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家庭牢笼,走自己的道路
方仲师(1908—1970)出身于仕宦书香世家,出生地为北京。1911年底随父回归故里广州。其父为他命名嘉官,号方仲,显然期望他智圆行方,赓续仕宦家业。他自幼受家学熏陶,奠下深厚的国学根基,擅长文章诗词。他既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五四”运动新思想、新文化的激荡,身处新旧思想缝隙间。以他的家庭背景,走官宦道路当是轻车熟道,也是先辈所期待的,但他一出生,科举已经废除,做官也是为他所轻蔑,不屑为之。未来之路,究竟在何方?
方仲师自做抉择,自选方向,走自己的路。自幼拒用“嘉官”之名,坚持以号“方仲”行世,显示其具有叛逆的性格。他抵制家庭只读四书五经与古文、不准入洋学堂的旧规,坚决北上求学,以求新知。1922年五六月间,他回到出生地北京,先上汇文小学三年级,继而跳级进萃文中学,后又转入北京崇实中学,皆系教会学校。1925年,“五四”运动爆发,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汹涌澎湃。由于美国长老会主办的崇实中学校长(美国人)动手打学生而引发师生的愤怒,先生抛弃在该校的一年学籍,毅然转入天津南开中学,以示抗议。1926年9月,先生以高中一年级的学历考入清华大学农学系。他认为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沧桑世变,皆与“农”有关,入清华选农学系,源自于此;因农学系被取消,转入经济系,也是为了研究农业经济,以实现其宿愿;入清华研究院后,选定“明代田赋史”为研究论文,也与此有关。
方仲师1930年从清华经济系毕业,继入清华研究院,1933年毕业,得经济硕士学位,1933年冬,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方仲师的学术生涯自此始。
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即所谓“三农”问题,时至今日依然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其国民经济基本上是农业经济。方仲师终生的学术研究课题正是着眼于农业经济,围绕着“三农”问题而展开的。他所着力探究的田赋、户籍、人口等课题,以及由此而牵涉的银矿、白银、驿运、番薯的输入、预备仓、食货志研究、土地制度与利用等等问题,无不直指“三农”问题,旨在以此为基础构建中国社会经济史。他对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应当说是潜心矢志,从未动摇,耗费了毕生的精力而无恨无悔。
方仲师坚持自己选择的道路:以研究农经为职志,钟情、陶醉、献身于学术与授业,“不以私自累,不以利烦虑”,书生清高之节,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