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产生的时代
李镜池《周易的作者问题》里又说:
《易传》七种十篇(《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序卦》《杂卦》)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从内容思想看,可以推定出于儒家后学之手。写作时期,约在战国后期到汉初。
《易传》既不是一个人所作,写作的时代亦有先后,可以分别作些探讨。
《彖传》《象传》之作者
王开府《周易经传著作问题初探》说:
《彖》《象传》,今古文家皆以为孔子所作。……然《彖》《象》之作,孔子未曾言,孔门弟子未曾言,即《系辞》亦未曾言。
《彖传》于《革》云:“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汤武革命之说起于战国,见于《孟子》,则《彖传》非孔子所作,直是孟子以后之人所为。
《象传》于《艮》云:“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论语》亦云:“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若《象传》为孔子作,则孔门弟子辑《论语》时,何以误孔子之言为曾子之言。《论语》信不误,则《象传》非孔子所作,直是曾子以后之人所为。……
……《彖传》《象传》二者之不同,亦有数端:
1.所含思想之不同。
《彖传》有儒家思想: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彖》)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家人·彖》)……
然亦受道家影响:……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彖》)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彖》)
而《象传》则全为儒家思想:
君子以果行育德。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2.思想表达方式之不同。
《彖传》重在释卦义卦辞,偶见议论。《象传》则每卦之下,以“君子以”“先王以”之形式,系统化以出议论,所言不出伦理与政治。
3.释经之义不同。
《临·彖》曰:“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
《坎·彖》曰:“‘维心亨’,乃以刚中也。”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4.《象传》释爻,多望文生训,敷衍字句。
爻辞:“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师》)
《象传》:“‘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爻辞:“初六:……终来有它,吉。”(《比》)
《象传》:“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由上观之,《彖》《象》之作者,显非一人。……
《彖》《象》《文言》《系辞传》产生的时代
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中的《易大传著作年代新考》说:
《礼记·乐记》有这样一段话:“天尊地卑,君臣定矣。……”这和《系辞上》首段大体相同。《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系辞》在这里是讲天地和万物的秩序和变化,写得比较自然。《乐记》此段从天地讲到礼乐,讲得比较牵强,看来是《乐记》引用《系辞》的文句而稍加改变。《隋书·音乐志》引沈约说:“《乐记》取《公孙尼子》。”《公孙尼子》总是战国时代作品。《系辞》必在《公孙尼子》之前,是没有疑问的。
宋玉《小言赋》:“且一阴一阳,道之所贵;小往大来,剥复之类也。是故卑高相配而天地位,三光并照则小大备。”这显然是引述《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和“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语意。宋玉赋引过《系辞》的文句,足以证明《系辞》的年代不可能晚于战国。
《荀子·大略篇》说:“《易》之《咸》,见夫妇。……”……《大略篇》不是一篇系统的论文,而是一篇资料摘录,……这条开端三字是“《易》之《咸》”,这就足以表明,这条正是引述《周易》中《彖传》的文句而加以发挥。
根据以上的论证,可以断定:《系辞》和《彖传》基本上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但究竟是战国时代哪个时期的作品呢?这还须作进一步考察。
……第一,《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肯定了天地的尊卑高下的关系。而《庄子·天下》篇所载惠施《历物》之意十事,第三条是“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指出天地的高下关系是相对的。从思想演变来看,惠子的“天与地卑”正是《系辞上》“天尊地卑”的反命题,所以,应该肯定,《系辞》的基本部分在惠子以前就有了。
第二,《系辞上》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以太极为最高的实体。而《庄子·大宗师》篇说:“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把道凌驾于太极之上。这是对于“易有太极”的反命题。所以,《系辞》的这部分文字应在《庄子·大宗师》篇之前。
……老子最先提出了“道”的范畴,……“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大字应读为太。……《易大传》的太极,当是受老子影响而略变其说。《易大传》的年代应在老子之后、庄子之前。……
如上所说,我们可以断定,《系辞》的基本部分是战国中期的作品,著作年代在老子以后,惠子、庄子以前。《彖传》应在荀子以前。关于《文言》和《象传》,没有直接材料。《文言》与《系辞》相类,《象传》与《彖传》相类,应当是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从《象传》的内容看,可能较《彖传》晚些。
《说卦》《序卦》《杂卦》产生的时代
张岱年《易大传著作年代新考》中又称:
……王充《论衡·正说》篇说:“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奏之。宣帝示博士,然后《易》《礼》《尚书》各益一篇。”……《隋书·经籍志》说:“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这又认为《说卦》《序卦》《杂卦》都是宣帝时发现的。但是,《淮南子》已引过《序卦》,司马迁已提到《说卦》,近年马王堆出土帛书《周易》,有《系辞》,那《系辞》中包括通行本《说卦》的一段。这都可证《隋书·经籍志》之说是不可凭信的。王充所说增益“一篇”,是正确的。这一篇当是《杂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