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钺先生编年事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〇中华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 先生二十三岁

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学国文教员,兼保定私立志存中学国文教员。

2月26日,《甲寅周刊》第1卷第44号“通讯”发表2月21日先生致章士钊(行严)函及章士钊回覆:

……前岁曾有芜笺,辱蒙省览,浮辞鄙意,无当伟怀。嗣因丛感百端,复欲有所陈述,疏懒因循,操翰旋止。适会停刊,遂致中辍。今《甲寅》继起,蚀日重明,凡属同心,忭慰无量。读三十六期,知先生方于撰述馀暇,研讨《论衡》。王充绝学,久湮尘土。近人习于浅尝肤受之风,虽震其说之惊创,稍稍称道之,然终无大裨。先生以精邃之思,治深美之籍,阐发微义,昭宣士林,庶几仲任之子云乎?乃观近数期,先生与人往复,似殊注意于校勘考订。钺窃以为治学者,宜以闳识孤怀,旁搜远绍,校同异,辨根枝,执其纲纪,则以简御繁;泛其波流,则由博返约。呼吸千载,卓然撢古人之用心。而居今之世,文轨沟通,尤宜取吾先哲遗宝,散漫者条理之,幽隐者阐扬之,发潜德之耀,增邦国之荣。若夫校订训诂,乃学术之蘧庐,可一宿而不可久留,纵研之至深,不为造极。譬如自沪赴都,秣陵、历下,为所必经。然若终身徘徊于秦淮河边、大明湖畔,访六朝之遗迹,挹山水之灵光,即使选胜搜奇,纤细不漏,亦只可为抵宁抵济而已,岂可谓已抵都乎?恒持此义,讥评清儒,以为唯休宁戴君,濯汉暴阳,邈不可及;会稽章氏,亦嘉禾秀出,颖竖群伦。馀则虽如高邮王氏父子,吾未敢许其为成学。钺甚愿先生为戴、章,不欲先生为王氏。甚愿先生能取《论衡》,剥肤存液,本逻辑妙术,加以推阐,选为一书,使仲任之学,大明于世,承学之士,均受沾溉,不欲先生仅为一《论衡集解》,高者视孙仲容《墨子间诂》,下者仿佛王益吾庄、荀《集解》而已也(33)。又《甲寅》“通讯”一栏,博致众义,随事发摅,通人己之情,广应求之效。至善!至善!而钺又希先生特辟一栏,使天下学子,皆得条举疑难,广徵解析;鸿生硕彦,亦可藉资研讨,发布心得。本以文会友之意,免独学寡闻之苦,施者受者,两有所裨。据地无多,为益甚宏。去岁友人李君杏南,曾建此议,嗜学之士,必多同心。先生肯惠而许之乎?……缪钺 保定西河沿(一九二七年)二月二十一日

彦威所规一义,所提一事,均极善。夫校刊者为学之初步也,止于初步,故不得谓学,然初步不为,学亦难日起有功。此象形文字之国治古学者之特征,非他土所能比也。至彦威所持闳识以下各义,字字精当。钊虽不敏,敢不拜嘉。辟栏举疑,正合钊意。但有此类函件,当即开始,彦威、杏南诸君,试倡为之。栏名是否即用“质疑”二字,希酌。士钊

2月,五弟缪锺赴京。锺,字君山。时年18岁。此次赴京,盖欲谋职养母(34)

3月13日,金毓黻日记记:“阅《甲寅》周刊,缪钺致章行严书云:‘治学者宜以闳识孤怀,旁搜远绍,校同异,辨根枝,执其纲纪,则以简御繁,泛其波流,则由博转约,呼吸千载,卓然撢古人之用心。而居今之世,文轨沟通,尤宜取吾先哲遗宝,散漫者条理之,幽隐者阐扬之,发潜德之耀,增邦国之荣。若夫校订训诂,乃学术之蘧庐,可一宿而不可久留,纵研之至深,不为造极(35)。……恒持此义讥评清儒,以为唯休宁戴氏,濯汉暴阳,邈不可及;会稽章氏,亦嘉禾秀出,颖竖群伦;馀则虽如高邮王氏父子,吾未敢许其为成学。’以上所论,精当之至,足为治许、郑学者下一针砭,训诂之业,为治学门径,谓古人之文字难解,不通其邮,则无以知其命意之所在,始从事及此,为之不懈;若既通其邮,而犹徘徊于声音文字之间,是以升堂为极致,而入室为不足尚也,岂理也哉?衡其大小轻重,自以缪氏之论为当。”(36)

6月2日,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排云殿西鱼藻轩前昆明湖中。年51岁。

8月10日,先生谒先父墓于江苏义茔(37)

9月23日,吴宓(雨僧)将其《吴宓诗集》副本寄先生(38)。此前,先生经友人李濂镗(杏南)向吴宓转达了倾慕之意,并示以诗文(39)

10月,先生写就《读〈吴宓诗集〉题辞》,并寄吴宓。吴宓1927年10月7日日记:“谒黄节先生于高井胡同宅。黄先生谈次。谓(一)六朝人诗,似若一体,然实各有面目。宜深研以得其真,而当从陶渊明入手(按缪钺君保定。顷细读宓诗稿,为序以评之,所论亦同。其谓宓诗欠精练,亦中宓之病根)。”(40)“缪彦威(钺)先生评他(41)的诗,大加赞扬,但又说‘若求白璧微瑕,惟在未臻精练’。这是公允的批评。”(42)

冬,五弟缪锺因患肺结核病逝,先生从学校赶回家中,已成永诀。先生为作《自校归家君山弟已卒口占一绝》诗。出殡后,先生又作《送君山弟葬》诗。

是年,先生写录诗稿二十馀首,请人介绍,就正于任丘籍忠寅(亮侪),籍忠寅覆书嘉勉(43)

编年诗

《夏历正月送五弟君山北上四首》 《寄周式南》 《李杏南以近作修辞学见赠赋此报之》 《呈张效直先生》 《夏历七月十三日谒先君墓于江苏义茔》 《与梁鹤铨论诗》 《嘉桔》 《月下有作示梁鹤铨》 《奉呈沈雨人丈》 《夏历九月初七张效直先生招饮寓庐谨呈一律》 《雨后西郊访李杏南》 《寄怀吴雨僧北京》 《读李杏南近作》 《寒夜感怀》 《自校归家君山弟已卒口占一绝》 《送君山弟葬》 《偕梁鹤铨在李杏南斋中话旧并观其秋林课诗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