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台湾学者探讨汉语音韵学教学理论
一、汉语音韵学教学理论与方法
台湾学者十分重视汉语音韵学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形成了独特的教学理论体系,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比如:
(一)陈新雄《声韵学的功效》(2007)
陈新雄认为,从教学角度来看,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汉语音韵学后所收到的功效十分重要:掌握汉语音韵学有助于了解典籍;可帮助辨识平仄声调,有利于诗文创作;可帮助辨识京剧中的尖团音;有助于诗文吟诵与赏析;有助于了解声情的配合关系。
(二)姚荣松《声韵学教学的基础建设》(1999)
姚荣松从如何定位教学目标,充实基本学科素养以及引起学生学习动机三方面进行观察与剖析,并希望这种观察与剖析能对提高汉语音韵学教学的质量有所启迪。他认为,音韵学教学目标,一是作为语言学课程,或者中文系“语文学程”的主修科目,可定位为“汉语历史音韵学”,为汉语史服务;二是作为中文系的传统学科——文献语言学,是文字不可或缺的形、音、义的一环,语音贯串形、义,是考求字源、辨明通假、因声求义、剖析诗律、鉴赏韵文、校勘声误的利器,其方法为利用古代韵书反切资料归纳音类,上考诗韵谐声时代之离合并进而以音类为诠释依据,下窥方言演变并为训诂学、词源学、校勘学等学科服务。其基本学科素养应该包括清浊四分法与六分法、汉语音节的三分法与四分法、比较研究与内部拟测几方面。应把切合学生的需要和从生活周遭取材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还可以加入谐音词、歇后语、双关语及人名、地名等探源,从音韵与文化的联系上,把音韵学的基本原理灌输到文学研究者的心灵,这正是引起学习动机的一项心理建设。
(三)耿志坚《声韵学教学活动设计》(2007)
该文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基本原则,突出汉语音韵学教学设计功能性特征。主要内容为:
其一,教学目的。耿志坚说,声韵学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声母与韵母的形式和发音方式、汉语音韵的结构和演变、韵书韵图的内涵和功能、汉语古今音韵的差异、汉语方音在各个语言区里的不同,借此明了汉语语音的变迁,此外便是提升学生在学习古代传统文学作品时,能够运用上述基本能力,作为解读诗歌、韵文的依据。
其二,声韵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创意。耿志坚称,自己担任音韵学教学工作已近二十年,在这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里,曾一再借故改变教学形式,欲突破学生对音韵学的恐惧感,进而愿意碰触音韵学,甚至将音韵学作为探索迷津的研究途径,并视之为一门可以具有趣味与创意的学科。近年来他一直试图创新教学活动,摆脱过去传统的模式,而以另类的教学形式,再运用实作,以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如将传统诗歌、韵文的鉴赏和音韵学相结合,使整个的教学过程和文学欣赏相互衔接,借此导引学生对音韵学产生新的观感,使之不再是严肃的、冰冷的学科。
其三,声韵学教学形式的突破。耿志坚以本校“国三甲班”及辅系生选修声韵学的大学部学生,以及国研所选修“声韵学专题研究”的硕士生为研究的对象。
如何实现突破传统音韵学教学形式?耿志坚称自己的做法如下:一是活动教学法的运用。将学生依其母语的区块编组;将四十一声母按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分组选出代表性的词汇,找出他们的反切上字,然后运用这个字分别连造五个词;由各小组同学依序以较慢的语音节奏,分别将自己选取的词汇大声念出,通过帮与並母、端与定母字比较清、浊声母在发音时的语感,通过帮与非母、端与知母字区别它们古今音的异同,通过帮与滂母、端与透母字感受不送气音与送气音在用力程度上的不同。当各组全部念完后,再依闽、客、国三类做比较,同时将录音再播放一次。最后是综合讨论,由学生将自己的感觉做心得分享。如是研究生则会要求其以慢速度的形式重新将词汇反复念两遍,尤其清、浊音部分,一定要想出用什么方式才能正确表达该声母之发音,同时对漳、泉二系闽南话,在重复念过之后检视它们的同异处;客家话组乃系以四县音和其他音做比较,此外则是闽、客的比较。