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问题来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形容吃货的饕客二字是什么东西?

cigma meow

多年前,当我尚未意识到自己吃货本性时,老爸早已成为老饕群体中的一员,且颇以此号为荣。他常与饭友结伴而行,如探险家一般寻觅四方,搜罗美酒佳肴,总能尽兴而归,概不走空;吃下多少美食,肚里便有多少关于美味的故事,随意拎俩出来说说,必令围观听众垂涎三尺。

于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老饕”二字成了金光闪闪的代号,特指那些拥有隔数条街闻到深巷酒香的强大嗅觉、尝一口菜即知原料做法的灵敏舌头、金角大王葫芦一般无底洞似的好胃口、手到擒来无往不利的天赋异禀之奇才。其实这二字所代表的意义和超能力毫无关系,而是人们给“资深吃货”打上的标签。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笔画特别多的字,到底有什么来头?


身为一个不甚靠谱的吃货同时又略有考据癖的家伙,我曾追查过“老饕”一说的源头,发现“超风雅美食家”苏轼有一专门谈饮食的文章叫《老饕赋》,乃吃货不可错过之佳作,将食客情怀娓娓道来,先列吃法,再言格调,虚实相映,笔意精到,通篇读来,脍炙人口,不得不连叹妙妙妙。

要是按现代风格给它加个副标题,大概会是“饮食漫谈:味之道”(普)或“论合格吃货的休养”(二)这样子。全文略长,赘引不必,单讲其中两句:“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这是文眼所在,亦与本文主题相关。

alt

万历间凌启康刊朱墨二色套印本《苏长公小品》中的《老饕赋》片段

“老饕”之说的流行或应归功于苏大居士,但却并非其首创,更早可见宋人引用前谚:“眉豪不如耳豪,耳豪不如项绦,项绦不如老饕”[1],意思是判断一个人精神是否健旺,长寿眉不如长耳毛,长耳毛不如双下巴,最关键的是要一直胃口好才成——所谓“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

饕这个字,或者说饕餮这个词,总是与大吃特吃联系在一起的,从字形上亦可见一二:“饕”与“餮”皆从“食”字,要说它与吃货没半点关系,谁信哪!


如果将文字放在一边,转向它所指代的主体,你会发现饕餮的形象出现得还要更早。据《吕氏春秋》载录,“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2]虽说寥寥几句“无图无真相”,不足以作为严格意义上的信证,我们却不妨按其所述来寻一寻相仿之物。

要是身边有稍具规模的博物馆,去探访一番,不难发现青铜器上常饰有类似的兽面纹——双目浑圆狰狞,不怒自威,对称居于鼻梁两侧,眼上有耳(一说角),一张大脸挤得其他纹饰几乎无处容身,如此霸气侧漏,岂不正合了老吕家那饕餮君的画风么?[3]

alt

商代饕餮纹虎耳青铜方鼎(局部),此鼎饕餮纹十分密集,但仔细观察耳/角部位却发现构造并非完全对称,不知有何寓意。

目前出土的青铜器中,饕餮纹最早见于二里头文明的铜牌饰(四期遗存,属早商文化),作为青铜器的主题纹饰延续至西周初期,西周中期地位为凤鸟纹所取代而渐衰。因该纹样在鼎、簋上出现得最多,有说法认为义在盛放牺牲礼天之用,本质是献给神灵的食品。[4]

鉴于饕餮纹的另一辨识特征在于耳/角,有学者称所有该类纹饰中,直角者喻祀牛,卷角者喻祀羊,豕耳者喻祀猪,是为“三牲”;但由于某些自名鼎(即鼎身有铭文)也存在类似图案(可百度牛方鼎、鹿方鼎),所以这一论调仍需打上个问号。

但不可否认的是,鼎也好,簋也罢,无论是作为祭祀的礼器还是飨宴的食器,总与“吃”这一含义脱不开关系。饰有饕餮纹的食物盛器甚至还有个对应的汉字,叫做“櫑”[léi]。

alt

商代饕餮纹青铜温鼎及细节图,非常小巧可爱的一件实用器,底部有夹层,安装了一扇活页门,拉开后向内部装填炭火,为食物保温——别忘了,那可是商朝!当时看了半天都舍不得走好么!

