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男女有亦好
男女有亦好,
无时亦最精①:
儿在愁他役,
又恐点着征②;
一则无租调,
二则绝兵名③。
閇(闭)门无呼唤,
耳里挃(倒)星(惺)星(惺)④。
〔考释〕
①“男女有亦好,无时亦最精”
“男女”即“儿女”(考释见第四篇《穷汉村》注①)。
“精”原义为“纯粹”,引申义为“美好”。因此,古时俗称“好”为“精”。
《广韵》:
“精,……善也,好也。”
吴起《吴子兵法·料敌》:
“师徒之众,兵甲之精。”
江淹《别赋》:
“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
《世说新语》:
“郄超在剡,为戴公起宅甚精。”
“男女有亦好,无时亦最精”,意为“儿女有也好,如无儿女则更好”。
②“儿在愁他役,又恐点着征”
役即徭役。唐前期法令规定,每一成丁男子每年须服“正役”二十日。
《唐六典》卷三:
“凡丁(二十岁以上男子)岁役二旬。”注:“有闰之年加二日。”
“点”即“拣点”,唐时挑兵称作“点兵”。
唐前期,凡需调府兵出征时,鱼符下至折冲府,在其府兵名册中遴选抽调。凡应抽调出征者,则在其名字上标一“点”。因此,挑兵称作“点兵”,被抽调出征,则称作“点行”。
《唐律疏议》卷十六:
“诸拣点卫士征人,……”
《唐六典》卷五:
“凡兵士……皆取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点充。凡三年一点简。”
杜甫《兵车行》: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征”,意为出征。唐时,远征军或野战军的士兵被称作“征人”。
《唐律疏议》卷二十六疏:
“从征,谓从军征讨。……在行军之所谓之征人。”
“儿在愁他役,又恐点着征”,意为“有儿则愁他服重役,同时又恐被抽调去出征作战”。
③“一则无租调,二则绝兵名”
唐前期施行“租庸调”税法,每名成丁男子须缴纳“租”若干、“调”若干。
《新唐书》食货志一:
“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或)稻三斛,谓之租。丁、随乡所出,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或)布、加五之一;绵三两,(或)麻三斤,……谓之调。”
其次,当时各州县乡里皆立有户口籍帐,官府根据户籍点选成丁男子充当府兵。因此,凡家有丁年男子者,其户籍上便有“兵名”。
诗所说“一则无租调,二则绝兵名”,意为“如没有儿子也是很好的,一则可少出租调,二则户籍上没有兵名”。
④“耳里挃(倒)星(惺)星(惺)”
“挃”是“到”的误书。“到”同“倒”,意为“反”或“反而”。
韦应物《送元仓曹归广陵》:
“旧国应无业,他乡到是归。”
薛涛《赠远》: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
《太平乐府》乔梦甫《离情》:
“小则小,心肠儿到狡猾。”
《水浒传》:
“吃了那一惊,惊出一身冷汗,敢怕病倒好了。”
“惺”与“星”音同。“惺惺”有二义:一为“聪慧”,一为“清静”。
《增韵》:
“惺,静也。”
诗所谓“惺惺”,是取第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