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猪场的运营
1.如何选择猪场投资时机?
猪场投资形式很多,包括新建猪场、新引种猪、新引进仔猪养至育肥等。每种投资形式有不同的生产周期,所以在决定投资时机时需要仔细考虑这一点。生猪养殖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固定的时间段或者饲养周期之后才能出栏销售,而此时的市场形势和期初相比也许就完全不同,这就会使得一些从业者在一开始预计市场形势好的时候介入生猪养殖,等到猪产品出栏时结果与预料的并不相同,从而出现无利润或亏损的情形。所以把握好不同类型产品的生产阶段性具有重要意义。
(1)新建猪场 准备办养猪场的部分投资者可能选择自己新建栏舍引种的创业方式。这种投资方式可以较好地进行科学规划和布局,方便疾病控制等。由于新建栏舍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不一,在栏舍等硬件新建完毕之后,还要进行消毒、防疫、绿化等准备工作,等到各技术参数稳定之后考虑引进猪源,这时才是进入养猪业的真正成长周期。综合算下来,新建猪场、引种饲养、配种分娩到最后商品猪出栏,并使其规模保持稳定,在时间上需要1.5~2年。而如果采用新建栏舍用于直接育肥,则可用新建猪场时间0.5~1年加上育肥阶段时间16~18周计算得出实际需要的时间。
(2)新引进种猪自繁自养 这类投资方式是指在现有栏舍可供利用的基础上,从外面引入种猪。从其饲养过程看,一头母猪从引种到产仔需要6~8个月,仔猪出栏需要70天左右,肥猪出栏上市需要80~100天,合计需要11~14个月的时间。
(3)育肥猪场 此类养猪方式是从外面购入仔猪进行育肥,目的就是将十几千克的个体单重养至出栏时的体重。因此生长周期短。以目前的养殖技术水平来看,一般16~18周可出栏100~120千克育肥商品猪。
以上工作是基于养殖从业者对市场形势判断基本正确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如果能把握好行情,就可参照上述分析的周期性进行倒推。预计到期行情看涨,那么现在切入育肥环节可能有利可图。另外,还要考虑饲料价格、人工成本等变化情况,因为即使未来生猪销售价格上升,但如果没有控制好饲料成本或其他费用,则养殖收益依然存在难度。同时还要考虑到总体从业者的群进群出也会使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因为市场规模的同时放大或缩小最终都会迅速地反映在价格中,所以生猪养殖户需要多方面进行考虑和权衡再做出决策。
2.如何进行猪场投资规划?
场地、建筑物、饲料、设备用具、种猪和饲养管理人员是猪场最基本的投入要素,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建场前进行市场调查分析,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向和规模,确定生产工艺并进行投资估算和效益评估,这样既能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又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计划,避免无谓的损失。
猪场的性质、规模和经营模式不同,面临的市场风险也不尽相同,进而会影响投资回报率,因此,建场前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在市场需求方面,主要包括市场容量、适销品种、适销体重等内容。二是在供给方面,需要了解地方的产品供给量、外来产品的输入量和相关替代产品的情况。三是要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方面的调查,包括竞争对手的状况、销售渠道、目标市场的实际情况。四是对相应的生产资料,如饲料、燃料、人力资源,或者一些国家相关政策的走向也需要有相应的了解。
