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

【出处】

《论语·八佾》: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

【注释】

(1)乐(yuè):早在周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乐本是和谐成调的古代声音,后成为一种制度。

【译文】

做人,却没有仁爱之心,礼又有什么用呢?做人,却没有仁爱之心,乐又有什么用呢?

【解读】

这句话出现了孔子思想的三个关键字:仁、礼、乐。说到礼乐,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便是孔子一生尊崇的偶像:西周初年杰出政治家、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相传武王灭商后,周公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它是一系列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对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周公所制定的“礼”“乐”,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举行者的社会地位相一致。“礼”强调区分,“乐”强调和谐,所谓“乐至则无怨,礼至则无争”。

但是,仅仅在行动上严格遵守先贤制定的“礼”“乐”规则,而不在道德层面修养仁德,并不能实现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仁”与“礼乐”,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相互补充,一为里,一为表;一强调内在修为,一强调外在约束。无仁,则礼乐无所依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没有扎实的“内功”,则无论举止再怎么漂亮夺目,都只是不堪一击的“花架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