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茶具及其应用方法
一、认识常用的茶具组合
茶具是指与茶事活动相关的器具。如果想泡一手好茶,首先应有一套得心应手的茶具。我国的品茶历史源远流长,茶具更是茶文化艺术中的点睛之笔。人们在茶艺实践活动中所使用的器具,主要包括主茶具、辅助茶具、备水器具、贮备茶器等。如果茶人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内容还涉及泡茶席设备用具及茶室用品等。
如果受泡茶场地等各种条件限制不便使用配套茶具泡茶,可以仅选择一个杯子完成泡茶品茶;若想初步领略品茶艺术,则需置备一些基本的茶具,借以完成泡茶品茶工作;若把品茶作为会友论道修身养性的一种活动,则应更多地收集各种和茶相关的器具,在品茶研艺的过程中领略更多的文化艺术风采。
二、茶杯
茶杯是用来盛放茶水的器具,一般分为大小两种。大杯可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主要用于高级、细嫩名茶的品饮和个人便捷泡饮。小杯是品啜用具,亦叫品茗杯,可与闻香杯配合使用;小杯中体形略大者,根据时代及地域不同,亦被称为茶碗、茶盏等。
杯作为日用器皿,历史悠久,从古至今其主要作用都是饮水、饮酒或饮茶。最早的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及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均发现有陶制杯的存在,杯形奇特多样,有带耳的单耳或双耳杯,带足的锥形杯、三足杯,以及觚形杯、高柄杯等。
战国至汉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汉代的椭圆形、浅腹、长沿旁有扁耳的耳杯。隋代多是直口、饼底的小杯。
唐代的三彩釉陶杯和纹胎陶杯最有特色,当时还流行盘与数只小杯组合成套的饮具。
宋代的制瓷技术相当发达,当时的五大名窑所生产的瓷器,数量多,质地精美。宋代斗茶之风大盛,为了便于观察白色的茶汤和茶末,特别崇尚黑釉杯器,尤其是建窑黑盏、定窑黑釉酱釉盏等。磁州窑釉下黑彩装饰颇为鲜明。
元代的杯胎骨厚重,杯内心常印有小花草为饰。
明清时期的杯最为精致,胎体轻薄、釉色温润、色彩艳丽、造型丰富。
明代有著名的永乐压手杯、成化斗彩高足杯、鸡缸杯等,早中期多见高足杯。
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腹部具把或无把、带盖或无盖的分别,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种单色釉。
现代青瓷制品,瓷色莹润翠绿,杯口处略内收,握持舒适便利,品茗之佳品
20世纪80年代宜兴紫砂制品,直口杯可聚茶汤香气,滋味醇厚,保温性能佳,最宜饮用黑茶和乌龙茶
1. 泡茶用杯
生活中最常用的茶杯为玻璃杯,另外还有陶瓷杯、金属杯、复合树脂杯(塑料杯)等。茶杯可以有盖或无盖、有杯把或无杯把;可以是口大底小的敞口杯、口小底大的收口杯,也可以是上下同径的直口杯;可以是单纯的一个杯子,也可以在杯子的基础上附加其他配件以达到便携饮茶的目的,如飘逸杯、快客杯、同心杯、旅行杯等。
2. 品茗用杯(小茶杯)
品茗杯是盛放冲泡好的茶汤并饮用的器具。按照杯口的形状,茶杯可分为敞口杯、翻口杯、收口杯、直口杯和把杯等。
翻口杯:杯口向外翻出似喇叭状的茶杯。
敞口杯:杯口大于杯底,因很像茶盏,也被称为盏形杯。
直口杯:杯口与杯底同大,也称桶形杯。
收口杯:又称敛口杯,杯口小于杯身及杯底。
【品茗杯的操作示范】
女士持杯手法:右手持杯,用拇指、食指夹杯,中指托住杯底,可舒展开兰花指小口啜饮。
男士持杯手法:右手持杯,用拇指、食指夹杯,中指托住杯底,无名指和小拇指收好。
