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沁东南地区3#煤层含气性特征
煤层的含气性特征研究是进行煤层气富集规律研究的基础。本次主要通过对研究区部分煤层气直井的钻井、测井、实验室分析化验及测试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研究区3#煤层埋深、变质程度、厚度及含气量的变化趋势。
一、沁东南地区3#煤层埋深变化特征
研究区位于沁水盆地宽缓复式向斜的南端,在多期构造运动作用下,煤层埋藏深度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研究区内3#煤层埋藏深度在100~800m之间,沁东南地区3#煤层埋藏深度等值线图如图2-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3#煤层埋藏深度总体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的趋势。研究区的西北部煤层埋藏深度相对较深,但一般不超过800m。研究区的北部,煤层埋藏深度一般在50~800m之间,由东向西埋藏深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东边部分地区煤层处于风氧化带以内。研究区的中部3#煤层埋深介于100~800m之间,埋深变化规律不明显,蒲池附近煤层埋深相对较深。研究区的南部3#煤层埋藏相对较浅,一般介于250~650m之间。由东南向西北煤层埋深逐渐增加,变化规律较明显。
图2-4 沁东南地区3#煤层埋藏深度等值线图
二、沁东南地区3#煤层变质程度分布特征
镜质组反射率是最能反映煤的变质程度的两个定量化指标之一。系统收集研究区3#煤层镜质组反射率测试资料并进行了补充测试,得出该区3#煤层镜质组反射率变化趋势图,如图2-5所示。从图中可看出,研究区3#煤的变质程度较高,一般介于2.5%~4.2%之间。由南向北煤岩镜质组反射率呈环带状减小,规律性比较明显;东西方向上煤变质程度差异性较小。
图2-5 沁东南地区3#煤层镜质组反射率等值线图
三、沁东南地区3#煤层厚度分布特征
一定的煤层厚度是资源量的重要保障。3#煤层是该区的主要稳定可采煤层之一。通过收集研究区的钻井、测井及煤田地质勘探资料,对3#煤层厚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该区3#煤层厚度变化趋势,如图2-6所示。3#煤层厚度一般介于3.69~9.95m之间,平均6.19m,厚度稳定。
图2-6 沁东南地区3#煤层厚度变化等值线图
四、沁东南地区3#煤层含气量分布特征
含气量的大小对煤层气能否进行开发意义重大。通过收集研究区部分煤层气参数井的含气量测试资料,结合测井资料的灰分、挥发分含量与含气量的拟合关系,对含气量进行预测,得出研究区含气量分布,如图2-7所示。研究区的含气量一般介于8.0~30.4m3/t之间,整体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增加的趋势。研究区北部煤层含气量一般介于10.4~27.6m3/t之间,由东向西逐渐增加,其中固县附近区域含气量相对较高;研究区中部含气量一般介于13.3~27.2m3/t之间,胡底附近存在含气量相对较高区域。南部含气量一般介于15.5~30.4m3/t之间,潘庄附近含气量一般超过18m3/t,成庄附近含气量一般在8.9~24.7m3/t之间。
图2-7 沁东南地区3#煤层含气量等值线图
五、沁东南地区3#煤层资源丰度分布特征
资源丰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煤层气的资源量,反映了煤层气的富集程度。资源丰度可以通过煤层厚度、含气量、煤的密度、面积等进行求取。综合煤层厚度、含气量等值线图,结合煤的密度和面积计算得出3#煤层资源丰度等值线图,如图2-8所示。从图中可看出,研究区北部固县的东北部形成了煤层气的相对富集区;中部蒲池的南部形成了煤层气的相对富集区;南部的潘庄附近形成了煤层气的相对富集区。
图2-8 沁东南地区3#煤层资源丰度等值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