至于操国语的学生则由其选择其一,亦运用闽南话或客家话念出词汇,令其感受国语的声母发音与闽南话、客家话的差距,并做心得分享。至于教师所组成的读书会,则借儿歌令学生在文句里将清、浊音标示出来,如帮滂与並,非敷与奉,端透与定,知彻与澄等等分别作好记号,再分组大声朗读,并要求正确将清、浊音显示出来,接下来做心得分享。二是讨论教学法的运用。这是在单元教学活动结束以后,运用问题引起思考,而题目的抛出,在大学部由教师自己设计问题,而在研究所由学生首先提出课前阅读心得及问题设计,教师亦随机提问。许多问题在传统教学的形式里往往被回避与忽略;提出问题,得到彼此的讨论或反问,会使问题越辩越清。
其四,创意思维与设计。耿志坚介绍了“欣赏教学法的运用”,即挑选约五十首律诗,一方面借作业令学生翻查反切上下字,分析清浊、等呼,将原先翻查《广韵》反切上字的作业,变成趣味性的填写。如系研究生或读书会里的学生,则进一步就翻查结果作创意的解读。例如对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教师和研究生们运用声音诠释了一幅欢乐的场景,鉴赏中发现似乎没有太多的感伤,这也是一种情境营造上的创意;如果把其他的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一样会呈现和坊间诗歌鉴赏集里不同的情境,因此将音韵学运用在文学欣赏上,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好奇心与研究动机的。
耿志坚最后说,自己一直以如何促进学生对音韵学的学习,能够提升其学习的兴趣为目标。音韵学的教学工作,传统的教学法、教学内容是绝对不容否定的,但是现在中文系(所)的学生不是个个都喜欢音韵学,这也是事实。如何将音韵学的知识灵活地和中国传统文学鉴赏相融合,使音韵学不再是严肃的学问,这正是教师个人在投入创意教学之研究工作以来,一直想做的活动设计。
(四)林庆勋《等韵图教学经验谈》(2007)
林庆勋从汉语音韵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汉语等韵图教学谈起,介绍了他的教学体会。
林庆勋说,这是一篇介绍作者个人等韵图教学的经验谈,主要针对初学者学习等韵图这个单元,教学者如何有系统、有层次、深入浅出地介绍。因为等韵图是等韵学的基础概念,在音韵学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同时等韵图又是一些高度精简的语音图表,透过图表的结构分析,才能让初学者循序渐进,学习到等韵图的基础观念。具体实践可分为:
其一,让初学者明了韵图基本结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韵图归字旁填上《广韵》的反切,如此使初学者对韵图等位的结构形式比较容易入门。再经过自己动手实践,老师在说明更深一层的概念时,学生才比较容易明白。为了贯彻自己的理念,让学习者有一个基本的感性认识,他的具体做法是:以《韵镜》为例,在归字旁填入《广韵》反切。比如以《韵镜》第一图为例,如果学习者将《广韵》反切一一填上,将能从反切下字的同一韵类,明了何以分别置于二等与四等的等列,它们的反切下字都在三等,因此这些列字当然都属于三等韵。多填几张图的反切,学习者自然能对唇音、舌音、齿音、喉音各组声母的位置一目了然。在教学上因为时间有限,当然没有必要让学习者逐一对每一个图归字填注反切,以便明了其等位结构,但是适度多分析几个图的内容,实在有其必要性。
其二,将声母等第、韵母等第的归纳方法一一分析说明清楚是关键性环节,一面讲解一面归纳几条辨识的规则。有了声母等第的常识,就不至于误判等与等韵的不同;有了韵母等第的概念,就容易明白借位、重纽、例外归字等等复杂的问题,对等韵学习才会有基本的概念。
林庆勋解释道,若在《韵镜》第一图各个归字旁填上反切,将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声母的结构相当有规律,唇音有帮系(一等与三等瞢字)、非系(三等)两组声母;舌音有端系(一等)、知系(三等)两组声母;牙音只有见系(一、三等)一组声母;齿音有精系(一、四等)、照系(三等)、庄系(二等)三组声母;喉音有影、晓母(一等)、匣母(一、三等)及喻母(四等);半舌音来母(一、三等),半齿音日母(三等)。从韵母结构来看,排列在一等位置的归字就是一等韵,它们的反切下字有“红、东、公”;排列在三等位置的归字就是三等韵,它们的反切下字有“戎、隆、中、弓、宫(=弓)、终、融”,与在二等、四等的“崇(锄弓切)、嵩(息弓切)、融(以戎切)”等字,反切下字同类,可见二、三、四等所有字同一韵类,也就是都属于三等韵。
