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礼记》为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甚至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八十五篇,今存四十篇,称《大戴礼记》;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之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社会史料。它对于研究先秦以至秦汉时代的婚丧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檀弓》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礼仪制度、注意事项、孔子和门人及其他历史人物有关礼制的言论、行为,分上下两部分。它用一个个事例来说明礼仪制度,其语言简洁质朴,有一定的文学性。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檀弓上
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逼申生自尽。申生在蒙冤的情况下,没有采纳重耳劝他申辩或出逃的建议,顺从献公的意志从容就死,临死前仍不忘忧虑国事,尽显忠孝本色。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1059]。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1060]?”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
【注释】
[1059]申生:是晋献公夫人齐姜所生,为世子。晋献公又娶狐氏姊妹,生重耳、夷吾。再娶骊姬,生奚齐。骊姬欲废申生而立奚齐。
[1060]盖:通“盍”,何不。
【译文】
晋献公打算杀掉他的世子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你为何不对国君表明心意呢?”申生说:“不行。国君喜欢骊姬,要是我去说,那太伤国君的心了。”重耳说:“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逃走呢?”申生说:“不行。国君说我企图弑君,天下难道有无父之国吗?我往哪儿逃呢?”
使人辞于狐突曰[1061]:“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1062],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1063]。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1064]。
【注释】
[1061]狐突:字伯,申生的师傅。
[1062]伯氏之言:鲁闵公二年(前660),献公命申生领兵讨伐东山皋落氏,狐突劝申生趁机逃走,申生没有听从。伯氏,对狐突的敬称。
[1063]爱其死:吝惜性命。
[1064]恭:申生的谥号。“恭”的意思是恭顺敬上的意思,申生明知父命是错误的却顺从了,故谥号“恭”。
【译文】
申生派人去向狐突诀别,说:“申生有罪,没有听从您的话,以致死到临头。申生不敢吝惜性命。但是,国君年事已高,弟弟还年幼,国家将多有危难。您不出面为国君谋划国事便罢,您若肯出面为国君谋划,申生我虽死,也蒙受您的恩惠。”申生拜了两拜,然后自杀。所以他被谥为恭世子。
曾子易箦檀弓上
病危的曾子听到童子问席子是否是大夫用的时,意识到自己僭礼,坚持要求儿子和弟子换掉它,赞扬了曾子知错就改、严格守礼的精神。
曾子寝疾[1065],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1066],曾元、曾申坐于足[1067],童子隅坐而执烛。
【注释】
[1065]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弟子。
[1066]乐正子春:子春是曾子弟子,官任乐正。乐正,公室乐官。
[1067]曾元、曾申:都是曾参儿子。
【译文】
曾子卧病在床,病情危急。他的弟子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曾子脚旁,童子坐在角落里,手里拿着灯烛。
童子曰:“华而睆[1068],大夫之箦与[1069]?”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1070],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1071],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072]。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1073]。
【注释】
[1068]睆(huǎn):光亮。
[1069]大夫之箦(zé):箦华美而光洁,是大夫所用,曾子未尝为大夫,因此僮仆有此问。箦,竹席。
[1070]季孙:鲁大夫。
[1071]革(jí):通“亟”,危急。
[1072]细人:小人。姑息:无原则的迁就。
[1073]没:通“殁”,死去。
【译文】
童子说:“又精美又光洁,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吧?”乐正子春说:“别说话!”曾子听到声音惊醒了,问:“喔!”童子说:“又精美又光洁,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吧?”曾子说:“是的。这是季孙送给我的,我还没来得及把它换下来。元,你扶我起来,把席子换掉。”曾元说:“您老人家病情危急,不宜移动。请等到天亮,再给您老人家换掉。”曾子说:“你对我的爱不如那个童子!君子爱人成全他的德行,小人爱人则无条件的宽容。我还有什么可求的呢?只要能死得合乎正礼,就行了。”于是,大家抬起曾子,换下竹席,把他放回席子上,还没安顿好就死了。
