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住宅建筑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中华建筑文化对住宅建造的影响

住宅的营造早已引起古人足够的重视。成书于唐代的《黄帝宅经》便在序中指出:“凡人所居,无不在宅”。在总论中又指出“是以阳不独王,以阴为得。阴不独王,以阳为得。亦如冬以温暖为德,夏以凉冷为德……《易》诀云:阴得阳,如暑得凉,五姓咸和,百事俱昌,所以德位高壮蔼密即吉。”而所指出的“宅有五虚,暑令人贫耗;五实,令人富贵。宅大人少一虚;宅门大内小二虚;墙院不完三虚;井灶不处四虚;宅地多屋少庭院广五虚。”即应该引起住宅营造的足够重视。

我国优秀中华建筑文化是我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论,是聚落规划、建筑选址和营造的指导思想。其目的在于维护并创造人的现在和未来。这些理念都是建立在我国古代人本主义宇宙观的基础之上,不是消极地顺应自然,而是积极地利用自然,自古以来,都发挥了其正面的意义,使得中国人能更坚实地生活在世,创造出了最为灿烂的文化。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实际上是融合了多门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以及宗教、民俗等众多智慧,最终形成内涵丰富,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独特文化科学,也是一门家居环境文化的学科。住宅应该具有适度的居住面积、充足的采光通风、合理的卫生湿度、必要的寒暖调和、实用的功能布局、可靠的安全措施、和谐的家居环境和优雅的造型装饰等基本要求,与现代提倡的“健康住宅”所指的在生态环境、生活、卫生、立体绿化、自然景观、降低噪声、建筑和装饰材料、采光、空气流通等方面都必须以人长期居住的健康性为本等标准是极为融合的。因此新型城镇住宅的设计必须在弘扬优秀中华建筑文化的同时,努力满足城镇居民居住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宅为人之根本”。作为优秀的中华建筑文化,在注重室外环境的前提下,也应关注住宅内部空间的布局。在中华建筑文化的指导下,我国的传统民居特别强调人性化设计和宜居环境的营造。

2.1.1 中华建筑文化熏陶下的优秀传统民居

当人类摆脱野外生存的原始状态,开始有目的地营造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居住环境时,也是人类认识和调谐自然的开始。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经历了顺其自然—改造自然—和谐共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使人类充分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使人类获得优良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现存的很多优秀传统聚落都展现了具有优良生态特征的环境景观。只是到了近、现代,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扩大了对人类能力的过度崇信。盲目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以及“疯狂的城市化”,孤立地解决人类衣、食、住、行问题,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严重地恶化了居住环境。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人们才感悟到古代先民营造优良生态环境景观的聪明智慧。

传统聚落民居之所以美,之所以能引起当代人的共鸣,主要还在于传统的聚落民居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的传统。传统聚落民居的美与传统中国画的章法与黑色所形成的美,在形式上是一致的,这种美包括无形无色的空间美和疏密相间形成的造型美。传统聚落民居之所以具有魅人的感染力,乃在于宅具有融于自然的环境和人文的意境所形成的意境美。这种美,由于能够引人遐思,而给以人启迪。这些都是颇值得当代人追寻宜居环境时努力借鉴和弘扬的。

在优秀的中华建筑文化中,“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理论,对于民居宅舍的造型和群体组织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千尺为势”指的是在远处(333mm左右)观察聚落整体风貌,主要是看其气势和环境;“百尺为形”即是在近处(33m左右)观察民居宅舍的形态、构图和细部装饰。在近距离内形态是主要的景观因素,而民居宅舍外在形态因素的景观效果取决于其结构形式、墙体构造、屋顶形式、院落空间和立面造型等诸多因素的不同组合方式。

(1)造型丰富

构成民居宅舍造型的独特之处,乃在于其空间、构架、色彩、质感等方面的不同表征。营造了各异的形体特色。其不同之处,源于各地居民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不同空间组织,而空间要求又决定了采用何种结构形式,民居宅舍的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使得其承重及围护结构形式各富特色,造就了民居宅舍丰富多彩的造型风貌。

