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静电纺丝电极三相线模型
4.1 电极TPB模型简介
由于三相线(TPB)是SOFC中反应发生的位置,单位体积中的TPB密度对SOFC性能有重大影响,Bulter-Volmer方程计算了单位TPB的电流密度,总的电流就等于单位TPB的电流密度乘以总TPB长度。所以对TPB的研究和预测在任何一种电极中都是热门的课题。TPB模型的研究一方面能直接为Bulter-Volmer方程中TPB长度值的选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能预测不同电极结构参数,如组分百分比、逾渗率和颗粒/孔隙尺寸等对TPB的影响。由于TPB的变化直接影响电池性能,这样,TPB关系式就起到了桥梁作用,将电极结构参数和电池性能联系起来,从而为优化电池性能提供理论指导。
4.1.1 传统电极
对于传统电极,其TPB模型比较完备。在实验研究方面,大量FIB-SEM和X-ray重构模型被用于TPB研究[1~4]。但重构法最大的问题是难以获取电极结构参数与TPB长度的定量关系式。因此,大量理论研究,尤其是基于3D球堆积的理论模型被提出[5~12],如图4-1所示,根据这些模型,可以得到相对完善的定量TPB定量关系式:
(4-1)
(4-2)
(4-3)
(4-4)
(4-5)
(4-6)
(4-7)
式中,为单位体积TPB密度;rel和rio分别为导电子颗粒和导离子颗粒的半径;θ/2为接触角,通常设为15°;n为单位体积中的颗粒总数[按式(4-2)计算];nio和nel分别为导离子和导电子颗粒的颗粒分数,它们可以通过更易测量的体积分数获取[式(4-3)],由于两者的和为1,所以nio=1-nel;Zio-el为导离子颗粒和导电子颗粒之间的配位数(即平均每个导电子颗粒连接几个导离子颗粒);pel和pio分别为导电子颗粒和导离子颗粒的逾渗率[按式(4-6)计算]。逾渗率的概念见图4-1,如果一个颗粒能通过同相的其他颗粒同时连接到连接体和电解质,则为逾渗颗粒,即图4-1中的A种颗粒,所有逾渗颗粒的数量除以该相颗粒的总数即为逾渗率。ϕel和ϕio分别为导电子颗粒和导离子颗粒占固体部分的体积分数;Z为总的平均配位数,3D球堆模型该值通常设为6;Zk,k为同一种导电颗粒之间的配位数。
图4-1 传统电极的TPB及计算示意图[11]
4.1.2 浸渍电极
对于浸渍电极,由于浸渍颗粒的尺寸已经达到纳米级,用FIB-SEM和X射线等手段难以重构,所以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模型[13]。在这些理论模型中,骨架由微米级的球形颗粒堆积而成,而浸渍相由纳米级的球通过一定的算法附着于骨架上,如图4-2所示,因此其模型结构与传统电极有某种类似,可以通过传统颗粒的理论模型推广得到[14~16]:
图4-2 浸渍电极的TPB及计算示意图[15]
(4-8)
(4-9)
(4-10)
式中,是外层纳米颗粒的半径;α0是纳米颗粒和核心颗粒的接触角,取15°;是单位体积电极中核心颗粒的密度数,计算方法同传统电极;Zcore,e-nano是核心颗粒对浸渍纳米颗粒的配位数,即每个核心颗粒接触的纳米颗粒个数;pcore是核心颗粒的逾渗率,一般情况下取1;pe-core是纳米壳层的逾渗率,当壳层多于一层时取1,少于一层时通过式(4-8)计算,其中是壳层中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pc可通过(4-9)计算,式(4-10)中和是2D和3D模型下的逾渗阈值,分别为0.45和0.16;N是纳米壳层的纳米颗粒层数;n是浸渍颗粒的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