进行必要的市场调查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猪场的类型。根据猪场的生产任务和经营性质的不同可以粗略分为母猪专业场、商品肉猪专业场、公猪专业场和自繁自养猪场等。一般而言,母猪专业场前期固定投入大,对猪舍设计和建筑的要求较高,饲养技术等方面的门槛也较高。商品肉猪专业场技术要求相对低一点,主要是养猪周期短,4个月左右为1个周期,资金周转快,但投资利润率一般较低,且受仔猪和肉猪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自繁自养猪场由于猪群封闭饲养,不需要频繁从场外购猪,疾病风险较低;市场经营不受猪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经济效益稳定;但猪群较复杂,饲养技术要求较高,管理难度加大,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条件积累。通常情况下,猪场的投资分为以下3个部分。
(1)固定资产 包括建筑工程的所有费用、购置设备的所有费用和引种成本等。在场地面积及相应的机器设备等配套设施选定后,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地租金、设备价格来估算固定资产投资额。
(2)流动资金 包括饲料、药品、水电费、人工费等各种费用。根据计划的猪场规模、员工组成、饲料价格、兽医与疫苗价格等,可以粗略估计流动资金的投入量。
(3)不可预见费用 考虑到建筑材料、设备、饲料价格等投入要素以及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可以通过不可预见费用项目对总体投入计划进行充分调整。
3.猪场利润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猪场的利润获得跟众多因素有关,如经营管理水平、市场环境、时间因素等,但也跟猪场类型有关,不同类型的猪场,其利润的来源方式也不一样,可分为以下几种。
(1)商品肉猪专业场 专门从事肉猪育肥,以生产肉猪为经营目的。这类猪场的固定资产投入少,猪场的主要收入是出售肥猪。在肉猪生产费用中饲料费占70%~80%,可见,如何减少饲料消耗、饲料费用支出和降低每千克增重的饲料费,是提高肉猪经营收入的关键。另外,现在部分肉猪场也有屠宰分割及加工设备,那么其收入就有可能包括生鲜肉销售和加工深加工的肉制品类,如熏肉、腊肠、香肠、热狗及半加工肉品。
(2)自繁自养养猪场 即母猪和肉猪在同一猪场集约饲养,自己解决仔猪来源,以生产商品猪为主,在一个生产区培育仔猪,在另一个生产区进行育肥。我国大、中型规模化商品猪场大多采取这种经营方式,这类猪场固定资金占用量大,适合于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资金有保证等地区或单位,其收入则有肉猪销售收益、部分仔猪销售收益等。
(3)母猪专业场 以饲养种猪为主,一般饲养的都是良种母猪,如长白猪、夏洛克猪、杜洛猪以及培育品种或品系。母猪专业场又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繁殖推广优良种猪为主的专业场,当前全国各地的种猪场,多属于这种类型,它为我国猪种改良及养猪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是以繁殖出售商品仔猪为目的的专业场,饲养的种猪具有较高的繁殖力。饲养繁殖母猪专业场的主要收入是出售仔猪或后备种猪,另有淘汰母猪转作育肥猪也可获取少量收入。这类猪场固定资产投入较大。其经济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良种、饲养管理和技术水平,同时受到市场对仔猪需求、仔猪价格、饲料价格和母猪饲料成本等因素的影响。繁殖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水平先进,市场对仔猪的需求量大,仔猪价格高,饲料价格低,对饲养繁殖母猪有利;相反,繁殖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落后,仔猪单价低,饲料价格又高,对饲养母猪专业场不利。
(4)公猪专业场 专门从事种公猪的饲养,目的在于为养猪生产提供量多质优的精液。公猪饲养场往往与人工授精站连在一起。这种猪场存栏公猪的数量和该地区母猪存栏数量密切相关(一般自然交配率为1∶20,而人工授精率可达1∶200),如果数量过多会导致浪费,所以在每一个地区,公猪场数量并不需要太多,并且其数量和该地区人工授精水平有密切关系。人工授精技术水平高,饲养公猪数量可大大减少,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一般能达到30%,所以后备数量也要考虑进去。这类猪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售公猪种猪和公猪精液。
4.猪场生产的投资计划与决策包括哪些内容?