院落组织是中国民居建筑的独特所在,院落是由建筑和院墙围合的空间,院落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相为穿插、彼此渗透,成为中国民居宅舍的“天人合一”使用方式而有别于西方建筑。院落的大小、封透、高低、分割与串联等不同的组织方式,给人以不同的感受。院落配以花木、叠石、鱼池和台凳等,在充实院落空间内涵中展现着中国人的自然情结和诗画情趣。

立面造型是民居宅舍整体(或组合体)及其相关部位以合宜的比例配置关系以及细节丰富多变的图案装饰配置的综合展现。

木结构坡屋顶的运用,充分展现了华夏意匠的聪明才智,各种坡屋顶、披檐的组织和配置以及封火山墙形成的建筑立面造型的垂直三段中屋顶部分的变化,形成了民居宅舍富于变化的个性所在。

中国民居宅舍以其外观独特、庭院多样、形体均衡、屋顶多变的造型美,而成为世界建筑的一朵璀璨的奇葩。

(2)院门多样

中国传统的庭院式民居宅舍是门堂分立的,全宅的数幢建筑被建筑物和墙垣包围着,形成封闭的院落。院门是院落的入口,也是一座民居宅舍的个性表现最为重要的部分,它是“门第”高低的标志。因此,院门的规格、形式、色彩、装饰便成为人们极为重视的关键所在。北京合院民居的院门有王府大门、合院大门和随墙门之别,合院大门又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和如意门;山西中部民居院门分为三间屋宅式大门、单间木柱式大门和砖褪子大门;苏州民居院门有将军门(三开间大门)、大门(单开间大门)、库门(亦称墙门)和板门(店铺可装卸的大板门)等。院门的形制可分为:宫室式大门、屋宇式大门、门楼式门和贴墙式门。院门从实用角度分析,仅是一个可开闭的、有防卫功能的出入口,或兼有避雨、遮阳的功能要求。但人们为突出门户的标志性含义,对院门进行加工装饰,形成多变的形式和独特的构图,以达到美感的要求。纵观传统民居宅舍院门的艺术处理,主要集中在门扇及其周围的附件(包括槛框、门头、门枕、门饰等)、门罩(包括贴墙式、出桃式、立柱式等诸种门罩形式)和门口(包括周围的墙壁、山墙、廊心墙等)。不同地区的民居宅舍院门仅就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深入的设计加工,采用多样性和个性的手法,从而形成千变万化的造型效果,成为展现各具地方特色风貌的文脉传承。

(3)结构巧妙

在中国传统民居宅舍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木结构,持续应用了近两千年。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不仅坚固、稳定、合理,而且有着造型艺术美,这是华夏意匠聪明才智的展现。结构的美表现在其形式的有序性和多变性。结构,为了传力简单明确,方便施工,因此其形式都是有序的,有着极强的统一感。工匠们只能追求在统一中求变化,以显露其个性,结构的变化多表现在节点、端头及附属构件上,既不伤本又有变化。

木结构的形制包括抬梁式、插梁式、穿斗式和平置密檩式四大类,每种结构因构造形式的差异,而有着不同的艺术处理,使得中国传统民居宅舍具有结构美的特性。

(4)材料天然

优秀传统民居宅舍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大量的建造材料是包括木、石、土、竹、草、石灰、石膏以及由土加工而成的砖、瓦等天然材料。天然材料不仅实用经济,工匠们还善于掌握材料的特性和质感、形体、颜色的美学价值,运用独特的雕、塑、绘等手工工艺进行艺术加工,使之增加思想表现的内涵,形成建筑装饰艺术。传统民居宅舍材料的美,包括材料运用的技巧性、材料搭配的对比性、材料加工的精细性、珍稀材料的独特性。

天然材料由于产地不同、地质状况差异,因此在材质、色泽方面也会产生变化。巧妙地利用视觉特征,创造不同的观感,天然材料的运用造就了传统民居融于自然的美感,天然材料也就成为传统民居美的源泉。

