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庄·法自然:道家与道教文化纵横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道家与道教: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一、何谓道家

1.什么是道

诸子百家,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它们的名称往往与其观念由来或者学说的核心范畴有关。所谓范畴,指的是具有一定普遍性意义的概念。“道”就是道家的核心范畴。

“道”从古文字形看,像是一个人处在十字路口的情形。《说文解字》则称:“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说白了,道也就是能使人由此之彼的路径。每个人都要走路,走不对路就无法到达目的地;且无论你走到哪里,路也就在哪里。这起码就已经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道的必然性,有着客观约束力;二是道的普遍性,只要有运动,便一定会沿着特定的轨迹,也就会有特定的道。

对“道”的强调其实蕴含着一种普遍运动观,因为只有承认万事万物都处于一种永无止息的运动之中,道路的永恒性和普遍性才能得到保证。这是“道”的观念所含有的第一个预设。其次才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的肯定。而正是运动变化特点的不同,标志着事物的个性和差异,而同有其道则传达出世界的统一性观念。事物从无到有、从生到死的轨迹可以被理解为它们各自的“道”,而换个角度,万物的生成演化也可以理解为道在引领。

“道”是对“行”的约束与引导,“行”可以表示具体的行走,也可以引申为行动、行为。而“道”同样可以具有具象与抽象双重内涵,既可以表示道路,也可以引申为道理。于是二者就形成了颇有意味的对应——既然行走不可脱离道路,那么行为也必须遵循道理。于是,对“道”这一语词的借用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经济的论证规则合法性的方式,尤其是在社会领域中,强调某种规矩规则的声音中总是不难听到“道”的回声。

“道”这一范畴由于自身具有的这诸多优势,使它成为中国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个语词。不仅道家把它当作理论的第一范畴,并由此得名且以为标识;而且儒家也经常提到它,倡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将其视为最高理论追求。就连佛家,都不肯放过这个绝好的字眼,“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在历史上僧人也往往被称为道人。

而正是“道”的意义集束性,才使其成为标志不同思想派别的基本根据。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中庸》称:“道并行而不相悖。”正如俗语所讲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极有意味的是,“道”在我们的语言中又有“言说”之义,这也许是因为,道的抽象化理解必须借助于语言方能呈示出来,或者可以说,言说是思想行走的道路,而观念的明晰则被称之为“知道”。

2.什么是道家

人类早期由于思维水平不够发达,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缺乏足够的解释能力,往往形成一些原始形态的宗教信仰及崇拜,其表现形态多为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等自然崇拜,以及与原始氏族社会存在结构密切相关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到春秋时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较为系统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想理论。相对于原始宗教,这在思想水平上是一个很大的跨越。老子也由此被视为道家的创始人。

道家之所以被称为道家,当然与其对“道”的倡扬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上面提到,“道”可以解释万物的生成、毁灭,可以表达事物运动变化的依据和一般规律,也可以为人生所取法,化为各个不同领域的基础原则。这其实是具有相当的思辨高度的一种解释方式。

由于“道”并不是像上帝那样的人格神,而只是对万物生成演化内在根据的抽象思辨,所以具有“虚”“无”的特征;且从老子讲的“道法自然”来看,对道的尊崇其实可以置换为对自然的尊奉。天地万物自有其运化轨迹,人世兴衰亦有特定之规律。因此,明其理而顺其则就成为人的应然选择,这也正是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论道家时讲的“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这一原则引申到政治领域,即表现为强调自然秩序,推崇无为而治;引申到人生领域,则往往表现为强调对当下状态的认同,知足无待,任性逍遥。

从这个基本原则出发,又因其思想侧重点的不同,道家可以划分为庄子派、杨朱派、稷下道家等不同派别高晨阳:“一源三流:先秦道家的思想分际——兼论文化功能的差异”,载《哲学研究》1998年第12期,第57—63页。。庄子之学强调精神的自由畅达,不为尘俗挂碍,不为欲望牵系,自适其适,安命达观,构建了一个价值自足的内在精神世界。而杨朱之学则强调生命本身自然价值的优先性,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杨朱与庄子同样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但他重在强调感官的快乐,其学属于感性自由的学问。稷下道家,指的是战国时期在齐国稷下学宫中从事学术活动而以黄老思想为旨归的学者,其作品多收录于《管子》一书中,其共同的特点是尊崇黄帝和老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并且采纳了阴阳、儒、法、墨等学派的观点。相对来说稷下道家更偏重于知识性体系的建构,其治世理身之术凸现的是一种知性精神。

汉初,黄老之学盛行一时,俨然成为官方哲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道家思想便走向衰落。大致到了东汉时期,道家开始分化,一方面和神仙方术、巫术结合,形成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一方面与儒家的纲常名教互动,形成道家思想的新形态——魏晋玄学。在唐宋以后,道家之学又几经沉潜扬升,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种基础要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道家以其自然任化的哲学观念、清静无为的政治思想、善生保真的人生观念、与物为春的处世态度以及睿智通达的思辨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