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部首
“—”部字
部首分析
归入“—”部的字大都是起笔或末笔为一横的字,而与数字“一”关系不大。“—”部字大都是独体字,起笔一横与其他笔画相离的字有“一二三亏云”,起笔一横与其他笔画相接的字有“五百丁于干下王无万丐不互牙丙平亚再而严巫更两丽面焉”,起笔一横与其他笔画相交的字有“七才井丈专屯甘世东吏求甫来奉表其直事枣甚柬”;末笔为一横的字有“上与业且丘册丝韭”。也有部分合体字,其中“歪巷棘尧奏矗”起笔为一横,“丛”的末笔为一横。
原始记数符号用一至四横画表示数字一至四。
应用:
● 本义:
最小的正整数,即数字一。例:一加一等于二。
● 引申为:
1. 全,满。例:一生;一脸汗;一屋人;一身正气。
2. 相同,一样。例:清一色;心口不一;一视同仁。
3. 专一。例:一心一意。
4. 每,各。例:一队十人;一人一份。
5. 动词,统一,划一。例:《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6.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天地未开时的原始混沌之气;也指万物的本源“道”。例:《说文解字》“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原始记数符号用一至四横画表示数字一至四。
应用:
● 本义:
数词,一加一的和。例:二十。又表序数第二。例:二年级,二姐。
● 引申为:
1. 两样,有区别。例:心无二用。
2. 不专一,不忠诚。例:二心。
3.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表示地或天地。例:《说文解字·二》“地之数也”。
原始记数符号用一至四横画表示数字一至四。
应用:
● 本义:
数词,二加一的和。例:三十。又表序数第三。例:三年级,三哥。
● 引申为:
1. 泛指多次或多数。例:举一反三,白发三千尺,三思而行。
2.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表示天、地、人。例:《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
“云”有两个来源,即“雲”和“云”,为了区别,分别称之为“云1”“云2”。
“云1”甲骨文像云气回环之形,本义就是“云气”。后增加表义构件“雨”,汉字简化时又减省“雨”构件。
“云2”是个假借字,它借用了本义为“云气”的“云”字来记录义为“说”的语词“云”。
应用:
● 本义:
“云1”本义:云气。例:彩云;云端;云霞。
“云2”被假借记录“说”义。例:人云亦云;不知所云。
原始记数符号用一至四横画表示数字一至四。从五至九,不再用积画的形式,而是用不同组合形式的两条线来表示。“五”的最早字形用两条线交叉表示,后来上下各加一横,隶变作“五”。
应用:
● 本义:
数词,四加一的和。例:五十;五行。又表序数第五。例:五年级,五嫂。
● 引申为:
1.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阳数;又指五行。例:《说文解字·五》“五行也”。
甲骨文“百”字以“白”为声符,在“白”字形上加“一”,以与“白”字相区别。
应用:
● 本义:
数词,十的十倍。例:一百;二百。
● 引申为:
1. 很多。例:百草;百货;百家。
甲骨文、金文像钉头之形。
应用:
● 本义:
钉头。后来写作“钉”。
● 引申为:
1. 壮,强壮。例:丁年。
2. 小块。例:萝卜丁;肉丁;鸡丁。
3. 能从事某种劳动或担当赋役的成年人。例:壮丁;男丁;抓丁。
4. 人,人口。例:添丁;人丁兴旺。
● 假借为:
1. 天干第四位,与地支相配,可以用来纪年月日。例:甲乙丙丁;丁未年。
2. 序数第四的代称。例:丁等;丁级。
甲骨文和西周金文的“于”字大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障碍物,一部分表示迂曲蜿蜒的道路。整字构意表示绕路前往某地。
应用:
● 本义:
绕路前往。后来写作“迂”。
● 引申为:
1. 动词,前往。例:《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 介词,在;到;从;对于。例:生于;投身于;毕业于;忠于;勇于。
“上”“下”无法用象形方法表示,于是以“—”作为标志,用一短横放在“—”之下来表示“下”。
应用:
● 本义:
位置在低处的。例:下部;下游;下边;下面;下层。还可以作状语,意思是“向下面”。例:下达;下行;下降。
● 引申为:
1. 等次或品级低的。例:下等;下级;下品;下策。
2.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例:下次;下午;下半年。
3. 由高处到低处。例:下山;下楼;下车。
4. 降落。例:下雨;下雪;下霜。
5. 去,到(某个处所)。例:下乡;下地;下车间。
6. 放入。例:下种;下面条。
商金文像斧钺之形。上古时期,斧钺是最高军事统帅权的象征,可见,造字时期,“王”在人们心目中就是最高军事统帅。随着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王”的小篆字形已经丧失了“象斧钺之形”的象形功能;同时,“王”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也不再是最高军事统帅,而是行仁政、得民心,如民父母,因而天下归往的人。于是《说文》把“王”解释为“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应用:
● 本义:
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例:王朝;王法;王宫;王国;王后;王权。
● 引申为:
1. 封建社会的最高爵位。例:王爵;亲王;王侯。
2. 首领,头目。例:占山为王;擒贼先擒王。
3. 同类中居首位的或者特别大的。例:蜂王;王蛇。
4. 最强的。例:王水;王牌。
甲骨文像人执物而舞之形。到小篆,增加“亡”作表义构件。
应用:
● 本义:
没有。例:无产阶级;无则加勉。
● 引申为:
1. 副词,不。例:无论;无须。
甲骨文像蝎子之形。
应用:
● 本义:
蝎子。后来写作“蠆”。
● 引申为:
1. 数词,千的十倍。例:一万;亿万。
2. 很多。例:万国;万事;万物。
3. 极,很,绝对。例:万全;万不得已。
甲骨文像草木根之形。
应用:
● 本义:
草木之根。后来写作“棓”。
● 假借为:
1. 否定性副词。例:不屈;不赖。
正篆字形从竹,下边的构件像绞绳的器具。后省略“竹”构件。
应用:
● 本义:
绞绳的器具。
● 引申为:
1. 交错。例:清·唐孙华《述古》“毁誉每错互”。
2. 互相。例:互访;互通;互敬互爱。
金文字形像上下牙齿相错之形,《说文》说解为“牡齿也”。
应用:
● 本义:
大牙,臼齿。例:《六书故·人四》“口有齿有牙。齿当唇,牙当车”。
● 引申为:
1. 牙齿。例:牙膏;牙刷;拔牙;镶牙。
2. 象牙。例:牙筷;牙章;牙雕。
3. 形状像牙齿的东西。例:马路牙子。
甲骨文像器物底座之形。
应用:
● 本义:
末尾,结尾。例:清·李渔《窥词管见》“诗词之丙,好句原难”。
● 假借为:
1. 天干的第三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例:丙午年。
2. 序数第三的代称。例:丙级;丙等。
金文像古代天平之形。
应用:
● 本义:
两相比较没有高低、先后,不相上下。例:平辈;平列;平局。
● 引申为:
1. 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例:平坦;铺平。
2. 达到相同的高度。例:平槽;平记录。
3. 平均,公平。例:平分;平心而论。
4. 安定。风平浪静;心平气和。
5. 用武力镇压。例:平叛;平乱。
6. 经常的,普通的。例:平时;平淡。
7. 平声。例:平仄;阴平。
甲骨文像古代聚族而居的大型建筑平面图形,殷代之城墉、庙堂、世室、墓葬沿用此形。母系家族中姐妹婚后都要同住在这种大型建筑中,因此,姐妹丈夫之间互称“亚”。
应用:
● 本义:
姐妹丈夫之间的互称。例:《尔雅·释亲》“两婿相谓为亚”。后来写作“娅”。
● 引申为:
1. 匹配,等同。例:匹亚。
2. 挨着。例:元稹《山枇杷》“亚水依岩半倾倒”。
3. 次于,次一等。例:亚军;亚热带。
● 假借为:
1. 亚洲的简称。例:亚欧;亚非拉。
甲骨文和金文由“鱼”和“二”两个构件组成,构意为两条鱼。
应用:
● 本义:
数词,两次;第二次。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引申为:
1. 重复,继续,又一次。例:再版;再接再厉;再见;再三。
2. 表示一个动作发生在另一个动作之后。例:吃完饭再走。
甲骨文像颌下须毛之形。
应用:
● 本义:
胡须。例:《周礼·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 假借为:
1. 连词。例:香而甜。
甲骨文像交错的玉形,古代巫师以玉为灵物,所以用交错的玉代表“巫”。到小篆字形发生讹变,许慎根据小篆字形把“巫”说解为“像人两袖舞形”。