(5)装修精美

装修是在主体结构完成之后所进行的一项保护性、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工作。传统民居建筑的装修主要表现在外墙和内隔墙两方面。

外墙包括山墙、后檐墙及朝向庭院的前檐墙。传统民居宅舍的前檐墙大部分为木制,具有灵活多变的形制,采光及出入的门窗种类十分多样,是造型艺术处理的重点。

山墙和檐墙均为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围护墙,建筑材料都以天然的石、土和经烤制的砖为主。不同的材料运用和搭配、不同砌筑方法和细部处理、不同的颜色选择等都为传统民居宅舍增添了诱人的魅力。

2.1.2 中华建筑文化对人与家居环境关系的认识

当人类摆脱野外生存的原始状态,开始有目的地营造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居住环境时,也是人类认识和调谐自然的开始。中华建筑文化对人与家居环境关系有着下面的6点认识。

(1)人类具有对家居环境的顺应性

顺应性在家居环境的营造上是很重要的。

人类本身对于周围的环境,具有很强的顺应性。人类是一种极容易受环境支配的动物。因此,如果要使自己的生活更理想,便会对周围的环境加以选择和整理。

这一点,不仅表现在人对自然环境的顺应性方面,还表现在人际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的人文环境中。

了解人类的这种特征,然后善加应用,是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智慧。研究这种生存之道也是人生中的一个大课题。

(2)住宅具有平衡温度变化的功能

住宅作为家居环境的主体,可以说发挥着调节四季温度、维持体温的功能。夏季要凉爽,冬季要暖和,对应季节的不同,有时需要通风好,有时则要求阳光照射时间有长短。

只有能够平衡调和大气变化的住宅,才能符合好的家居环境条件。

(3)夜晚是家最活跃的时段

按照常理来说,夜间是家人利用住宅最多的时刻,所以,夜晚被认为是家最活跃的时段。对此点缺乏理解的人却认为,夜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睡觉,家并没有想象中的重要。实质上家在夜里一直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好的家居环境,可以让在家睡觉的人免受不良气候的影响,得到完全的保护,从而获得良好的睡眠质量。因此人们在家居室内环境的营造中,对卧室的布置,床的摆放等都特别重视。相反地,不良的家居环境,当人们处于无抵抗力的睡眠状态时,不良的气候便会侵犯人的大脑神经,由于家居环境毫无保护作用,久而久之,将会逐渐导致人的思维能力降低,大脑神经中枢是人体的指令神经,如果麻痹了,人就会失去正常的反应。

(4)人与植物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氧气不但存在于空气之中,水中也包含大量的氧气成分。同时,植物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出氧气(相反的,动物吸入氧气,经过体内的细胞作用后,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到空气中)。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正因为这个缘故,人类和植物之间就有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5)水汽与家居环境要有平衡的关系

通常,过多的水汽,对人体会有不良的影响。但是空气中若完全没有水汽,空气中会变得很干燥,因而会失去其本来所具有的功能。

人体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水分。但过量的水汽则会导致人体发冷,这是很不理想的。因此,从口中进入体内的水分是必要的,而从皮肤进入体内的水蒸气则应尽量避免。

水汽和家居环境的平衡关系,要求人们必须慎重考虑家居环境周围湿地范围的大小,以及四周水池、河流流向等问题。

(6)人类与大气的关系极为密切

人类如果缺乏空气,就不能生存。食物和水固然对人类也很重要,但人类一旦缺乏空气(大气),便会马上死亡。

大气随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变化。

在传统的家居环境文化中将一年分成“阴季”和“阳季”两个方面。所谓“阳季”,是从冬至到次年夏至(即12月22日到翌年的6月22日),也就是指太阳逐渐接近北极,白昼越来越长的这段时间。

春天的大气,氧气充足,适合万物成长。

夏天的大气次于春天,氧气也很充足,但由于阳光过于强烈,草木的呼吸旺盛,使水分中的氧气不断发散,故空气会比春天稀薄。

秋天的大气中,氧气较少,氮气较多。人到这个时期,全身细胞组织会不断地成长,并且会产生要储存脂肪而进行凝结作用的指令。这是为了应付即将来临的冬天所做的准备。

到了冬天,草木都处在冬眠状态,大气中的氧气成分会减少。

在七月、八月和一月、二月这两个时段,氧气都较稀薄,而外界温度和人体体温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人的死亡率也就提高,正因为这样,为了提醒人们,将其分别称为“里鬼门”和“鬼门月”。