其三,林庆勋认为,使用Power Point的辅助教学功能,有助于对抽象及复杂的韵图结构有一个较清晰而具体的形象认识;尤其是在现阶段汉语音韵学教学时数有限、学习者压力增加的背景下,这肯定是一项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认识到这一点,林庆勋就充分利用Power Point的功能,将《韵镜》基本图例呈现给学习者观看,并加以简单说明。借着影像视觉的学习方式,很快就能使学生牢记《韵镜》基本图例。比如,一般学者最感到学习难点的部分就是唇音三等部分,图表可能排列帮滂並明声母,也可能排列非敷奉微声母,如何理解?借助发挥Power Point的演示就比较容易解决这个问题了。
此外,归纳声母的等第也是一个必须注意的关键点。林庆勋的做法是:首先告诉学习者,置于一、三等位置的归字,一定是一、三等韵,毋庸置疑;置于二等位置的多数是二等韵,只有齿音庄系(照二系)二等有可能是借位;置于四等的归字,除重纽、精系借位及喻母借位外,多数是四等韵。另外对非系属于三等韵的条件特别有必要分析清楚;其次对精系有一、三、四等韵(邪母只有三等韵)也须详细说明。特别需要学习者记住群、邪、喻、日等母,以及非系、照系两组都是纯粹三等韵,这对练习填图相当有帮助。
(五)林炯阳《声韵学的教学》《声韵学在华文教学上的效用》(2000)
这两篇文章也涉及汉语音韵学教学方面许多问题。比如《声韵学的教学》一文,不但讨论了音韵学教学的目的、课程内容、教学要点等一般性问题,还指出音韵学教学上的一些问题,比如授课时间严重不足、课程安排不合理、研究生招生考试分数偏低等。《声韵学在华文教学上的效用》一文就中学国文教学中涉及的音韵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有:音义考订、同源字、音读以及诗文欣赏等内容。
另外,谢云飞《音学十论》(1971)收有一篇论文,即《汉语音韵的实用功能》(1—15页),也谈到了汉语音韵学与读书识字、教习华文等关系问题。其他如叶键得《陈澧系联〈广韵〉切语上下字条例的教学设计与问题讨论》(《应用语文学报》6:53—70,2004)、王松木《金针如何度与人——论声韵学之课程设计与教材教法》(《声韵论丛》15:71—108,2007)、蔡根祥《声韵学在国文教学上之应用》(《声韵论丛》15:55—70,2007)等也从不同角度讨论音韵学教学问题。
(六)萧宇超《现代音韵学知识在语言教学上所扮演的角色》(1998)
萧宇超与前面的学者论述有所不同,利用欧美流行现代音韵学理论进行教学。他说,现代音韵学知识包含语言的音韵系统、语言间的音韵转译、音韵习得的阶段性特性,并涉及音韵学理论理解等内容。文中介绍了多种音韵学理论:一是音韵转译论。台湾是一个多重方言的地区,包含国语、闽南话、客家话等,其音韵特性往往在无形中影响语者脑中的音韵系统,形成各式口音。Flege(1981)提出了一套进行语言教学的“音韵转译论”,认为成年人倾向于以母语的声音来诠释第二语言(或方言)的声音,此即“口音”。二是自然音韵返程。语言的口音差异,如所谓的“标准国语口音”与“乡土国语口音”等等,时常会被冠上不科学的优劣评价。然而,面对这些口音差异,教育工作者须要具备比较健康的态度,不以正负面来衡量,而将其不同点平等视之。语言的口音差异在音韵的层次上通常有规律可循,并不是单纯的一对一的声音取代,其中蕴含了许多的“自然音韵过程”。利用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语言习得”上的问题。三是音韵习得。小孩子习得母语的音韵系统有几个重要阶段,Ingram(1976)发现,这些阶段与认知能力是平行发展的。认识到这一点,就要透过音韵规则与音韵结构来解释语言习得的问题,以辅助语言教学。四是现代衍生音韵学理论。早期的衍生音韵理论(Chomsky and Halle,1968),以“线性音韵学”的理论机制“成分”来解释音段内部结构,认为音节结构是由“音段成分”线性排列而成。Leben(1973)、Goldsmith(1976)等人提出“自主音段音韵学理论”,认为音节、音段与声调等等皆是属于不同层次的“自主音段”,彼此透过“连接线”相系而呈“非线性”关系。自此以后,音韵理论所解释的语言现象更为广泛。就教学而言,还是遵循音韵规则必须由语言的韵律结构来限制的原则。萧宇超讲解这些理论的目的是说明,现代音韵学在汉语音韵学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凭借它可以解决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这是汉语音韵学教学适应现代语音学理论发展的需要而必须面对、无可回避的问题。