猪场生产的投资决策与计划,包括决策目标与具体实施计划。
决策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确定决策目标;②拟定各种备选方案;③对各方案进行选择;④决策方案的实施与反馈。
(1)市场调查分析 在进行决策之前要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包括对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与习惯的调查,对产品和产品价格的调查等,分析过去一段时间该地区、所在省市甚至国内外的市场波动情况,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走势。
(2)基础条件与投资目的 投资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包括自然、经济和技术的潜力。
(3)建设内容和投资经费概算及经费来源 根据基础条件和生产实际需要决定建设项目的内容。投资经费概算,包括总投资、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折旧、产品成本和资金的时间价值计算等。经费来源一般有自筹资金、申请项目资金和贷款等形式。
(4)猪场性质、任务、经营方式和规模的确定 要明确猪场的性质、任务和经营方式。一般分专业化场和综合性场两类,专业化场包括原种场、繁殖场和育肥场等类型。可通过盈亏平衡点分析确定产量和成本的变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猪场的经营规模。
一般来说,如果猪场圈舍、设备、饲料条件好,资金充足,经营者又有一定的养猪经验,又地处城郊或工矿区附近,产品销路好,通过盈亏平衡点分析,依据产量和成本的变化关系,确定猪场的经营规模,发展综合性猪场,适当饲养种猪,并兼养肉猪。若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善,还是先养肉猪,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再使猪场由小到大、由专业化猪场滚动发展,逐步壮大,再经营综合猪场。
(5)投资期限及工程进展 决策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拟投入的资金进行投资期限分析,要根据资金、规模、发展方向等情况,考虑资金的分步投资与工程的分步实施。
(6)预期效益 在前面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进行预期效益核算,有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两种方法。一般常用静态分析法,就是用静态指标进行计算分析。主要指标公式如下。
劳动生产率=(年利润/投入劳动力)×100%
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投资总额)×100%
投资回收期=投资总额/平均年增加收入
投资收益率=[(收入-经营费-税金)/总投资]×100%
主产品(猪)年收入=单位产品价格×产品数量
(7)评估 为尽量避免投资失误,在进行上述各步骤以后,可以得出相对完善的决策方案,但还应邀请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评估。从市场调查和预测的情况,对项目的必要性和投资方向进行评估;从场址选择、资源情况、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选用等方面,对项目技术上的合理性进行评估;通过经济效益的分析等,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最后可做出项目的评估报告。
5.养猪各阶段成本怎么计算?
有时候,猪市行情不那么乐观,但是一样的猪价,有人赔,有人照样赚钱,主要是养猪成本不一样,利润空间不同。如何大体核算养猪成本呢?可以套用下面简单的计算公式。
(1)仔猪出生成本=(1头母猪1年所需饲料+人工+水电+防疫+消毒+保健+治疗+公猪分摊+母猪购买成本+猪场投资折旧分摊)/当年生产的活子数量。
(2)保育成本=饲料+电费+工资+防疫+消毒+保健+治疗+仔猪死亡分摊+猪场投资折旧分摊。
(3)育肥成本=饲料+工资+水电+防疫+消毒+保健+治疗+保育猪死亡分摊+猪场投资折旧分摊。
(4)出栏肥猪成本=(仔猪出生成本+保育成本+育肥成本)/出栏重量+0.1%不可预见费用。
每个地方的技术水平、工资水平、管理成本、饲料价格等都不同,所以每个猪场的成本是有差异的。
6.我国生猪交易方式的现状如何?
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以来,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来自市场的困扰反复出现,生猪价格大起大落,要么伤了生产者,要么伤了消费者,严重影响着整个产业发展的信心与预期。为此,国家及有关部门围绕生产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围绕市场专门出台了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的调控预案,这对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和市场稳定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生猪市场的波动并没有根本减弱,2014年以来的价格持续低迷让我们不能再忽视市场运行的诸多内生性因素,尤其是要改变我国生猪交易方式单一的现状,学习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大胆创新交易方式,下更大力气推动形成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现代生猪市场体系,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和市场平稳运行的一项紧迫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生猪流通逐渐形成了由养殖户/养殖场→经纪人/贩运户→屠宰场/加工企业→批发市场/超市为主导的交易方式。
这种传统的现货交易方式在现阶段促进了生猪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养殖环节处于弱势地位,市场风险最大。调查中发现,在生猪价格形成及利润分配的各个环节中,贩运和屠宰环节“旱涝保收”,收益相对稳定;而养殖环节不仅要承担成本刚性上涨、易发疫病等生产风险,也要同时承担市场风险,养猪户在肉价下跌时毛猪售价跌的幅度更大,而在肉价上涨时毛猪售价涨的幅度则偏小。二是信息透明度低,容易引发市场波动。目前生猪交易环节多、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公开透明的可比价格,市场信号指向性不强,加大了生产经营决策的难度,使调控措施的效果大打折扣。三是交易方式单一,缺乏系统稳定性。传统的现货交易方式使我国生猪产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流通路径依赖,由于缺乏当期及远期价格信号的有效引导,简单的市场结构影响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生猪市场无法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稳定性。
7.国际上生猪交易有哪些基本方式?
