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史·第一卷:1894-1912(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要了解中国的今天,就必须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了解前天是必要的,了解昨天则尤其必要。中华民国(1911—1949)是中国剥削制度旧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它就是消灭了剥削制度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昨天。因此,研究和编写中华民国的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编写中华民国的历史要由它的兴起一直写到灭亡。中华民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一个长时期的人民大革命的过程中把它推翻的,这个过程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国覆灭的过程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过程,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任务。《中华民国史》主要地是写民国时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怎样由扩大、深入而逐渐被赶走和被消灭;封建主义如何由没落而走向灭亡;官僚资本主义如何形成、发展和被消灭;民族资本主义又怎样在受压迫、排挤中得到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怎样由领导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几经挫折和反复动摇而最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力量的消长兴亡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就构成为民国史的主要内容。但这些都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分不开的。换句话说,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为前提的。写民国史离不开革命史,正如写革命史离不开民国史一样。中华民国之亡以中国人民革命之兴为前提,中国人民革命之兴则以中华民国之亡为背景。民国史与革命史二者密不可分,但又各有其侧重点。也可以说,它们研究的对象有联系,但还是可以区别、而且是应该加以区别的。

中华民国有它的创立时期(1905—1911),民国成立以后又可以分为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1912年3月)、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和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1949)。我们编写的《中华民国史》,把中华民国创立时期的历史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历史合在一起,作为第一编;把北洋政府时期的历史作为第二编;把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历史作为第三编。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中华民国史》的第一卷,共十二章。开卷两章写的是中华民国产生的背景,写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三个问题。

为什么要从清朝统治的衰落写起呢?因为中华民国是通过由同盟会领导的反清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的兴起和清朝统治的灭亡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中华民国创立的过程也就是清朝统治覆灭的过程。清朝统治是由兴而衰、最后才走向灭亡的。详细地阐述清朝兴亡的全过程是清史的任务。简要地说明清朝统治衰落的过程,则是编写中华民国创立的历史所必需的。而且,不仅写反清革命史需要,就是写全部中华民国史也需要。因为前一朝代的历史和后一朝代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民国时期1917年发生的张勋复辟事件,1932年以后日本在东北建立的傀儡政权“满洲国”,都和有清一代的历史分不开。树有根,水有源,从根源上写起,脉络清楚。粗看起来,似乎扯得太远;从全局看来,却最省笔墨。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既是反清革命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又是中华民国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必须从它的开始写起,一直写到它被中国人民赶走,它在中国的势力灭亡为止。要实写,不能虚写,虚写容易概念化。当然,作为民国史,开头可以简要些,后面要写得详细些。即便这样,也会与中国近代史有所重复。但这种重复是不可避免的,是完全必要的。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清革命产生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资本主义,连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也不会发生。只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才产生了由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领导的反清革命,并于1911(辛亥)年取得推翻清朝封建专制政府的胜利。也正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足,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够强大,因而它在政治上表现软弱,这就导致了辛亥革命不能不以失败告终。写反清革命,写中华民国的创立,必须把这个问题写清楚。人民的自发斗争,对于瓦解清政府的统治有很大的作用。但无论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士兵(穿军衣的农民),都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太平天国起义之所以终归失败,义和团的斗争形式之所以很原始和落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到二十世纪初年,农民、手工业者和士兵自发斗争的历史作用,已逐渐让位于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了。因此凡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有关的(如某些会党和新军中的革命活动以及保路斗争等),我们都写得较为详细;凡与革命派无关的,我们就写得较为简略,并指出它如何向资产阶级革命潮流汇合的趋势。

在封建社会里,资本主义的出现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在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下,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是有进步意义的。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不属于资产阶级运动的范畴,我们只是简单地提了一笔。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没有真正兴起、资产阶级形成为强大的政治势力以前,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进步的政治运动。在九十年代,不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是进步的力量,就是光绪皇帝也是进步势力的代表,因为他于戊戌(1898)年下诏变法,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到二十世纪初,当改良主义的道路已经证明在中国行不通之后,康、梁等人仍然反对革命,成为保皇派。其后以张謇等人为代表的立宪派,与康、梁虽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他们反对革命,但又与清廷斗争,最后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甚至与清政府分裂。他们虽不是进步力量的代表,但对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政府的倒台,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根据他们与中华民国创立过程的关系,对他们写得有详有略。大体说来,对改良派写得简略,对立宪派写得比较详细。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特别是1905年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是二十世纪初年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我们写中华民国创立的历史,自然要以它为主体。对它的酝酿和成立,我们尽可能详细地写了;对它成立后领导的各项革命活动,我们也尽量搜集材料,详细地写了;尤其是对辛亥年的革命运动(从保路运动到武昌起义、各省响应以至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我们写得更为详细。凡是与后来整个民国时期关系较多的人物和史实,我们都尽力不使遗漏;反之则略而不详。由于材料和篇幅的限制,所谓的详细,也只是相对而言;因为中华民国创立的历史,仅仅是中华民国史的开篇,它只能占相应的比例,而不能像写辛亥革命专史那样的详尽。中华民国创立的历史,按理写到中华民国成立就可以打住,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应该另写一编。但是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三个月,时间短,内容少,不足单独成编,所以我们把它和中华民国的创立合写在一起。不过,由于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我们还是为它专门列了一章。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农民斗争和起义,这些农民斗争和起义是正义的反压迫斗争,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发展,但却不能革故鼎新,改变封建社会形态,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因此,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还不能算是革命。只有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领导的辛亥革命,才明确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的纲领,并用武装斗争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南京临时政府,算得上是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场革命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主观指导的错误,让袁世凯这样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代理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根本改变,资产阶级革命家想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但是,经过这场革命,资本主义还是向前发展了,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还是提高了。从此以后,任何人想复辟君主专制制度,想穿龙袍、当皇帝,没有不遭到彻底失败的。我们在这卷书里,根据客观事实,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历史成就和伟大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其弱点和错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研究和编写历史,就要绝对尊重历史事实,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而不容作任何歪曲。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搜集和利用了国内收藏的大量书籍报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其他地方档案馆的档案、全国政协和各地方政协有关辛亥革命和民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同时也尽可能地参考了台湾和国外出版的有关著作、文章和资料。但限于人力、物力和我们的水平,因此,在资料和立论上的缺点和错误一定不少,希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教!这一卷书,还只是初稿,我们将博采一切好的意见,尽快加以修订。

继第一编之后,我们还要继续撰写第二、第三编。第二编的主要内容是:一、袁世凯的窃国和败亡(1912—1916);二、皖系军阀的兴衰(1916—1920);三、直系军阀的兴衰(1920—1924);四、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洋军阀的覆灭(1924—1928)。第三编的主要内容是:一、国民党政权的建立(1927—1930);二、国民党安内攘外政策的破产(1931—1936);三、国民党走上抗战的道路(1937—1938);四、国民党的消极抗战和积极反共(1939—1944);五、国民党窃夺抗战果实和玩弄和平阴谋(1945—1946);六、国民党军攻守的失败和国民党政府的覆亡(1946—1949)。

编写《中华民国史》,是编写整个一代的历史,既要求内容翔实,又要求立论公允,我们虽全力以赴,但兹事体大,非合众力不能成功。我们热烈地希望各方面的同志们和海内外的专家们来共襄盛举!

李新

198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