二、汉语音韵学课程设置及教科书选用
台湾各个大学汉语音韵学课程设置及教科书选用与中国大陆有所不同,也是值得特别注意的情况。竺家宁《台湾近年来声韵学发展的特色》(2010)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具有非常实际的应用价值,我们在这里加以详细引用。
竺家宁说,根据网络搜索的结果(2010),当前各大学教授汉语音韵学的教师和课程基本材料如下:
台湾大学教授音韵学的教师为徐芳敏、李存智,采用的教材为董同龢《汉语音韵学》《语言学大纲》,李荣制表、丁声树撰文的《汉语音韵讲义》,丁声树和李荣《国音中古音对照表》(丁声树编,李荣参订《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广韵》和龙宇纯《韵镜校注》。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音韵学的教师为竺家宁、宋韵珊,采用的教材为竺家宁《声韵学》一书。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音韵学的教师为吴圣雄、吴瑾玮、郭乃祯,使用的教材则包括林尹《中国声韵学通论》及《新校正切宋本广韵》、陈新雄《音略证补》《广韵研究》《声类新编》及《声韵学》、李方桂《上古音研究》、龙宇纯《韵镜校注》、何大安《声韵学中的观念和方法》、王志成《广韵作业》。中兴大学教授音韵学的教师为宋韵珊,采用的教材为陈新雄《音略证补》,林庆勋、竺家宁《古音学入门》,陈彭年等编《大宋重修广韵》。成功大学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为陈梅香,采用的教材为林尹《中国声韵学通论》、陈新雄《等韵述要》、竺家宁《声韵学》、林庆勋《古音学入门》、林尹《新校正切宋本广韵》、孔仲温《〈韵镜〉研究》、何大安《声韵学中的观念和方法》、黄景湖《汉语方言学》;此外,尚有林庆勋等《文字学》和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台湾中正大学教授音韵学的教师为陈瑶玲,采用的教材为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林尹著、林炯阳注释《中国声韵学通论》,陈新雄《声韵学》,竺家宁《声韵学》《古音之旅》,林庆勋、竺家宁《古音学入门》,王力《汉语音韵》,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何大安《声韵学中的观念和方法》,还有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林焘、耿振生《声韵学》,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唐作藩《音韵学教程》,郭锦桴《综合语音学》;韵书韵图采用林尹《新校正切宋本广韵》、龙宇纯《韵镜校注》、李新魁《韵镜校证(繁体版)》、方孝岳《广韵韵图》,此外,还有赵元任录制、丁邦新策划的《赵元任国际音标读法》。台湾“中央大学”教授音韵学的教师为廖湘美,采用的教材除了自编讲义与《宋本广韵》外,还有林尹著、林炯阳注释《中国声韵学通论》,陈新雄《音略证补》,董同龢《汉语音韵学》,竺家宁《声韵学》,以及何大安《声韵学中的观念与方法》。台中教育大学教授音韵学的教师为谢美龄,采用的教材有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何大安《声韵学中的观念和方法》、陈新雄《音略证补》、王天昌《汉语语音学研究》,以及陈彭年等撰《校正宋本广韵》。彰化师范大学教授音韵学的教师为耿志坚、张慧美,主要的教材为林尹著、林炯阳注释《中国声韵学通论》,陈新雄《音略证补》,竺家宁《声韵学》,陈彭年《大宋重修广韵》,张麟之等《等韵五种》以及王志成《广韵作业》。高雄师范大学教授音韵学的教师是蔡根祥、王松木,蔡根祥的主要教材为林尹著、林炯阳注释《中国声韵学通论》,陈新雄《声韵学》;王松木的主要教材则是林焘、耿振生《声韵学》及《广韵》《等韵五种》。台湾暨南国际大学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为黄金文,采用的教科书为董同龢《汉语音韵学》、李方桂《上古音研究》、何大安《声韵学中的观念和方法》、陈彭年《大宋重修广韵》和龙宇纯《韵镜校注》。