应用:
● 本义:巫师。例:巫婆;女巫。
金文像古代车辕前部衡上着以双轭之形,即缚双轭于衡,后来上加“一”作为饰笔。
应用:
● 本义:
两个,双重。例:两扇门;两半;两岸;两栖。
● 引申为:
1. 双方。例:两便;两可;两全其美。
2. 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例:有两下子;过两天。
● 假借为:
1. 质量或重量单位,古代十六两等于一斤。例:半斤八两。
由两个构件组成,上面的构件表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东西,但不知为何物;下边的构件是“鹿”。后简化为“丽”。
应用:
● 本义:
成对的。后来写作“俪”。
● 引申为:
1. 匹配。例:唐·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韵》“鸢飞入鹰隼,鱼目丽玙璠”。
2. 附着。例:附丽。
● 假借为:
1. 漂亮,美好。例:美丽;秀丽;天生丽质。
“面”有两个来源,即“面”和“麵”,为了区别,分别称之为“面1”“面2”。
“面1”甲骨文字形像人面形,外像面部匡廓,内像眼睛,因五官中最引人注意者莫过于眼睛。
“面2”从麥,面声。后来简化为“面”。
应用:
●“面1”本义:脸。例:面部;面孔。
● 引申为:
1. 物体的表面。例:水面;地面。
2. 东西露在外面的那一层或纺织品的正面。例:鞋面;布面。
3. 向着,对着。例:背山面水;面南坐北。
4. 几何学术语,即一条线移动所构成的图形。例:面积。
●“面2”本义:麦子磨成的粉,也泛指粮食磨成的粉。例:豆面;玉米面。
● 引申为:
1. 粉末。例:药面;胡椒面。
2. 面条。例:挂面;汤面;凉面。
原始记数符号用一至四横画表示数字一至四。从五至九,不再用积画的形式,而是用不同组合形式的两条线来表示。“七”的最早字形用一横一纵两条线相交组成,横线较长,纵线较短,像把横线从中切开之形。后来为了与“十”字相区别,纵线弯曲,隶变作“七”。
应用:
● 本义:
六加一之和。例:七十。又表序数第七。例:七年级。
● 引申为:
1. 人死后,每七天一祭,俗称“七”。例:五七;满七。
2.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例:唐·韩愈《人日城南登高》“初正候才兆,涉七气已弄”。
3. 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周易》卦中以七为少阳。例:《说文解字·七》“阳之正也”。
“才”有两个来源,即“才”和“纔”,为了区别,分别称之为“才1”“才2”。“才1”甲骨文像草木刚刚钻出土地之形。
“才2”从糸,毚声。后简化为“才”。
应用:
“才1”本义:刚刚,方才。例:刚才。
“才2”本义:微黑色。这个意义已不使用。
●“才1”“才2”引申为:
1. 表示事情发生或进行得晚。例:你怎么才来?
2. 表示数量、程度,相当于“仅”。例:才来两个人;屋里才一个人。
3. 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之类词语)。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才1”假借为:
1. 才智,才性。例:不才;天才。
2. 才能。例:德才兼备;多才多艺。
3. 有才能的人。将才;奇才。
甲骨文像两根直木两根横木相交之井栏形,金文和小篆所增“·”象汲水所用之器。
应用:
● 本义:
水井。例:井台;井口。
● 引申为:
1. 形状像井的东西。例:矿井;油井。
2. 井田。例:井田制。
3. 整齐。例:井然;井井。
4. 人口聚集的地方或乡里。例:乡井,市井。
小篆“丈”字由两部分构成,上边的“十”取象于古代测量长度的工具,下边的“又”表示手,整字像手拿工具测量长度。
应用:
● 本义:
丈量。例:丈地征税。
● 引申为:
1. 长度单位,十尺等于一丈。例:三千丈;千丈深渊。
2.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例:老丈;丈人;岳丈。
3. 丈夫。例:姑丈;姐丈。
甲骨文右边的构件像纺锤之形,左边的构件像手形,整字像用手转动纺锤。简化为“专”。
应用:
● 与“专”字形体相切合的本义:
1. 纺锤。该意义已不使用。
2. 转动。后来写作“转”。
● 引申为:
1. 集中在一件事上。例:专心;专题;专业。
2. 学术技能方面有特长。例:专家;专长。
3. 副词,光,只,专门。例:专程;专车。
4. 独自掌握和占有。例:专制;专利。
甲骨文像草木初生的样子。
应用:
● 本义:
艰难,危难。读作zhūn。《易·屯》“屯如邅如,乘马班如”。
● 假借为:
1. 聚集,储存。读作tún。例:屯聚;屯粮。
2. 军队驻扎。例:屯兵;驻屯。
“甘”字由“口”和“-”组成。“-”表示口中所含甘甜的东西。
应用:
● 本义:甘甜,美味。例:甘露;苦尽甘来。
● 引申为:
1. 自愿,乐意。例:甘愿;甘心。
金文像茎上之叶形。
应用:
● 本义:
草木之叶。写作“葉”。草木之叶重累百叠,与人世代层累相似,因此,
● 引申为:
1. 父子相继为一世。例:百世;世代;五世孙。
2. 人的一辈子。例:一生一世。
3. 一代又一代。例:世交;世仇。
4. 时代。例:当世;今世。
5. 社会,人间。例:问世;世人;世道。
甲骨文像囊中装满物品而将两端扎束之形。为“橐”字初文。到小篆,字形演变为“从日在木中”之形。简化为“东”。
应用:
● 本义:
橐。该意义已不再使用。
● 假借为:
1. 方位词,早晨太阳升起的方向。例:东方;东北。
● 由于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方位词“东”引申为:
1. 主人。例:东家;股东;房东。
2. 东道。例:做东。
“史”“吏”“事”的甲骨文字形相同,且异体繁多,字形构意为手持搏取兽物之具形。古代祭祀用牲,掌管祭祀之史即搏兽之吏。同时,狩猎和祭祀是当时的大事,因此,与该字形体相切合的本义有“史官”“官吏”和“职事”三个意义。为了使不同记录职能相互区分开来,字形产生分化,分化为“史”“吏”“事”三个不同的字。
应用:
● 本义:
古代官吏的通称。例:大吏;酷吏。
● 引申为:
1. 官府中的小官或差役。例:胥吏;小吏。
古文字像皮毛朝外的裘皮之形。
应用:
● 本义:
裘皮。后来写作“裘”。
● 假借为:
1. 寻找,探索。例:求同存异;求学;实事求是;追求。
2. 恳求;乞求。例:求援;求情;央求;求教。
3. 要求。例:求全责备;精益求精。
4. 需求。例:供求。
甲骨文像田中有植物形。
应用:
● 本义:
种菜的园圃,后来写作“圃”。
● 假借为:
1.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例:尼甫;仲山甫。
甲骨文像一株麦之形。
应用:
● 本义:
麦子。
● 假借为:
1. 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例:来往;来宾。
2. 发生,来到。例:问题来了。
3. 未来。例:来日;来年。
侯马盟书字形像两手捧着一个东西。到小篆,又增加一个表义构件“手”。
应用:
● 本义:
恭敬地捧着。后来又增加“扌”构件作“捧”。
● 引申为:
1. (从上级或长辈那里)接受。例:奉命。
2. 尊奉;信仰。例:信奉;奉为神明;奉行。
3. 恭敬地送给。例:奉献;奉上一束花。
4. 供养,侍候。例:侍奉;供奉;奉养。
5. 敬词,用于由自己发出的涉及对方的行动。例:奉还;奉告;奉陪。
甲骨文像簸箕之形,后增加示音构件“”,隶定为“其”。
应用:
● 本义:
簸箕。后来写作“箕”。
● 假借为:
1. 代词。那个;那样。例:确有其人;有其父必有其子。
2. 代词。他的;他们的。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 代词。他;她;它。例:促其早日实现。
4. 词的后缀。例:尤其;极其;大概其。
甲骨文像目光凝聚于一直线之形。
应用:
● 本义:
直视。
● 引申为:
1. 直线的。例:笔直;伸直。
2. 跟地面垂直的。例:直升机。
3. 公正的,正义的。例:正直;理直气壮。
4. 直爽,直接。例:直性;心直口快。
“史”“吏”“事”的甲骨文字形相同,且异体繁多,字形构意为手持搏取兽物之具形。古代祭祀用牲,掌管祭祀之史即搏兽之吏。同时,狩猎和祭祀是当时的大事,因此,与该字形体相切合的本义有“史官”“官吏”和“职事”三个意义。为了使不同记录职能相互区分开来,字形产生分化,分化为“史”“吏”“事”三个不同的字。
应用:
● 本义:
职事。例:谋事;找个事儿。
● 假借为:
1. 从事。例:大事宣扬;无所事事。
2. 事情。例:婚事;好事。
3. 责任或关系。例:这是你的事。
4. 事故。例:出事儿;平安无事。
小篆字形由上下两个“朿”构件组成,“朿”像树木有刺之形。后简化为“枣”。
应用:
● 本义:
枣树。例:《论衡·量知》“地种葵韭,山树枣栗”。
● 引申为:
1. 这种植物的果实。例:冬枣;枣红;枣泥。
“上”“下”无法用象形方法表示,于是以“—”作为标志,用一短横放在“—”之上来表示“上”。
应用:
● 本义:
位置在高处的。例:上部;上游;上边;上面;上层。还可以作状语,意思是“向上面”。例:上缴;上升;上进。
