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哲学家尼采(陈鼓应著作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生活和著作

一、澎湃的思潮

“我的时间尚未来到;有些人要死后才出生。”尼采在孤寂中仍能掌握他的自信,而投下这样的豪语。果然,他有自知之明:当他1900年辞世,死亡的脚步刚踏进20世纪的门槛,这半个世纪的历史便跌入了他思潮的震撼之中。

1888年,一位卓著的丹麦文学批评家布兰德(George Brandes,一译勃兰兑斯)在哥本哈根首次讲授尼采,从此他的声名便像烈火一般地传播开来,报章杂志争论着他的影响,讨论他和当代思潮与闻人的关系——叔本华的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华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一译瓦格纳)的音乐、齐克果(Kierkegaard,一译克尔凯郭尔)的实存概念、希特勒的政权、基督教、心理分析、现代德国诗坛、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存在哲学……有关尼采论说,成千累万的书涌现于世!

尼采的影响是澎湃而多面的,正因此,对于他的赞誉与指责也便交相飞来。当希特勒把尼采整套著作作为贺礼送给墨索里尼时,尼采的声名高峰迭起,而他的被曲解也随之到达了最高潮。此后,一般人对他学说中的重要观念均产生极大的误解:纳粹故意歪曲他的思想,用他作为发动霸权争夺战的代言人。于是,美国的杜威,法国的柏格森,以及英国的罗素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作者劳伦斯,统统起来驳斥尼采的思想。有些因自己思想出发点的不同而抨击他;有些是基于爱国心的政治宣传而诬蔑他。然而英美法思想家的谩骂,一如德国人的歌颂——都是出于断章取义。断章取义的词句往往和尼采的原意完全相反。他们的曲解和误解,使得生前饱受冷漠的尼采,死后却一直被热烘着。

现在,我们要在热烘的声浪中冷静下来,从这位震撼着20世纪思想界的英杰的著作中,逐一探讨他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