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
对于孔子是否主张“丧欲速贫,死欲速朽”,几个弟子进行了一番争论,最终结论是孔子在谈论礼时都是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来进行的,不可以偏概全,或形而上学地去理解。
有子问于曾子曰[1074]:“问丧于夫子乎[1075]?”曰:“闻之矣。‘丧欲速贫,死欲速朽’。”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1076]。”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注释】
[1074]有子:名若,孔子弟子。
[1075]问(wèn):通“闻”。丧:丧失。这里指失去官职。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弟子亦称老师为“夫子”。
[1076]子游:名偃,孔子弟子。
【译文】
有子问曾子说:“你向夫子请教过如何对待失去职位的话吗?”曾子说:“我听到过。‘失去职位要快点穷,死了要快点腐烂’。”有子说:“这不像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这是从夫子那里听来的。”有子又说:“这不是君子说的话。”曾子说:“我是和子游一起听到夫子这样说的。”有子说:“这样啊。夫子是有所指才这样说的吧。”
曾子以斯言告于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1077],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南宫敬叔反[1078],必载宝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
【注释】
[1077]桓司马:即桓魋(tuí),宋国司马。掌管军事。椁(ɡuǒ):棺材外面的大棺。古时棺木内为棺,外为椁。
[1078]南宫敬叔:即仲孙阅,鲁国人。曾失去官位离开鲁国,后来返回。
【译文】
曾子把有子的话告诉了子游。子游说:“太像了,有子的话真像是夫子说的!从前,夫子在宋国居住时,看到桓司马为自己造石椁,三年过去了还没有造好。夫子就说:‘如此奢侈,死了不如快点腐烂的好。’死了要快点腐烂,这是针对桓司马说的话。南宫敬叔失去职位以后回国,车上总是载着珠宝去朝拜国君。夫子说:‘像这样行贿,失了官之后还不如很快变穷更好。’失去职位要快点穷,是针对南宫敬叔说的。”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于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子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于中都[1079],四寸之棺,五寸之椁,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昔者夫子失鲁司寇[1080],将之荆[1081],盖先之以子夏[1082],又申之以冉有[1083],以斯知不欲速贫也。”
【注释】
[1079]制于中都:指孔子任中都宰。中都,鲁邑名。在今山东汶上西。
[1080]司寇:官名。掌管刑狱。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去职。
[1081]荆:楚国。
[1082]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
[1083]冉有:又称“冉求”,孔子弟子。
【译文】
曾子把子游的话告诉有子。有子说:“是这样。我本来就说那不是夫子的话。”曾子说:“您是怎么知道的呢?”有子说:“夫子任中都宰的时候,制定了棺厚四寸,椁厚五寸的制度,我因此知道夫子不希望人死之后很快就腐烂。从前,夫子失去了鲁国司寇的职位,将要到楚国去任职。他先派了子夏,然后又派冉有去楚国了解情况,所以我知道夫子不希望失去职位以后很快就贫穷。”
公子重耳对秦客檀弓下
晋献公死时,秦穆公劝重耳借此机会回国继位,但狐偃认为时机不成熟,让重耳谢绝了秦穆公的好意。秦穆公的狡诈、狐偃的老谋深算以及重耳的节制在对话中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1084],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1085]。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注释】
[1084]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
[1085]舅犯:狐偃,字子犯,重耳的舅父。其时重耳被逐出晋国,与狐偃等在外祖家狄人处避难。
【译文】
晋献公去世后,秦穆公派人去向公子重耳表示哀悼,并且说:“寡人听到过这样的话:‘失去国家常常是在这种时候,得到国家也常常是在这种时候。’虽然您正处在为父王服丧的悲痛之中,但悲痛不可太久,得到国家的时机不可轻易错过,希望您考虑一下。”重耳把这些话告诉了舅父子犯。子犯说:“您应该辞谢他的好意。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可宝贵的东西,只有仁慈的父母才是最宝贵的。父亲的死是何等重大悲痛的事情啊?如果想乘机谋取利益,那么天下之人有谁能高兴呢?所以您还是辞谢他的好意吧。”
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1086],哭而起,起而不私[1087]。
【注释】
[1086]稽颡(sǎnɡ)而不拜:跪下来磕头,但不拜谢。拜,即成拜,指主丧者对吊唁的人先磕头后拜谢,是古代丧礼之一。