2.1.3 中华建筑文化对住宅建造的要求

住宅作为家居环境的主体,在中华建筑文化中认为应该具有足够的户外空间、适度的居住面积、充足的采光通风、适宜的地球磁场、合理的湿度卫生、必要的寒暖调和、实用的功能布局、可靠的安全措施、和谐的家居环境和优雅的造型装饰10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1)足够的户外空间

在崇尚“天人合一”有机宇宙观的中华文明孕育下的中华建筑文化,特别强调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相生,住宅不应该仅仅是人们蜗居的场所,更应该注重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因此,户外空间是住宅不可缺少的功能空间,包括住宅底层的庭院、楼层阳台庭院和露台庭院都是住宅的户外空间。足够的户外空间不仅是敦亲睦邻的重要空间,更是住宅沟通周围自然环境的户外过渡空间。因此,住宅的户外空间是住宅不可缺的必要空间,而且还应有足够的面积,如楼层阳台的进深不应小于1.8m。

在住宅设计时,必须在恰当的方位认真布置与厅等室内公共空间有着密切联系的户外空间。

(2)适度的居住面积

《吕氏春秋》指出:“室大多阴,多阴则痿。”住宅居住面积的大小,应该和居住人数的多少成正比。人太多面积小,就会有拥挤的感觉。人少而面积大,就会显得冷冷清清,让人的心理健康受到损害。房屋的剩余空间太多,很少有人走动,就会缺少“人气”。按现代生态建筑学理论,一个成年人每小时约需要30m3的新鲜空气,一般情况下,居室可每小时换1~2次空气,这个新鲜空气的体积可大致认为是居室的容积。这样以每人的居室容积25~30m3和我国目前流行的住宅层高为2.7m左右计算,可得出每人应有居住面积为9.3~11.1m2。达到这个面积就可以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因此,居住面积也就不必过大。

(3)充足的采光通风

采光和通风是两件事。优良的家居室内环境卫生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就是采光和通风。

采光是指住宅接受到阳光的情况,采光以太阳直接照射到最好,或者是有亮度足够的折射光。阳光有消毒作用,不过,如果整个房间上午受阳光照射,过度的阳光,其紫外线反而会带来害处。夕阳照到的房子,入夜仍然很酷热,会影响身体健康。

通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许多不理想的住宅,往往通风不良。特别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住宅,本来就无法自行调节湿度,住宅中的各种房间空间又小,稍不注意通风,就容易造成湿度过大而导致身体小病不断。

清代曹庭栋在《养生随笔》卷三的《书室》中称:“南北皆宜设窗,北则随设常关,盛夏偶开,通气而已。”“窗作左右开阖者,槛必低,低则风多。宜上下两扇,俗谓之‘合窗’。晴明时挂起上扇,仍有下扇作障,虽坐窗下,风不得侵。”这说明先贤们对居室开窗颇为讲究。

(4)适宜的地球磁场

地球磁场能保护地球上的生命,与空气、阳光、水及适宜的温度同样重要,被称为生命的第四要素。由于地磁场对地球上的生命,特别是对于人类具有多方面的有益效应,因此,就必须保证人们的居住环境具有对生命有益的适量磁场。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地磁场对人体的正常作用受到影响。城市里高楼林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围护结构和楼板对地磁场形成了屏蔽;纵横交错的电线、电缆、无线电波及川流不息的车流遮断以及生态的严重失衡,干扰了大自然的磁场,使得城市的地球磁场发生严重的紊乱,从而造成人体磁力缺乏及磁紊乱,出现“磁饥饿症”和“磁紊乱症候群”。这使得生活于城市的现代人,体内往往磁力不足,不利于血液循环而患心血管病,加快细胞衰老导致新陈代谢紊乱等。对此,应特别引起人们的重视。