● 引申为:
1. 等级或品质高的。例:上等;上级;上品。
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例:上卷;上次;上午;上半年。
3. 由低处到高处。例:上楼;上山;上车。
4. 到,去(某个地方)。例:上街。
5. 到规定的时间、地点去工作或学习。例:上班;上课;上学。
6. 向上级呈递。例:上书。
7. 把饭菜等端上桌子。例:上饭;上菜;上茶。
8. 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或把一件东西的两部分安装在一起。例:上刺刀;上螺丝。
9. 涂,抹。例:上药;上颜色。
10. 登载。例:上报;上账。
“与”有两个来源,即“与”和“與”。为了区别,分别称之为“与1”“与2”。
“与1”由“一”“勺”两个构件组成,表示“赐予”。
“与2”由“与”和取象“上下四只手形”的构件组成,整字构意是众人共同做。后简化为“与”。
应用:
●“与1”本义:给。例:赠与。读作yǔ。
●“与2”本义:朋党。读作yǔ,例:《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 引申为:
1. 盟国,友邦。例:与国;相与。
2. 赞许,赞助。例:与人为善。
3. 介词。跟,向。例:与虎谋皮。
4. 连词。跟,和。例:批评与自我批评;城市与乡村。
5. 等待。例:时不我与。
6. 参与。读作yù。例:与会;与闻。
古文字形像古代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来悬挂钟、鼓、磬等。
应用:
● 本义:
古代乐器架子横木上的大版。这个意义已不再使用。
● 假借为:
1. 行业。例:工业;农业;林业。
2. 佛教语。例:业障。
3. 已经。例:业已。
● 由“行业”引申为:
1. 职业。例:就业;业余。
2. 学业。例:毕业;结业。
3. 事业。例:功业;创业;业绩。
4. 产业,财产。例:家业;业主。
甲骨文、金文像祖先的神主(即牌位)之形。
应用:
● 本义:
祖先的神主。后来写作“祖”。
● 假借为:
1. 暂且,姑且。例:且慢;且等一下。
2. 表示经久。例:且说不完呢。
3. 尚且。例:死且不怕,困难算什么?
4. 并且。例:高且大。
甲骨文像两座山峰之形。本义就是“小土山”。
应用:
● 本义:
小土山。例:沙丘;荒丘。
● 引申为:
1. 坟墓。例:丘墓;丘冢。
甲骨文像简册之形,其中竖直的线条像一片片竹简,中间横向线条为编绳之形。
应用:
● 本义:
简册。例:《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 引申为:
1. 簿籍。例:画册;名册;纪念册。
2. 皇帝册封的命令。例:册封;册立。
3. 用于书籍的量词。例:第一册。
甲骨文像束丝之形。
应用:
● 本义:
蚕丝。例:丝织品;真丝。
● 引申为:
1. 像丝的东西。例:铁丝;钢丝。
2. 极少或极小的量。例:丝毫;纹丝不动。
小篆字形为象形字。下边的“一”表示土地,上边的部分像地上长出的韭菜。
应用:
● 本义:
韭菜。例:韭黄;韭叶。
小篆字形从丵取声,或从艸叢声。“丵”取象于“丛生草”。
应用:
● 本义:
密集生长的草木。例:草丛;丛林。
● 引申为:
1. 聚集。例:丛集;丛生;丛书。
2. 泛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东西。例:人丛;论丛。
3. 量词,用于聚集生长的草木。例:一丛杂草。
古文字形由左右两个“朿”构件组成。“朿”像树木有刺之形。
应用:
● 本义:
酸枣树。例:《诗·魏风》“园有棘,其实之食”。
● 引申为:
1. 有芒刺的草木。例:荆棘。
2. 扎,刺。例:棘手。
“亏”本是左声右形的形声字,小篆字形有两种,分别以“于”“兮”为表义构件。后来将声旁省略,简化字作“亏”。
应用:
● 本义:
缺损。例:盈亏;亏血;亏本。
● 引申为:
1. 缺少,缺欠。例:亏理;功亏一篑。
2. 损失。例:吃亏。
3. 辜负,对不起。例:亏心;亏对祖宗。
4. 侥幸之词,表示借以免除困难。例:幸亏;多亏;亏得。
5. 用作反语,表示讥讽和斥责。例:亏你想得出来。
小篆以“亡人”会意。后变异为“丐”。
应用:
● 本义:
乞求,乞讨。例:《晋书·王欢传》“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
● 引申为:
1. 乞丐。例:丐帮。
2. 给,施与。例:唐·韩愈《太原王公墓志铭》“又出库钱一千万,以丐贫民遭旱不能供税者”。
从“吅”“”声。《说文》说解为“教命急也”。简化为“严”。
应用:
● 本义:
严厉;严格。例:威严;严办;严加管束。
● 引申为:
1. 严密;紧密。例:严紧;戒严;嘴严。
2. 程度深;厉害。例:严冬;严寒;严刑。
3. 特指父亲。例:家严。
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字形都从攴,丙声。“攴”像手拿棍棒击打之形。击打的目的就是使改变。
应用:
● 本义:
改,改变。读作ɡēnɡ。例:更正;更改。
● 引申为:
1. 更换,变易。例:更新;更衣。
2.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每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例:半夜三更。
3. 经历。例:少不更事。
● 假借为:
1. 副词,相当于“又,再”。读作ɡènɡ。例:更上一层楼。
2. 副词,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例:更好;更爱说。
“表”有两个来源,即“表”和“錶”。为了区别,分别称之为“表1”“表2”。
“表1”小篆字形从衣从毛。《说文解字》说解为“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其中“上衣”是最上边的衣服,也就是外衣。
“表2”从金,表声,本义就是一种计时器,即钟表。简化为“表”。
应用:
●“表1”本义:外衣。例:《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
● 引申为:
1. 动词,加外衣。例:《论语·乡党》“当暑,袗绤,必表而出之”。
2. 外,外面。例:表皮;表里如一。
3. 显示出来。例:表露;表白;表示;发表。
4. 古代奏章的一种。例:《出师表》;《陈情表》。
5. 表格。例:填表;时刻表;登记表。
由“外,外面”引申为:
1. 表亲。例:表姐;表兄;表姑。
2. 用药物把体内的风寒发散出来。例:表汗。
3. 古代指作标记用的木柱子。例:华表。
古字形从甘(甜美),从匹(表示匹偶)。
应用:
● 本义:
沉溺于男女欢情。例:《老子》“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 引申为:
1. 程度深。例:欺人太甚。
2. 超过,胜过。例:一日甚三秋;甚于水火。
3. 副词。很,极。例:甚佳;甚好。
● 假借为:
1. 疑问代词,什么。例:甚事;有甚说甚。
小篆字形从束,从八。“八”表示“分别”义。整字构意是将捆绑着的东西分解开,进行区分、挑选。
应用:
● 本义:
选择,挑选。后来写作“揀”(简化为“拣”)
● 假借为:
1. 信件、名片、帖子等的统称。例:柬札;请柬。
小篆像鸟形。
应用:
● 本义:
鸟名。这个意义已不使用。
● 假借为:
1.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焉能不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 跟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例:心不在焉;善莫大焉。
3. 语气词。例:有厚望焉。
由“不正”会意。
应用:
● 本义:
不正,偏斜。例:歪脖树。
● 假借为:
1. 不正当,不正派。例:歪门邪道;歪理;歪风。
小篆字形从邑(表示人居住的地方),从共。合起来表示:人群聚居的地方人们共同使用的道路。汉字简化时,“邑”构件简化为“巳”。
应用:
● 本义:
街里中的道路,胡同。读作xiànɡ。例:大街小巷;街头巷尾。
● 引申为:
1. 采矿或探井时挖的坑道。读作hànɡ。例:巷道。
从垚,从兀。“垚”“兀”都有“高”义。
应用:
● 本义:
高的样子。例:《墨子·亲士》“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 引申为:
1.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例:尧舜禹。
小篆从屮(初生的草),从左右两手形,从夲(表示疾进)。
应用:
● 本义:
进献,奉献。例:《孔子家语·弟子行》“不难不悚,敷奏其勇”。
● 引申为:
1. 特指向帝王上书或进言。例:上奏,奏一本。
2. 古代向帝王进言的一种文体。例:奏折。
3. 发生,取得(功效等)。例:奏效;大奏奇功。
4. 演奏。例:独奏;合奏;伴奏。
从三直。
应用:
● 本义:
直而高,高耸。例: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