屏东教育大学教授音韵学的教师为严立模,除了自编教材以外,罗列的参考书目尚有王力《汉语音韵》,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何大安《声韵学中的观念和方法》,林庆勋、竺家宁《古音学入门》,竺家宁《声韵学》,谢云飞《中国声韵学大纲》,还有唐作藩《音韵学教程》,林焘、耿振生《音韵学概要》,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赵诚《中国古代韵书》。铭传大学教授音韵学的教师为康世统,采用的教材为陈新雄《声韵学》和林尹《新校正切宋本广韵》。台湾中山大学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为林庆勋,采用的教材为陈新雄《声韵学》,林庆勋、竺家宁《古音学入门》,陈彭年等撰《宋本广韵》。台湾东吴大学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为竺家宁、叶键得,竺家宁的教材为竺家宁《声韵学》;叶键得上学期的教材为林尹撰《中国声韵学通论》、《广韵》、《广韵作业》,下学期则为陈新雄《等韵述要》《音略证补》二书。淡江大学教授音韵学的教师为高婉瑜、曾昱夫,高婉瑜的教材为竺家宁《声韵学》、《宋本广韵》,参考书籍则为《汉语音韵学》《汉语语音史》等相关著作;曾昱夫亦以竺家宁《声韵学》为授课用书,其参考书单则列有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林尹著、林炯阳注释《中国声韵学通论》,陈新雄撰《等韵述要》《音略证补》,董同龢《汉语音韵学》,何大安《声韵学中的观念和方法》,竺家宁《古音之旅》以及陈彭年等撰《广韵》。台湾辅仁大学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为金周生、李鹃娟,金周生采用的教材为《汉语音韵学》《音略证补》《声韵学》以及《等韵述要》和《广韵》;李鹃娟的教材则有《声韵学》《中国声韵学通论》《音略证补》《韵镜校注》以及《等韵述要》和《广韵》。东海大学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师为蔡宗忻和周玟慧,蔡宗忻采用的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为竺家宁《声韵学》、谢云飞《中国声韵学大纲》、《汉语音韵学》、《广韵》和《等韵五种》;周玟慧指定的教学用书为竺家宁《声韵学》、陈彭年等撰《校正宋本广韵》以及龙宇纯《韵镜校注》,参考用书则是用了董同龢《汉语音韵学》。
竺家宁这个调查非常重要,它基本上反映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台湾汉语音韵学课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总体概貌,是国内外学者了解2010年前后台湾汉语音韵学教学情况的一个主要信息来源和窗口,非常值得特别关注。这应该是台湾各个大学汉语音韵学教学领域,即台湾汉语音韵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介绍,国内外学者也可以看到台湾汉语音韵学本科、研究生教学与中国大陆汉语音韵学本科、研究生教学的明显不同之处,无论是教学理念与目的、教科书的选用还是参考书的确定、课程的安排、相应配套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师的选用与考核,都很值得国内外学者去研究和借鉴。
《声韵学会通讯》2012年第21期“台湾学术讯息”栏列有“台湾各大学声韵学使用教科书一览表”,也很令人瞩目,与2010年相比有了一些变化,除了必备书,增加了参考书,而参考书的范围就更大了,并且还列入了新近出版的一些汉语音韵学著作。
三、在语文学科视野中定位汉语音韵学教学
许长谟《汉语语言结构义证——理论与教学应用》(2010)以语文学科视界看待台湾中文系传统,重新审视中文的学科内涵,认为中文学科结构应该有所改变,即应该以文学与语言为主体内涵。就汉语语言结构来说,应用“PLG”结构系统理论,就可以达到“兼融新学、返本开新”的目的。
作者认为台湾中文学科结构内涵缺欠是明显的,应该呼应竺家宁对台湾中文学科反思的意见,并进一步指出:文学研究忽略语文的客观方法,如语义风格韵律学等,易流于主观;忽略了现代,语文难与当今汉语热或多语化社会趋势结合;传统语文研究太强调“字本位”,只重字之形音义,而忽略了词、句与篇章;传统语文研究分科太过判明,学科孤悬,难成一个完整学科;因偏于传统,使历史语文研究之领域与主题已几乎告罄。要弥补这些缺欠,唯有开启衔接古今语文的枢纽,结合传统与现代的语文研究,返本地承继传统小学,进而接轨西学以开新。其具体构想为:由字音而词音,由语音而音韵而音系;由字形、词构而进入句法及篇章;由字义而词义,由字源、语用而进入文化及认知(9—10页)。