把脑洞再开大点,考虑到图腾的来源往往并非单一形象,再结合饕餮纹流行的年代,没准儿“人牲”对饕餮这一狰狞神兽的产生也做出过贡献呢——譬如说,湖南曾出土一具晚商时期的方鼎,其他鼎器饰饕餮纹的部位,在该鼎上却被换成了一张人脸,不知有没有这个意思,真是细思恐极。

alt

青铜钺,盘龙城(二里岗期)文明,两面各饰一饕餮纹样。脑补了用途,该不会是砍人牲的头吧Σ(°△°|||)︴

那么饕餮的形象上溯到商代便结束了吗?恐怕并非如此。先商时期的考古发现中,早于二里头的新砦遗址中有一陶器盖残片,上面刻划的纹路便与饕餮形象相符,且与二里头铜牌纹饰如出一辙。

alt

新砦遗址出土的陶器盖残片,新砦目前被学术界认为是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演进的过渡性文化

若是再往远古深处探寻,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两大玉器文化中,北方的红山文化亦存留有与饕餮形象相仿的岩画,甚至有学者认为,将该文化的代表性文物“玉雕龙”之龙首部位平面展开,便与饕餮纹吻合,可视为其原始形态之一[5];南方的良渚文化遗存也曾发掘出一枚玉琮,上面刻有“疑似”饕餮纹的图案,属于“神人兽面像”的一部分:头戴羽冠之人在上,两手分别置于下方一兽双目两侧,兽眼圆睁,兽口獠牙清晰可见。

alt

反山M12:98琮(良渚遗址出土)某损友将该纹饰戏称为“大背头太妹自摸图”,这脑洞真是给跪了

这一特征能否被视为饕餮纹传承的蛛丝马迹呢?由于此类纹饰的源流关系与演变路径仍未明确,以此判定红山和良渚文化中出现的就是饕餮形象并不可取。中国龙文化起源的研究中有说法称饕餮不过是龙图腾的表现形式之一,亦有学者认为饕餮贪食的特性与虎狼更相近,有较大可能是猛兽崇拜的产物。

至于饕餮最初所代表的意义,在缺乏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虽则众说纷纭,足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却尚待寻觅。希望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有朝一日考古学能够解开这个谜团,让我们的好奇心也好生饕餮一番。

参考文献:

[1]出自吴曾所著《能改斋漫录》中引北齐颜之推之语。

[2]《吕氏春秋•先识览第四》,此语也是迄今为止最早的青铜器纹饰相关记载。

[3]关于《吕览》中记载的饕餮纹是否等同于我们在青铜器上所见的饕餮纹(亦称兽面纹)这个问题,学术领域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自身倾向于认为二者指代对象一致。

[4]《中国古玉文化》,臧振、潘守永著,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22—223页。

[5]“商代的饕餮纹只要有爪,爪一定是向内。左右的侧视必须爪绘为朝头的方向,从正视看便是向内。”《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著,长春出版社,2007年,第93页。


P·S 欢乐一刻,贴上之前看到的百度问答:

Q:「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是啥意思?

A:从前有个姓周的老伙计!他的鼎上生了一个饕餮,长着头,没身子,吃人从来不咽下去,后来他就噎死了!来说明,吃东西一定要咽下去,不能放嘴来!要不就馋死了!

相信答题人是知道原文意思的,虽不知何故把答案写成这样,但如此富有吃货精神的解释(特别是最后的神来一笔)让我笑了好久,此后一提饕餮就不免脑补这段歪解……大家看过乐一乐就好,千万别把错的给记住了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