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则
“敢问夫子恶乎长[1]? ”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3]。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4],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5],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6],芒芒然归[7],谓其人曰:‘今日病矣[8]!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9];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诐辞知其所蔽[10],淫辞知其所陷[11],邪辞知其所离[12],遁辞知其所穷[13]。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
注释
[1]恶(wū):哪里。
[2]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3]馁:丧失勇气。
[4]慊(qiè):通“惬”,满足。
[5]正:预期。
[6]闵:担心,忧虑。揠(yà):拔。
[7]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8]病:疲倦,劳累。
[9]耘:锄草。
[10]诐(bì)辞:偏颇的言辞。蔽:掩盖。
[11]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陷:沉陷。
[12]离:背离于正道。
[13]遁辞:躲闪的言辞。穷:困屈。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浩大而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没有这仁义道德相配,就萎靡不振了。它是正义在心中积累而产生的,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之物。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不要忘记,也不要人为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担心禾苗不长而把它们拔高的人,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我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经枯萎了。天下不犯这种拔苗助长的错误的人是很少的。认为集义养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人;一厢情愿地去帮助义气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这么做不仅没有益处,反而损害了它。”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
(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所掩盖的地方,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的地方,怪僻的言语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的地方。这些言辞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宰我、子贡善于讲话,冉牛、闵子、颜渊善于阐发道德。孔子则兼有两长,但是他还说:‘我对于辞令,太不擅长。'”
段解
浩然正气的重要作用与培养方法,以及如何做到“知言”。
情境默写
1.《孟子》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说浩然之气是积累仁义的结果,不是偶尔为之就能得到的。
2.《孟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具体列举能够辨析其错误的言论和这些言论的特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