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经典(第三卷):佛教建筑的演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佛教寺院

佛教寺院是供奉神佛的庙宇,同时也是佛教僧侣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后来逐步发展为具有多种综合功能的建筑群。在佛陀时代,寺院被称为“精舍”,由于当时的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因此又称“兰若”,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出家人所居的园林。

佛寺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其中的关联也是不可忽视的。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在谈及大乘佛教与原始佛教的差异时,曾做过一个简单而又富有意味的比喻:

我想指出的是以下一点,即无论什么事物,只有在它具有生命的时候才是活生生的,而活生生的事物的本性就是决不停滞于一种状态。栎树的种子,当它刚刚破土而长出柔嫩的叶芽时,无论如何都与充分生长后巨人般地耸立着的大栎树全然不同,然而,这幼苗与大树之间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它必然长成大栎树。因此,幼苗与大树有着全然的同一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同一性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上的不同状态。[1]

我们也可以用这种理解生命的方式来解释佛寺建筑的演变。在研究佛寺建筑时,我们一方面要弄清幼苗与大树是怎样的不同,树根、树干与枝叶有何差异;另一方面也必须深刻理解生命的同一性,认识到根与叶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