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开辟西岸战场
太平天国诸王率领着援军陆续抵达长沙城外之后,作为太平军最高军事指挥的杨秀清,在到达当天就立即去察看长沙城外的地形。不看不生气,一看顿时火冒三丈,竟气地要诛杀失去战略要地的曾水源。
好在翼王苦劝:“东王,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其虽失去战略要地,但念其在主帅身死之后,临危受命,稳住军心的份上,绕其死罪,给他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
东王这才渐渐压下火气,读者诸君可能,觉得什么位置这样重要,竟然一军主帅乱了方寸。这块地就是被清军抢夺的蔡公主坟。由于,当时长沙城紧挨着湘江,西城外全是江水,太平军位于城南,在其前面的蔡公主坟被清军控制,直接封锁了太平军往东打、往北打的道路。迫使太平军只能在南门攻击长沙城。
虽然现在太平军失去了攻打长沙的天时、地利,但却不得不打,谁让西王不幸的死在城外那。但怎么打,诸王当天商议后,决定派遣精兵六七千从妙高峰,绕至浏阳门外校场,分三路侧后偷袭清军营地,以图在浏阳门外建立立足点。
当太平军偷袭清军各营时,守营清军早有防备,并未慌乱,而是依据地利,拼死防守。双方战在各处,正打的难解难分之时。却不料清军竟然会有支援。(清军从来都是以尾追太平军为能事的和春,今天竟然带队从蔡公主坟赶到校场支援。)太平军侧翼受到和春攻击之时,秦定三、江忠源等也乘势杀出。
太平军见势不妙,三路偷袭大军败退至陈家拢合兵一处,装出要拼死一战的架势,回头猛攻。清军见此,也立即停住脚步,改用枪炮阻止太平军攻击。太平军趁着清军射击的间隙,火速撤出战场。
太平军由于没料到,平时游而不击的何春将军突然主动出击,导致打通东线交通的计划失败。(本来太平军诸王想利用清军内部不和这个老毛病,对清军各营盘各个击破)。
诸王只能感慨一声:“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太平军在校会战失败之后,太平军诸王放弃了攻占浏阳门校场清军营盘,打通东路交通线的打算。因为实践验证此路不通之后。太平军诸王遂把目光投到唯一的选择西岸。
其实早在西王死后,曾水源主持大局的时候,已经派遣过探子到西岸侦查过,但是由于兵力不足,清军援军不断赶来。所以曾水源只能率军固守城南营地,等待援军。
如今,诸王援军赶到,兵力充足,自然不会在固守城南。是时候渡过湘江,到西岸建立营地,开辟第二战场了。
当诸王做了到对面的决定之后,说干就干,翼王石达开当夜便亲率数千先锋,趁南湖港、朱张渡“河干水浅”,率领将士们“用枯饼填塞,上盖木板”搭建浮桥,直接打通两岸交通线,使得太平军得以快速控制湘江西岸的重要渡口。
在太平军先锋部队快速通过湘江之后,直接率军按照曾水源前期派出其探子的情报,前往象鼻坝、龙回潭等处,数千人做起了农夫,趁着清军还未发觉,将当地的刚刚成熟的洋湖晚稻收割一空,直接解决了太平军粮食问题。(只是可惜当地的农民,劳作了一年,颗粒无收……)
在把当地的粮食收割一空之后,石达开又侵扰附近城市,打破了秦军的反包围计划。
虽然张亮基听从左宗棠建议,命令常存率一千四百多苗兵驻扎在潆湾市、鱼网市一带。
但是苗兵畏敌如虎,故意拖延进程。
待苗兵到达指定位置之时,太平军先锋早已在两日前过河而去。
张得知消息后命向荣:“速扼土墙头”。
但向荣置之不理。致使太平军阴差阳错的过河而去……
过段时间张亮基得知太平军在西岸骚扰城镇之后,只能感慨:“纵使有千条妙计,碰到没有执行力的手下也是白搭。”
至此,左宗棠制定的:“四面设伏兜剿,自可一鼓歼除”的歼灭太平军计划破产。
之后,张亮基总结清军围剿失败的三条原因。
第一,纪律不明
“兵弁接仗唯恃枪炮,一不得手,便自相率而逃,各不相顾。行间不知军令,任意妄为,不独战不能克,亦且守不能固。”
而且纪律“废弛已久,整顿实为不易”。
第二,威令不行
“将弁均不畏法而畏贼”
而且“宽纵既久,一旦驾之以严,难期帖服”。
其三,观望迁延。
前线官员大员太多,导致谁也想甩锅,互相推诿牵制。结果“缓不及急,坐失时机者十常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