第二章“语音与音韵之义证”的主要内容,一是对比分析几组汉语的音位,包括汉语几组子音对比分析、汉语几组母音对比分析;二是活化声韵教学的教学策略,包括声韵学教学现况面面观、制定能力指标设计教学;三是考察漳泉腔鱼虞韵的音征,包括鱼虞韵分布现象的文献依据、鱼虞韵分布漳泉音的文献研究、鱼虞韵漳泉音的文献调查结果。
许长谟认为,汉语音韵学教学应与学生现代汉语语音学习、方言语音学习有机结合,力求生动活泼,并且扩大它的应用范围,成为汉语语言教学结构网结上的核心枢纽。其看法很引人注目。
四、对外汉语、国语及方音教学
钟荣富《华语语音及教学》(2011)是其《对比分析与华语教学》(正中书局2009)的姊妹篇,虽然不是汉语音韵学教学理论探讨专论,但却以大语言观的意识,建构了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体系。全书由四章构成:第一章,华语语音的入门基础背景;第二章,华语的辅音;第三章,华语的韵母结构;第四章,华语的声调。值得注意的是,在“华语语音的入门基础背景”一章中,作者加入了“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一节,适应外国人学习汉语语音的语音标记掌握现实需要;在“华语的声调”一章中,作者讲“变调”,注意“速度与三声变调、轻声与三声变调关系、变调标音与构词、语音标注与音位标注”等教学内容,与一般的语音教学关注点有所不同。
骆嘉鹏《台湾闽客华语字音对应及其教学——对应规律研究与应用》(2013)是一篇汉语与汉语方音之间对应关系教学研究论文。但这篇论文把汉语和闽、客方言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对待,是非常错误的,这也反映了作者明显的政治倾向意识及对汉语研究的渗透和影响。作者以“台湾闽客华语字音对应及其教学”为题,探讨相关汉语语言内部之间不同方言音韵对应规律的统计方法,并进而探索其在字音教学方面的应用。作者认为,语音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方向,因此一个语言相关方言之间必然存在各式各样的音韵对应规律。适当地掌握这种音韵对应规律,在语言教学上,可发挥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教学成效。就一个语言相关方言之间的学习经验而言,一般人亦可凭直觉感受,获得双语之间的某些对应关系;但是这种对应关系多半属于印象式的联想,无法掌握系统性的规律,因而既无法全面掌握,又容易造成错误的类推结果。
其收集并研究台湾“教育部”《台湾闽南语常用词辞典》及《台湾客家语常用词辞典》的词目音读,加上《异体字字典》相对的现代字音,以及这些现代字音相对的中古汉语音读,以这几个音韵系统作为基础语料,分别探讨其两两相对的字音对应规律,进而推演出汉语内部方言之间的学习规则。对于字音规律的统计,采用辨音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s)分析法,以别于印象式的直观,或琐碎的音节对应,以达到执简御繁的功效。至于统计的工具,则以Excel的枢纽分析表为主,既便于总览各类对应的权值,又便于浏览各类规则或例外对应的所有原始语料。
论文共分十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相关研究的回顾;第三章,略述中古汉语与台湾闽南话、客家话、国语(本文称为“华语”)等汉语内部的声韵系统;第四章,论述中古汉语和台湾闽南话、客家话、国语等汉语内部字音语料的处理要点;第五章,分别论述中古汉语与台湾闽南话、客家话、国语等汉语内部双语字音对应规律及其计算机处理要点;第六章,分别论述台湾闽南话、客家话、国语两两相对的汉语内部字音对应规律;第七章为本文的重心,将第六章归纳的双语字音对应规律实际运用于台湾闽南话、客家话的学习;第八章,说明作者所制作的相关辅助教材的设计及其应用方法;第九章,检讨论文的研究成果,探讨字音对应规律研究在方言用字选择方面的启示、对应规律辅助学习法的扩充运用、语言背景知识对汉语内部学习的影响以及音韵对应辅助学习法的限制;第十章为全文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