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是生力军
塞氏公司是巴西的一家老牌企业,20世纪80年代,当创始人把企业传给自己儿子的时候,这家企业已经奄奄一息了。年轻的掌门人望着大海,从中看到了一些希望:自己的企业要像海水一样灵活有力才能复活。于是,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公司的年轻人身上,因为这些人才最具活力,是公司的希望。不过,摆在他面前的困难是,公司员工数量经过常年的发展已经过度庞大,层级过度复杂,反而让年轻人看不到成长的希望;公司机制僵化,留给年轻人发挥的余地也极小。
为此,他把组织结构打碎,公司不再是原来僵化的官僚机构,也没有了任何固化的职位。把这一切取消之后,组织只设立角色。比如决策者角色、任务角色、服务角色、协调角色。至于每个人的具体头衔是什么,按照工作需要和个人自己来定,甚至收入也由自己来定,但前提是服务于任务,并且每个人的成本开支和利润贡献是透明公开的。
结果,大家的热情像海水一样,一浪一浪地冲了上来。公司重新恢复了活力,业绩持续高速增长。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成了巴西年轻人最向往的公司。也因此,像通用汽车、福特公司、IBM等世界级的公司都前来学习。
在企业代际发展上,有两个极端:一种是上一代很成功,但是毁在了下一代手里;另外一种是上一代给下一代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但是下一代却重新盘活了企业。塞氏公司的案例正是后者。不过,这个案例的本质并不是说代际传承,而是说明了企业活力的根源。或许上一代也曾经拥有活力,但是当上一代人都老了的时候,企业的活力就渐渐变弱。同样,即便新一代年轻人的活力被释放出来,但是未来这些人也终将老去,这是人的生命规律。为此,企业要长生不老,就得始终让年轻人做主力军。
需要注意的是,这不代表只要是年轻人就自然会在工作当中贡献活力。工作中的活力必须靠组织来激发。当中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人和组织的匹配。因为组织也会变老,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当年轻人进来的时候,组织必须重回年轻状态,不能“老态龙钟”。组织要把很多僵化的机制拿掉,才能适应年轻人的节奏,才能发挥出年轻人的效能。
因此,企业不仅仅是要有年轻人,自己也要变得年轻。这样,双方才能匹配起来。如果是年轻人遇到老态的组织,年轻人就会受到限制。塞氏公司的案例说明,年迈的组织同样可以有活力,不仅是依靠年轻人,自身也要具有年轻状态。
这个案例的另外一个重要启示,在于企业管理贴合了今天年轻人的心态。一些企业家觉得新生代的员工难管,最早是说80后,而今天很多80后已经成了公司的骨干,继而认为00后难管。同样,80后、90后也会面临10后、20后的问题。这个话题也许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是本质上都是在说年轻人的管理问题。
在当今中国,80后是分水岭,原因在于从这代人开始,年轻人就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成长起来的,这些人生活和成长在变化当中,更习惯变化和创新,不喜欢被管控。所以,用管控的方式来对待这些人反而是在和这些人作对,其实没有必要。相反,要给予年轻人有挑战的事情来做,以这个任务为中心赋予年轻人自我管理和创新的空间,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不复杂,但却是管理观念的根本改变,因为人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