3. 闻香杯
闻香杯是在品茶时用来闻嗅茶香的器具,常在功夫茶冲泡过程中与品茗杯配套使用。
茶倒入闻香杯,将品茗杯倒扣在闻香杯上,翻转闻香杯,茶汤倒扣在品茗口旋转一圈后将闻香杯杯口朝上。双手掌心向内夹住闻香杯,靠近鼻孔,嗅闻茶的香气。闻香气的同时可以对搓手掌,使闻香杯发生旋转运动,有助于茶香气的持续散发。
闻香杯的外形基本呈圆筒形,有陶质杯、瓷质杯、玻璃闻香杯等。闻香杯一般以瓷质为佳,茶香散发更充分。
闻香杯一般和品茗杯搭配使用,要与品茗杯在外观上一致。使用风格统一的闻香杯、品茗杯和杯托组合冲泡茶叶时,既可以品味茶的香醇与美味,又可以欣赏到茶具之间的和谐之美。
4. 公杯
公杯,又称公道杯,是一种泡茶时用于分茶的器具。人们饮茶时,一般会把茶壶中冲泡好的茶汤先倒入公道杯中,再由公道杯分杯分入各品茗杯中。这样可以调匀茶汤浓度,杯上放置茶漏(过滤网)可以过滤茶末。
公道杯种类多样、造型各异。根据材质,可以分为陶质、瓷质、玻璃等。公道杯在选择上有一定的标准。在形状和色彩上,应选择与壶相对应和谐的公道杯。如果选择不同的造型与色彩,需把握整体的协调感。
公道杯的容量需与壶的容量相同或稍大于壶的容量,以备不时之需。公道杯的主要作用是分茶汤至客人各自的小杯中,因此,其倒茶入杯时断水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分茶时的效果。公道杯分有把及无把两种。
左 宜兴紫砂挂釉 端把公杯及无把公杯
【公杯的应用方法】
拿取时,右手拇指、食指抓住提的上方,中指顶住壶提的中侧,其余二指靠拢。
三、茶壶
茶壶是日常泡茶的带嘴或口的器具,主要作用是泡茶,较小的茶壶也可以在泡茶后直接对口饮用。茶壶以紫砂壶为主,同时也有陶瓷茶壶、金属茶壶等。
唐朝的茶壶被称为“汤瓶”及“执壶”,构造较简单,仅由瓶身、壶嘴、把手三个部分组成。唐代汤瓶中的水既可以从流嘴中倒出,也可以直接从瓶口倒出,流的作用可大可小,因此,汤瓶的流很短,其重要功能并非泡茶,仅仅是用来贮水、加水。
到了宋代,汤瓶的流逐渐变长了,这种汤瓶也被称作“水注”。水注的出现给壶形带来了另一个变化。由于水注的流较长,使用把手在壶身一侧的壶注水很不方便,于是出现了提梁壶,并逐渐成为当时的流行款式。
到了明代,制壶家制作了许多小壶,深受茶人喜爱。清代紫砂壶艺与文人趣味相结合,茶壶有了更多文化艺术的色彩。明清风格沿袭至今,现在泡茶一般以小型茶壶为常用。
1. 茶壶的结构
茶壶的结构为壶盖、壶身、壶底、圈足四部分。壶盖又可分为孔、钮、座、盖等部分;壶身有口、沿(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扳)等部分。茶壶的类型很多,根据壶“把、盖、底、形”的细微差别,茶壶的基本形态就有近二百种。
紫砂壶各部分名称示意图
2. 茶壶的分类
以壶盖特点分类:盖在壶身上面起密合作用,有嵌盖、压盖和截盖三种形式。
压盖壶:壶盖平压在壶口之上,壶口不外露。
嵌盖壶:壶盖嵌入壶内,盖沿与壶口平。
截盖壶:壶盖与壶身浑然一体,只显截缝。
紫砂壶一般以压盖壶为常见。
以壶把特点分类:壶把是为了便于执壶而设,主要有端把、横把、提梁等三种基本形式。
端把壶:壶的把手位于壶身一侧,与壶嘴相对,多制成耳状、椭圆或半圆状,又称为侧把壶。
横把壶:壶把呈握柄形状与壶身呈直角的壶式,又称为握把壶。
提梁壶:壶把在盖上方为虹状者。
另外,还有无把壶。无握把的茶壶,可以用手指握壶身使用。
以壶嘴特点分类:“流”的尖端位置叫“嘴”,有一弯流嘴、二弯流嘴、三弯流嘴、直嘴、流五种基本式样。壶嘴又称壶流。
以壶底特点分类:壶底关系到茶壶放置的平稳,分为一捺底、加底和钉足三大类。
捺底壶:茶壶底心捺成内凹状,不另加足。
钉足壶:茶壶底上有数颗外突的足,三钉足最为常见。
加底壶:茶壶底加一个圈足。
3. 壶的执用方法
壶的执用方法主要包括横把壶、端把壶小壶及端把壶大中型的执法。
【横把壶执法】