从国际上看,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发展生猪现货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交易方式,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流通效率,在保护生产者合理收益的同时,实现了市场稳定及产业健康发展。比较典型的有3种交易方式。
(1)生猪电子拍卖 以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日本生猪拍卖以猪胴体为主,占全国日屠宰量的17%,拍卖形成的价格作为指导全国产销的决策参考,同时也是政府调控市场的主要依据。我国台湾地区生猪拍卖以活体为主,拍卖量约占生猪出栏量的85%。根据统一的交易标准,通过拍卖的方式,将生产者和购买者集中在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平台,有利于形成真实透明的市场价格,科学引导产销及市场运行。
(2)生猪远期合约 以美国为代表。2012年美国39%的生猪通过远期合约方式销售。远期合约由购买者(通常为经纪人或加工商)与出售者(养殖户)签订,根据双方对市场预期的判定,约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某一时点上买卖生猪的交割数量、标准、价格和方式,共同承担市场风险,这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订单农业”。
(3)生猪期货 以美国、德国和韩国为代表。美国1966年在芝加哥推出了生猪期货,1991年改为瘦肉猪胴体期货,2012年美国8%的生猪通过期货市场进行营销。德国、韩国分别推出了生猪期货和瘦肉猪胴体期货。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把现货交易中主要由养殖环节承担的价格风险分散到社会投资者身上,降低了养殖环节的风险,同时期货价格也能有效发挥指导现货交易和合约销售“风向标”的作用。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国家及地区的生猪产业能够稳定健康发展,都源于对生猪产业的有力扶持以及对生猪市场的有力调控,而科学合理、相互匹配的交易方式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
8.我国生猪交易方式该如何创新路径?
目前,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特别是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及组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既对传统交易方式提出了创新发展的迫切要求,也为探索新型交易方式提供了产业基础与可能。2009年以来,湖南、江苏、重庆等地以生猪作为主要交易对象,探索过生猪远期交易。2011年,重庆荣昌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荣昌仔猪活体为标的物的电子集中竞价拍卖交易,成功实现了畜禽活体非标准件电子拍卖。从发展方向上看,创新我国生猪交易方式必须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个是要有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流通效率,另一个是要有利于分散风险和锁定收益预期。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坚持现货市场、电子竞拍、远期交易和上市期货“四轮驱动”,积极在实践中摸索适合我国生猪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一种或几种方式有机组合的交易路径。
(1)抓紧完善现货市场 现货交易是电子竞价的基础,也是远期和期货交易的基础。首先,要完善生猪交易标准体系。由于对测定条件和对象要求较高,现有的两个瘦肉型生猪品质活体检验标准难以适应商业化运作,加之其制定及颁布得较早,也不能准确反映当前现货市场发展情况。在现货交易中,目前买卖双方主要通过感官判断生猪状况、商定结算价格,容易引发贸易纠纷,并且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因此,应尽快研究制定生猪交易标准并加大实施力度,这是绕不过去的基础性工作。其次,要提高养殖户组织化程度。应在持续扶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的同时,鼓励发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带动作用,多种形式推动生产者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培育生猪交易方式创新主体。第三,要大力加强生猪交易信息采集与发布。应建立全国统一的生猪信息平台,采集发布各地生猪交易价格和数量信息。当务之急是对现货交易的关键环节——规模以上屠宰场的屠宰数量、胴体重量及交易价格等核心指标,建立全国联网的实时直报系统,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权威性。
