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中华文明蕴真谛传统文化启睿智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以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举世公认有独立起源的四大古文明,即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华文明。随着岁月的流逝,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不是散失就是中断了,而只有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不仅没有散失和中断,时至今日依然充满着勃勃生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的。这种独特的现象,耐人寻味,引起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究其根源,主要是中华传统文化最具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江山可以易主,朝代可以更替,但唯有文化不能中断,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一个民族的凝聚之所在。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并努力加以弘扬。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是一部活动的人类生活史,它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研究,运用传统民居的文化是一项复杂的动态体系,它涉及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自然生态、民族心理特征等多种因素。需要以历史的、发展的、整体的观念进行研究,才能从深层次中提示传统民居的内在特征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研究传统民居的目的,是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民居中规划布局、空间利用、构架装修以及材料选择等方面的建筑精华及其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地方风貌和时代气息的新建筑。
2.5.1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继承
我国传统聚落的规划布局,一方面奉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存”的传统宇宙观;另一方面,受儒、道、释传统思想的影响,多以“礼”这一特定伦理、精神和文化意识为核心的传统社会观、审美观来作为指导。因此,在聚落建设中,讲究“境态的藏风聚气,形态的礼乐秩序,势态和形态并重,动态和静态互释等”。十分重视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强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处理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时,注意巧妙地利用自然形成的“天趣”,以适应人们居住、贸易、文化交流、社群交往以及民族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重视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内在理性的逻辑安排,建筑单体形式虽然千篇一律,但群体空间组成则千变万化。加上民居的内院天、井和房前屋后种植的花卉林木,与聚落中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景观组成生态平衡的宜人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古朴典雅、秀丽恬静的村庄聚落。
在传统的民居中,大多都以“天井”为中心,四周围以房间;外围是基本不开窗的高厚墙垣,以避风沙侵袭;主房朝南,各房间面向天井,这个称作“天井”的庭院,既满足采光、日照、通风、晒粮等的需要,又可作为社交的中心,并在其中种植花木、陈列假山盆景、筑池养鱼,引入自然情趣,面对天井有敞厅、檐廊,作为操持家务,进行副业、手工业活动和接待宾客的日常活动场所。天井里姹紫嫣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种恬静、舒适“天人合一”的居住环境都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兴趣。
2.5.2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发展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要继承、发展,传统民居要延续其生命力,根本的出路在于变革,这就必须顺应时代,立足现实、坚持发展的观点。突出“变革”“新陈代谢”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传统村庄聚落,作为人类生活、生产空间的实体,也是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发展的动态系统。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可持续发展,它能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创新。因此,传统应包含着变革。只有通过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途径,将传统民居按新的居住理念和生产要求加以变革。只有通过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途径,在传统民居中注入新的“血液”,使传统形式有所发展而获得新的生命力,才能展现出传统民居文脉的延伸和发展。综观各地民居的发展,它是人们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依据文化的传承、历史的沉淀,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具有无限的活力。其中的精髓,值得我们借鉴。
2.5.3 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弘扬
要创造有中国特色、地方风貌和时代气息的新型农村住宅,离不开继承、借鉴和弘扬。在弘扬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实践中,应以整体的观念,分析掌握传统民居聚落整体的、内在的有机规律,切不可持固定、守旧的观念,采取“复古”“仿古”的方法来简单模仿传统建筑形式,或在建筑上简单地加几个所谓的建筑符号。传统民居建筑的优秀文化是新建筑生长的活土。必须从传统民居建筑“形”与“神”的传统精神中吸取营养,寻求“新”与“旧”功能上的结合、地域上的结合、时间上的结合。突出社会、文化、经济、自然环境、时间和技术上的协调发展。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地方风貌和时代气息的新型农村住宅。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呼吁下,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我国很多传统的村庄聚落和优秀的传统民居得到保护,学术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研究、借鉴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住宅方面也进行了很多可喜的探索。要继承、发展传统民居的优秀建筑文化,还必须在全民中树立保护、继承、弘扬地方文化意识,充分领先社会的整体力量,才能使珍贵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得到弘扬光大,也才能共同营造富有浓郁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型时代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