拇指插入壶把空心处,食指、中指、无名指握住壶把,倒水时以前臂为中心旋转倾倒,肘部不要抬起,另一手食指压控壶盖,配合倒茶动作。
【端把壶小壶的基本执法】
食指压控壶盖,拇指、中指捏控壶把,无名指顶托把外侧,倒茶时以腕部运动,肘部保持静止。
【端把壶大中型的基本执法】
大中型壶可双手执壶,一手拇、食、中、无名指提壶,一手食指压控壶盖,注意肘部保持静止不动。
当代定瓷(仿宋代) 茶盏及盏托,釉色白中闪黄,莹润如玉
四、茶碗
茶碗,又称茶盏、茶瓯,是指盛放茶汤水以供品饮茶汤的器具。茶碗一般比品茗杯稍大,是饮茶中最为常用的器具,也是茶具中品种最多、价值最高、最为考究的一种主茶具,其种类丰富、造型多样。
早期的茶碗是由酒具、饮水具、食具等演变而来的。唐代比较受欢迎的是越地所产的青瓷茶碗。唐代煎茶最为流行,当时茶汤颜色偏黄,用白瓷、黄瓷、褐色瓷器盛放,视觉效果不佳,而青瓷碗盛此茶汤颜色发绿,更宜茶色。
宋代点茶法逐渐取代煎茶法成为当时的主流。点茶茶汤以白为上,所用的茶碗也随之发生变化,青瓷茶具由于呈现白色茶汤效果不佳而渐少用,而黑、褐、黄茶碗可以衬托出茶汤的洁白,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上等茶碗。
明代以后,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人们更喜欢以白色为主的陶瓷茶碗。随着制瓷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茶碗以外,还出现了多种釉色瓷及彩绘茶具。其中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白瓷与彩绘茶具最为突出。彩瓷技术使茶具的风格发生极大的变化,工艺达到很高的境界。
茶碗的大小随茶艺的发展产生不断的变化。唐宋时期的茶碗普遍都比较大。唐代一般在10~20厘米,宋代茶碗口径变小,一般在7~10厘米。这既与当时的茶艺风格有关,也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俗有关。不同阶层的人使用的茶具也是不同的。对普通人来说,饮茶主要是为了解渴,茶具当然要选择大一些;而有些阶层对于饮茶很讲究,他们不仅要品出茶的味道,还要悟出茶外的感觉,故茶碗选择要精致小巧。
现在茶碗种类较多,以陶和瓷质为主,特别是瓷质茶碗种类繁多,造型、图案、纹饰十分丰富。目前流行干泡茶法,泡茶器具多选用体形略大的茶碗,配以舀茶勺分茶饮用。
建窑黑茶盏
五、盖碗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为泡饮合用器具,也可单用,又被称为“三才碗”及“三才杯”,暗含了“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的天地人和之意。盖碗茶具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托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托又免烫手之忧。端茶托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只需半张半合碗盖,茶汤可徐徐沁出,茶叶不会直接入口。
盖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饮茶器具,以陶瓷质盖碗居多。用瓷质盖碗冲泡绿茶和轻发酵、轻焙火的乌龙茶最佳,而陶质盖碗最适宜冲泡重焙火的乌龙茶和黑茶等。除了陶瓷之外,还有许多用其他材质制成的盖碗,其大小不一、外观各异。