(2)有条件地开展电子竞拍 通过集中竞价拍卖形成的价格相对公平,能够更贴近供求关系实际并适当保护生产者利益。作为全国最大仔猪外销县的重庆荣昌,尝试开展了活体仔猪电子竞拍,将全县所有外销仔猪全部纳入统一的交易平台集中拍卖,并制定了较为科学的仔猪交易标准和交易规则,取得了理想效果。荣昌仔猪竞拍是现货交易方式的成功实践,可在有条件的地方借鉴推进仔猪、种猪电子竞拍,并探讨尝试出栏肥猪电子竞拍的可能性。
(3)开展远期交易试点 在远期交易中,养殖户可以提前锁定养殖市场风险,屠宰户和加工企业可以提前锁定生猪来源,产销衔接机制得以建立,产销关系得以稳定,从而能够稳定生猪及猪肉价格,促进生猪产业平稳发展,兼顾好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有关研究和实践表明,要顺利开展生猪远期交易必须先做好两件事。一是制定一个或几个占主导地位的生猪交易标准,且明确不同生猪标准之间的相互替代和换算关系,并建立一套相应的宰后分等定级标准,保证交割时有据可依。二是建立交割时执行标准的权威检测机制,以使参与者认可和信任检测结果,放心参与交易。在推进方式上,可考虑在全国选择防风险需求强烈的大型养殖企业、加工企业和屠宰场,作为远期交易的主体,出台一定的扶持措施,鼓励其参与生猪远期交易,以起到稳定猪价及带动多方主体参与的示范效应。
(4)着手发展期货市场 发展生猪期货市场是我国生猪交易方式创新的一个必然方向,我国上市生猪期货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应积极创造条件抓紧研究解决上市生猪期货面临的生猪质量标准、检验检疫及交割方式等三大现实问题。此外,在推进我国生猪期货市场发展过程中,要清醒地看到国际上随着现货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以瘦肉猪胴体取代活猪、以现金交割取代实物交割的生猪期货发展的趋势,从一开始就搞好相关布局筹划及准备工作。
9.为什么会出现猪价波动与猪周期现象?
近年来,我国生猪业已经出现多次周期性波动,这个周期一般在2~3年。如2003年、2004年,猪价高,导致生猪生产发展很快,到了2005年、2006年,猪价又大跌,养猪户不得不大量减少母猪,结果又导致2007年、2008年猪价大涨,随后,又开始一轮猪价下跌,从2011年开始到2012年,猪价又开始了新一轮大涨,加之连续两年国家的能繁母猪补贴政策,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投资养猪,但是从2013年到现在,猪价总体上持续走低,广大养猪户亏损严重,这种周期性大幅波动,使养猪户叫苦不迭。
价格波动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常见现象,通过价格的波动调节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然而,猪价的波动在我国表现得尤其突出,猪肉价格上涨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这就造成了猪价“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变化怪圈。
10.猪价周期性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1)生猪生产产量不稳定 生猪生产没有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一方面中国用地、劳力、资金急剧向工业和城市流动,生猪发展速度减缓;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猪肉需求急剧上升。特别是受比较效益低、疫病难控制及市场风险大等影响,生猪生产产量起伏不定。
(2)标准化规模饲养程度低 在生猪价格历次波动中,散养户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只能随生猪价格的涨跌,或盲目扩张生产,或恐慌性退出生产。2011年农业部对全国2000个养猪村的定点监测,养猪户占所有农户的比例为22.74%,仍占不小比例。
(3)疾病加剧产业波动 如2006年下半年以来,部分生猪主产省暴发猪蓝耳病疫情,除生猪直接死亡损失外,还导致患病母猪流产或死胎。又如,2010年冬季到2011年春季,一些省区发生仔猪流行性腹泻,个别养殖场小猪死亡率高达50%。疾病导致供应减少,大大推动猪肉价格上涨。
(4)信息监测预警调控滞后 由于生产分散、单位众多、难以普查、抽检存在误差等问题,存在着统计数据不准的现象。加之生产者和地方政府出于税收、疫病信息、政策红利等自身利益因素,工作合力不强,没有建立灵敏的监测预警机制,以销定产难度大。
(5)生猪生长周期性影响 生猪生产具有周期较长、途中难改变的特性。散养户以当年市场价格为标准预期未来收益,陷入“蛛网困境”,生产计划赶不上变化,产量赶不上市场变动的节奏。以2011年猪肉价格上涨为例,既有疫情导致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散养户退出的原因,也有饲料、人工、仔猪等成本迅猛上涨的因素。
11.如何应对猪价周期性波动?