[1087]私:私下谈话。
【译文】
公子重耳对秦穆公的使者说:“蒙贵国君主恩惠,来慰问亡命之臣重耳。我自己逃亡在外,父亲死了,却无法在灵前为父王哭泣哀悼,劳动贵国国君忧虑担心。父亲死是一件哀痛的事,我怎敢乘机谋取君位,而有辱贵国君主对我的情义呢?”说罢,跪下叩头,却不行拜谢礼,哭着站起来,也不再与使者私下交谈。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1088]。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注释】
[1088]子显:即秦国大夫公子絷(zhí)。
【译文】
子显把这些情况向秦穆公作了汇报。秦穆公说:“公子重耳真是仁人啊!他叩头却不拜谢宾客,是认为自己不是晋国君主,所以不行拜礼。哭着站起来,是表示哀悼其父。起来后不与宾客私下交谈,是表示不愿借此谋求个人私利。”
杜蒉扬觯檀弓下
晋大夫知悼子死而未葬,晋平公就和乐师、近臣一起喝酒奏乐。杜蒉机智劝谏,以三次罚酒引起国君的好奇发问,以三次对答批评旷、调和自己,启发国君觉悟自责,从而达到进谏的目的。
知悼子卒[1089],未葬,平公饮酒[1090],师旷、李调侍[1091],鼓钟。杜蒉自外来[1092],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1093]。”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
【注释】
[1089]知(zhì)悼子:知䓨(yīnɡ),楚大夫。
[1090]平公:晋平公。
[1091]师旷:晋国乐官,即下文所称“太师”。李调:晋平公的宠臣,即下文所称“亵(xiè)臣”。
[1092]杜蒉(kuì):晋平公的厨师,即下文所称“宰夫”。
[1093]寝:寝宫。
【译文】
知悼子去世还没有安葬,晋平公就喝起酒来,师旷和李调在一旁侍候,并敲钟作乐。杜蒉从外面进来,听到钟声,就问:“他们在哪儿饮酒作乐?”有人回答说:“在寝宫。”杜蒉走进寝宫,一步一级地走上台阶。他斟了一杯酒,说:“师旷,喝了这杯。”又斟了一杯,说:“李调,喝了这杯。”然后又斟了一杯,在殿堂之上,面朝北面跪坐而饮。喝完之后走下台阶,快步走出寝宫。
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1094],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1095],何也?”曰:“子卯不乐[1096]。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1097],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1098]。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1099]。”
【注释】
[1094]曩(nǎnɡ):以往,过去。开予:开导我。
[1095]饮(yìn):使……饮酒。
[1096]子卯不乐:相传甲子日、乙卯日分别是商纣和夏桀的忌日,这两天禁止奏乐。
[1097]匕(bǐ):羹匙。共:通“供”。
[1098]觯(zhì):一种青铜酒器。
[1099]爵:酒器。此指觯。
【译文】
晋平公喊他进去,说:“杜蒉,刚才我以为你也许要开导我,所以没有主动跟你说话。你罚师旷喝酒,是为什么?”杜蒉回答说:“在甲子、乙卯忌日,君主不得饮酒作乐。如今知悼子的灵柩还停在堂上,这是比甲子、乙卯忌日更重要的事。师旷身为太师,却不提醒您,因此罚他一杯。”平公又问:“你罚李调喝酒,又为什么呢?”杜蒉回答说:“李调是国君您亲近的臣子,却因贪于饮食而忘记君主应忌讳的事情,因此罚他一杯。”平公又问:“你罚自己一杯,又为什么呢?”杜蒉回答说:“我是个厨师,不好好给您侍候饮食用具,却敢越职进谏,因此也罚自己一杯。”平公说:“我也有错,斟上酒罚我一杯吧。”杜蒉洗净觯,斟上酒,高高举起,恭敬地献给平公。平公对侍者说:“如果我死了,一定不要丢弃这只觯。”
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译文】
直到现在,每逢主人向宾客敬完酒,就举起手中的觯,人们把这个动作称为“杜举”。
晋献文子成室檀弓下
晋献文子新宅落成,张老祝贺赵氏的祖宗又能受到祭祀,赵氏家人都能寿终正寝,赵氏宗族得以复兴。赵武答谢,祝贺与答谢都密切结合着赵氏自灭绝后再起的现实,确是“善颂善祷”。
晋献文子成室[1100],晋大夫发焉[1101]。张老曰[1102]:“美哉轮焉[1103],美哉奂焉[1104]。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注释】
[1100]晋献文子:晋正卿赵武,谥号献文,也称“赵文子”。成室:新居落成。
[1101]发:送礼庆贺。
[1102]张老:晋国大夫张孟。
[1103]轮:高大。
[1104]奂(huàn):华丽。
【译文】
晋国大夫赵武的新居落成,晋国的大夫们前往庆贺送礼。张老说:“多么美啊,这样高大;多么美啊,这样富丽堂皇。既可以在这里奏乐祭祀,又可以在这里举行葬礼,还可以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
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1105]。”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注释】
[1105]全要(yāo)领:指不受腰斩、砍头之刑罚。要,同“腰”。领,颈。“要”、“领”是古代的两种死刑,即腰斩和砍头。九京:晋国卿大夫墓地的九原。
【译文】
赵武说:“我赵武能够在这里歌舞祭祀,在这里举行丧礼,在这里宴请国宾、聚会宗族,说明我可以保全我的身首,从而跟随我的先祖先父一起葬于九原了。”说完,就面向北叩头拜谢。当时的君子称赞他们二人一个善于祝颂,一个善于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