(5)合理的湿度卫生

古人对家居环境的湿度要求已早有认识。

清代曹庭栋在《养生随笔》卷三的《书室》中亦称:“卑湿之地不可居。”《黄帝内经》指出:“地之湿气,感则害筋脉。”

现代城市里患风湿病的人越来越多,这都是由于住宅室内过于潮湿而引起的。厨房、卫生间又是产生水汽的地方,房间的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湿度过高,浴厕、厨房、垃圾桶处都易滋生细菌,危害人体健康。

(6)必要的寒暖调节

住宅的围护结构必须注意在一年内都能适应春、夏、秋、冬的变化。

《黄帝内经》指出:“风者,百病之始也。”“古人避风,如辟矢石焉。”清代曹庭栋在《养生随笔》卷四的《卧房》中指出:“《易经》言‘君子洗心以退藏于密,卧房为退藏之地,不可不密,冬月尤当加意。”

要让住宅能够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就必须要有合理的设计。但是,如果住宅的冷暖设备过度的话,会使人们的新陈代谢不合理,甚至会因为体力损耗过大而导致衰退。因此,最好是以人体的体温为准,来调节住宅里温度的变化。

(7)实用的功能布局

住宅虽然是供人居住的,但人是主体,住宅是附属体。住宅的布局一定要功能合理,使用方便,符合人的生活习惯和家居的行为轨迹。与此同时,也还应该考虑到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存”。因此,住宅除了方便使用外,还要合理地活用天地自然给予的恩惠,只有同时考虑到这两点,才能具有真正的合理性。同时,如果设计只重视眼前短期的实用性,而不考虑更广泛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性,那么,就很容易造成顾此失彼的结果。

(8)可靠的安全措施

安居才能乐业,安全便是住宅的一个关键所在。住宅的安全除了体现在结构设计和施工中,对住宅的结构、抗震和消防等有周密的考虑外,还应该考虑防灾的问题。住宅的防灾应包括火灾、盗难以及家人不慎跌撞之伤害。

目前,人们把住宅的安全都集中在防盗问题上,防盗门已成为住宅必不可少的内容,与此同时,也几乎家家都做了封闭阳台,并在所有窗户上也都装了各式各样的防盗网,使得住宅都变成了“鸟笼”,这固然是安全了,但一旦火灾发生便会出现缺乏避难场所的问题。因此,在考虑防盗的同时,也应考虑到防火等的避难和救难问题。住宅中的阳台防盗设施一定要加设便于避难的太平门,否则发生灾难和紧急事故时,将会后悔莫及。这也就是传统家居环境文化中指出住宅必须要有两个门的原因所在。

近期,人从窗户跌下挂在防盗网上的事故时有发生,从多、高层住宅上掉下致死亡的现象也常有报道。这都提醒人们,必须从各方面配套考虑住宅的安全问题。

(9)和谐的家居环境

家居室外环境可分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的是住宅所在大区域,而小环境即指住宅邻近周围的环境。空气清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以及邻里关怀构成的和谐的家居环境是人们所向往的家居环境,也是人类生存的共同追求。

(10)优雅的造型装饰

造型是住宅的外观,而装饰则是住宅内部的装修和陈设。住宅的造型和装饰不仅应给人以家的温馨感,而且还应该具有文化品位。住宅立面造型单调和呆板令人感到枯燥乏味,而矫揉造作又会令人心烦意乱。住宅内部的装饰,如果布置得像咖啡厅、酒吧和灯红酒绿的舞厅,不仅会失去家的温馨,久而久之,往往还会让家人濡染上庸俗的不良习气。

一般人很容易将优雅和奢侈混在一起,其实两者是有差异的。虽然作为家居场所的住宅不一定要奢侈,但优雅却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是因为人是精神性的动物,如果想要拥有充沛的体力和蓬勃的生气,借助家居的优雅来培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善加利用室内装饰设计和色彩的调配,以及家具用品的配置,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改善住宅的室内环境,营造温馨的家居气息。

