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
戈矛若林,牙旗缤纷
(张衡)
汉字身世小档案
■《说文解字》:“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
■“爪牙”跟古代的一个军事建制——牙旗制度密切相关。
■ 后世“衙门”之称乃是由牙旗转变而来。
甲骨文中有“齿”字,无“牙”字,这说明最早的时候齿、牙不分,都称“齿”;后来分类愈加精细,于是又造出一个“牙”字,二者方才区分开来。具体而言,门牙称“齿”,其余的都称“牙”。
牙,金文字形,像牙齿交错之形。徐灏认为人的牙齿本来应该是上下交错,这个字形却是左右交错,这是把它竖置的缘故。金文字形,正如徐灏所说乃是上下交错。金文字形,牙齿紧紧咬合在一起。小篆字形,变得极为繁复,缺乏金文字形的形象了。
《说文解字》:“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这个释义很奇怪,“牡”指雄性,难道牙也分雌雄不成?段玉裁认为“牡”是“壮”之误,壮齿即大齿,牙大齿小,故称“壮齿”。台湾学者高树藩先生编纂的《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总结道:“小篆牙:像上下交错之形,在口中间平齐相对而小者为齿,在口两旁尖锐相错而大者为牙。取之横视,其形乃见。”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到猫、狗门牙两侧各有两颗长牙,这就是所谓“犬牙交错”,是食肉动物的尖利武器,配合在一起使用的还有爪,因此“爪牙”连用。《诗经·小雅·祈父》中吟咏道:“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即掌兵甲之事的司马之职。郑玄注解说:“我乃王之爪牙,爪牙之士当为王闲守之卫。”孔颖达解释说:“鸟用爪,兽用牙,以防卫己身。此人自谓王之爪牙,以鸟兽为喻也。”
之所以讲“爪牙”,是因为跟古代一个军事建制大有关系。这个军事建制就是牙旗制度。东汉文学家张衡在《东京赋》中吟咏道:“戈矛若林,牙旗缤纷。”三国时期学者薛综注解说:“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唐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有“公牙”一条,辨析道:“近代通谓府建廷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马,掌武修,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军中听号令,必至牙旗之下,称与府朝无异。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谬讹变,转而为衙也,非公府之名。或云公门外刻木为牙,立于门侧,象兽牙。军将之行置牙,竿首悬于上,其义一也。”
这段话把后世“衙门”之称乃是由牙旗转变而来的过程讲得非常清楚。按照封演所述,之所以称“牙旗”有两个原因:一是“象猛兽以爪牙为卫”,二是旗杆上悬挂兽牙。不过在为《周礼》所作的注中,郑玄曾经解释说:“牙齿,兵象。”食肉动物的牙齿以其锋利被视为刀兵之象,因此而有兵符“牙璋”,出土的牙璋的底部有一对至多对齿牙,可以证明郑玄所言。
因此,所谓“牙旗”,起初不过就是军旗饰牙。南北朝末期,出现了外缘为锯齿状的军旗,倒是非常符合“牙璋”的本义。行军扎营时,要竖立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后世一直使用到今天的“公衙”“衙门”“衙内”等称谓,都是由于牙旗制度的消亡而导致的“字谬讹变,转而为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