选购盖碗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容水量大小。盖碗的容量大小影响茶叶冲泡的质量,标准的盖碗容量一般在100~130毫升,以容量为110毫升的盖碗最佳。为了更好地鉴赏茶汤的色泽和叶底,一般选择色泽纯正、洁白且内壁为白色的盖碗。
现代青瓷盖碗 釉色青翠欲滴,工艺精美
定瓷盖碗,上部为盖、中部为碗、下部为托,暗含“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的天地人三才合一,可独自饮茶,也可作公共泡茶器使用
【盖碗基本操作方法】
以食指压控碗盖,使盖与碗之间有一小的空隙,便于出汤,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相对捏持盖碗边沿,倒茶时手腕部运动,肘部静止。
六、茶海
茶海又叫茶盘、茶船,是用来放置茶器具的垫底茶具。以前单纯的喝茶如今已成品茶味、讲茶道、论茶艺的综合活动,人们将根雕制作艺术与茶具相结合,制作出既能方便烹茶、品茶,又具有根艺或根雕审美意识的独特茶具。
茶海的造型丰富多彩,有盘状茶海(茶海船沿矮小,从侧面平视,茶具的形态一览无余)、碗状茶海(船沿高耸,从侧面平视,只能看到茶壶的上半部分)、夹层式茶海(茶船分为两层,上层有许多排水小孔,下层有出水口,便于冲泡时溢出的水倒出)。
酸枝木质茶海上层有栅状纳水网格,下内有抽屉式纳水箱,存贮泡茶时溢倒的茶水
茶海总结起来有以下三个特征。
实用性:必须具备排水系统。茶海首先是便于烹茶、品茶的器具,人们在品茗时喜欢先洗茶,也就是说,第一次泡茶的水必须倒掉,这些水必须顺着排水系统才能流入盛水的容器里。
工艺性:好的茶海一般用大型的树根制作而成,属于根艺、根雕类,有的在茶海上雕饰弥勒佛、龙凤、山水或其他动物等,显示其工艺性。在雕琢手法上又有抽象和具象之分,颇具艺术欣赏价值。
独特性:好的茶海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制作茶海的大型树根长成一样的是非常少有的,即使长成的树根很相似,再经过不同的艺人加工,能达成两个相似的茶海,那也是非常不易的事。
茶海属于主要的冲泡工具之一,质地各不相同,品种多样,一般竹质和木质茶海在人们的日常饮茶中最为常用,可根据用途、使用环境和个人喜好等进行选择。
竹质茶海:比较经济实用。选择时,观察茶海的制作是否精细。表面打磨是否平滑,是否有凸起或凹陷不平的状况。另外观察茶海是否造型规整,有无变形、变质等的情况。
木质茶海:制作材料丰富,在选择上非常讲究,以紫檀木、鸡翅木、黄花梨木等名贵木材最为常见。用这些上等木料制成的茶海色泽美观、纹理雅致,而且质地坚实、方便耐用。
黄花梨木质坚硬,手感温润。其纹理清晰、自然、流畅,木纹或隐或现,生动多变。有的纹像蟹爪纹,有的在结疤处也会呈现出一种无规则的花纹,被称为鬼脸纹。黄花梨木的心材呈浅黄色、金黄色、红褐色、深褐色等深浅不一的颜色,常带有褐色条纹,与边材的颜色差异较大。黄花梨木的新切面有刺鼻的辛辣味,放置一段时间后,则会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紫檀木质地致密坚硬,分量很重,放入水中就会沉没,假的紫檀则不会立即沉入水中。紫檀木在与白色纸板或墙壁接触后,会留下紫色的印痕,而假紫檀不会有紫色的印痕留下。紫檀木的心材新切面多呈橘红色或鲜红色,久置一段时间后会转变为紫色或紫黑色,且常常会带有美丽的浅色和紫黑色条纹。
根雕茶海:即用树木的根雕制成的茶海,刀工细腻、浑然天成。茶海上会有天然形成的木纹、年轮。雕刻后茶海更显纹理自然、流畅。
石质茶海:石质茶海多用砚石材料制作,色泽丰富,形态各异。石质茶海上的图案多以浮雕手法加工制作而成,歙县砚石制作的茶海,其雕刻艺术受到徽州砖雕和木雕的影响,造型秀美,风格独特。
茶海除上述材质外,还有由瓷、陶(紫砂)、树脂、金属等材料制作而成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