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给生产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其供求平衡与市场稳定,是长期困扰生猪生产发展、价格稳定以及市场供应的难题。而且,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涉及的是民生,考验的是宏观调控的能力,要破解这一难题,中间有多个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1)加快发展规模化养殖 我国生猪行业在1990年以前主要以散养模式为主,从2006年开始,生猪行业大量散养户每年以1%的速度退出,生猪规模化的比例不断上升,但散养户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散养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造成中国生猪生产、加工与销售的脱节,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始终是比较弱的,而且供需失衡还会导致游资的介入,从而加剧市场的波动。通过各种扶持、鼓励措施,发展生猪的规模化生产,增强养猪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这是加快跳出生猪周期性大幅波动的关键。
(2)建立完善的猪价预警信息系统 国家要完善信息服务,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失误,还要及时发布市场、技术、疫病信息。现在经营者多少都有了一定的“猪周期”意识,但绝大多数散养户并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再加上盲目地追涨惜售与恐跌滥杀,从而导致养殖户始终处于受损最大的弱势。所以说既要建立完善的猪价预警信息系统,还要保障这些信息获取方式的方便快捷。
(3)完善补贴政策 猪肉价格高时,社会各方都关注,为了增加市场供应量,相关部门出台各项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比如实施能繁母猪补贴等。但实际上,这时候价格已经给养猪户发出了收益趋增的信号,再给予补贴,只会使扩大生产的信号更强,导致下一轮供应量过多,反而增大了生产的波动性。所以说适时而灵活的补贴政策是考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表现。
(4)完善生猪保险政策 生猪保险也是规避猪价波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当前生猪保险的实际推广情况来看,大型企业保险意愿强,小散户弱。由于能繁母猪死亡率低,保费相对较高,因此养殖户不愿对能繁母猪进行投保。从生产者角度讲,养殖户更希望对仔猪、育肥猪进行保险。但是保险公司认为仔猪死亡率高,赔付金额大,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产生保险公司和养殖户双方需求的不对称。保险公司要创新产品,包括对仔猪的投保,并出台价格指数险、农户养猪收入险等险种。若只对某个环节进行保险,很容易造成养殖户积极性不高。
(5)推出生猪期货 生猪现货市场对供求的引导具有滞后性,使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成为其难以克服的缺陷。期货具有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功能,生猪期货也不例外。生猪养殖者通过期货交易行情,及时了解未来的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从而降低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使得市场上的生猪得到长期稳定的供应。从长远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摆脱生猪价格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应适时推出生猪期货作为转移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给市场提供价格信号,有效应对市场化条件下猪肉价格波动,回避猪肉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保证企业收益的稳定。
(6)不断提高生猪养殖的科技含量 着力解决生猪生产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科学管理,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努力实现品种优良化、配方科学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做到科学饲养,选择优良品种,提高饲料转化率,缩短饲养周期,以降低生产成本,应对生猪价格波动。强化防疫体系建设,健全防疫设施、防疫程序,严格免疫制度和检疫制度,以防控重大生猪疫病为重点,全面强化防疫、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最大限度地切断疫病传播途径,将可能发生的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并强化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监管,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和安全。
(7)拉伸和整合养猪产业链规避风险提高效益 完整的养猪业产业链包括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等环节,其中,生猪养殖环节是风险最大的一环,是生猪产业链条的低端链条。以养殖为主的散户和中小规模猪场,往往缺乏议价能力,在价格跌势中更易“受伤”。而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生猪养殖公司,由于产业链条完整,在生猪收购、屠宰、猪肉销售及储存、冷链配送等中高端环节均可保障盈利,规避了单纯养殖带来的市场风险。所以只有实现了养猪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才能实现对养猪业全面的把控,最有效地规避养殖风险,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