2.1.4 经营好住宅的“精、气、神”

我国传统的中医养生,强调养精、养气、养神。住宅的本意是静默养气、安身立命,其实质在中华建筑文化的家居理念中也就是讲究住宅的“精、气、神”。

(1)人身三宝“精、气、神”

生命物质起源于精;生命能量有赖于气;生命活力表现为神。

《黄帝内经》虽然没有把“精、气、神”三个字连在一起加以阐述,但“精气”和“精神”的概念却时常出现,这充分说明“精”、“气”、“神”三者的密切关系。例如,“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又如,“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后世道家把它归纳为“精、气、神”,并称“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又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养生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心理平衡、适量运动、戒烟戒酒。中国人把它归纳为养生的三大法宝,即养精、养气、养神。对于怎样养精、怎样养气和怎样养神,几千年来,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养生经验,摸索出多种多样的养生方法,还特别提到了住宅的精、气、神对家居养生的重要作用。

其实,精、气、神三方面的养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人云“形神合一、精神合一、神气合一、动静合一”就是这个意思。古代所有善于养生的人都能做到精、气、神三者的相互结合,都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总结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和“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2)住宅的精神

住宅的本意是静默养气,安身立命。这就要求住宅的功能首先必须做到阻隔外界、包容自我,使自己的家庭生活与精神气质有所依托。

住宅作为人生四大要素中的居住场所,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因此,借鉴中华建筑文化做好布局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住宅设计和室内外环境的营造都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努力做到防风、防热、防潮、防燥,选择良好的方位和朝向,以获得适当的日照时间和均匀的风力风向,从而调和四时的阴阳。

(3)住宅的静默

静与动是一对矛盾的两个不同表现形式。住宅要达到阻隔外界,让人们能够在静默中使天地和自我澄明通达,让俗世的烦恼杂念被荡涤一空,在动态中生活,在静态中思考,从而构成完美人生。中华建筑文化的家居理念所讲究的“喜回旋,忌直冲”与造园学中的“曲径通幽”异曲同工。弯曲之妙、回旋之巧,均在于藏风聚气,不仅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温婉中庸的文化思想,更可以指导人们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居环境。

《黄帝内经》指出:“气者,人之根本也。”在社会的烦躁生活中,气息为外界干扰,易于涣散。静默的居所则令人的精神得到凝聚而养成浩然生气,因此,现代住宅应特别强调动静、功能、干湿的分区,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住宅中华建筑文化所强调的思想完全相符合。从住宅的位置能否避开喧嚣,其功能空间的布局是否舒展,能不能让人感到安全祥和、神清气爽,从而获得静默养气的效果,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并以此辨别住宅之优劣。

(4)住宅的气色

传统中医诊察疾病的四大方法是“望、闻、问、切”。把“望”放在首位,即从观察人的神色、形态上观察其健康与否。从住宅的气色,也很容易让人体察到住宅的优劣。清代学者魏青江在《辨宅气色》中说:“祯祥娇孽,先见乎气色。屋宇虽旧,气色光明,精彩润泽,其家必定兴发。屋宇虽新,气色暗淡,灰颓寂寞,其家必落。一进厅内,无人,觉闹烘气象似有多人在内嚷哄一般,其家必大发旺。一进厅内,人有似无,觉得寒冷阴森、阴气袭人,其家必渐退败……”这便说明充满生气的住宅给人带来了温馨、安全、健康、舒适的家居环境,可以让人达到养精蓄锐、精气旺盛,从而催人奋进。反之,阴气十足的住宅,即会导致人们难能安居,精神萎靡,造成身体罹患疾病,而难以发现。因此,在家居环境的营造中,必须对住宅的气色给予足够的重视。

(5)弘扬传统,深入研究

对于现代住宅室内的空间格局、色彩运用、家具摆设、字画照片、植物饰品等,皆应弘扬中华建筑文化的家居文化,充分认识住宅的精、气、神对家居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住宅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中,应积极和认真地借鉴住宅中华建筑文化的精髓,努力经营好住宅的精气神,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