电子数;ⅠB族元素不规律;ⅧB族元素只有Ru、Os的最高化合价是+8,其余均较低,如Ni、Co的最高化合价只为+3。过渡元素都是金属元素,通常不显负价。

由于主族元素的np电子和过渡元素的(n-1)d电子可以部分或全部参加化学反应,因此,多数元素又有不同的化合价。

四、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

元素得失电子的能力,取决于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和外层电子结构。一般,核电荷越少、原子半径越大或外层电子数越少,原子就越容易失去电子,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容易得到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可以用电负性衡量。电负性越小,元素的金属性就越强;电负性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就越强。其变化规律如表4-12所示。

表4-12 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同一周期从左至右,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沿B、Si、As、Te、At和Be、Al、Ge、Sb、Po之间划一条虚线,线的左边是金属元素,右边是非金属元素。线两侧的元素既表现出某些金属性质,又表现出某些非金属性质,其中,Si、Ge、As、Te等又常称为半金属,是典型的半导体材料。从整个周期表看,左下角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右上角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主要表现在元素的性质上。一般,主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就越容易从水或酸中置换出H2(如Na遇冷水就能剧烈反应放出H2,而Mg需与沸水反应),对应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就越易与H2化合,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其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例如,第三周期(见表4-6),从左到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反映同周期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同样,碱金属氢氧化物的碱性及卤素氢化物的稳定性的逐渐变化,反映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例4-1】 已知某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构型为3s23p3

(1)试确定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区,周期、族、原子序数),并推断其主要化学性质。

(2)写出与其相邻的元素符号,并比较元素的性质。

 (1)由价层电子构型3s23p3可知:

该原子最后一个电子分布在3p亚层,是p区元素;

共有三个电子层,是第三周期元素;

有5个(3s+3p)电子,是ⅤA族元素;

其原子序数为15,是非金属元素P。其最高化合价为+5,负化合价为-3;最高价氧化物为P2O5,对应水化物为H3PO4;气态氢化物为PH3

(2)与P相邻元素均为非金属,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为:

练一练

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说明S、Cl和F三种元素下列性质的递变规律。

(1)原子半径

(2)电负性

(3)非金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