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汉书》亦称《前汉书》,是我国古代继《史记》之后问世的又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主要记述了汉高帝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二百三十年的西汉王朝历史,内容全面丰富,其“整齐一代之文,文赡事详”,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西汉社会的一部最重要著作。
一
《汉书》的主要作者是班固。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卒于和帝永元四年(92)。他的曾祖班况,女儿为汉成帝婕妤,官至左曹越骑校尉。大伯祖班伯,受儒学,通晓诗书,官至水衡都尉。二伯祖班斿博学多才,与刘向一同典校秘书,成帝赏识他的才能,赏赐给他秘书的副本,这为后来班彪父子撰述《汉书》创造了有利条件。祖父班稚,哀帝时为广平(今河北鸡泽一带)相。父亲班彪,字叔皮,官至望都长,是个著名学者,才高而好述作,且专心于史籍,从事过续补《史记》的工作,共写出《后传》六十五篇,这些著述成为班固后来写作《汉书》的重要依据。班固出身于这样一个既显贵又充满学术氛围的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班固从小好学,九岁就能诵读诗赋和做文章,十六岁至二十三岁在洛阳太学读书学习,博览了儒学经籍及诸子百家之言,所学无常师,不拘于章句,只求领略文章大义。这为著述《汉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班固虽博学多才,但性情宽和,能够容人,因此受到当时读书人的敬佩。
建武三十年(54),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因此回到家乡居丧。这时,他着手整理他父亲的《后传》,以为“所续前史未详”,未成一家之言,他想写成一部西汉的历史,以适应东汉统治阶级的需要,为统治者提供前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于是他采集史料,搜辑遗闻,并于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编撰《汉书》。永平五年(62),有人上书明帝,控告班固私修国史,因而被捕下京兆狱,所有的书稿也被抄。他的弟弟班超迅速赶到京都洛阳,上书明帝为他申辩,地方官吏也把他的书稿送到京师。明帝看过后,很赏识班固的才学,就召他到京师校书部,任命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代皇家藏书的地方,有令史六名,掌管图籍,校定图书。这时班固和陈宗、尹敏、孟异等人共同撰成《世祖本纪》。随后升迁为郎官,典校秘书,他又撰写了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载记共二十八篇,上奏明帝。明帝于是叫他继续完成以前所著书——《汉书》。在此后的二十余年中,班固潜精积思,专心于《汉书》的写作。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以中护军身份随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北匈奴,登燕然山,窦宪“刻石勒功,纪汉威德”的铭文,由班固写成。永元四年(92),窦宪图谋叛乱,事败自杀。班固因此失势免官,后为仇家洛阳令种兢逮捕入狱,死在狱中,时年六十一岁。班固也是一位著名的辞赋家,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此外他还编写有经学著作《白虎通德论》。
班固死时,《汉书》大部分篇章已经成稿,只剩八表和《天文志》没有作成,和帝就命令他的妹妹班昭(也称曹大家)替他补作,又命他的同郡人马续帮助班昭写成《天文志》。前后经历三四十年,一部史学名著终于完成了。这正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说:“经过四人(即班彪、班固、班昭、马续)手,阅三四十年始成完书。”
二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全书共一百篇,后人析为一百二十卷,计八十余万字,由四个部分组成: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帝纪按照年月记载西汉高帝至平帝年间的军国政事。表分别记录了汉代有关诸侯王、王子侯、功臣、外戚恩泽侯、百官公卿以及古代的众多历史人物。志记述了古代到汉代的典章制度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列传记叙了汉代三百多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边疆各族和邻国的历史情况。
《汉书》在武帝以前的记载,大都沿用了《史记》的文字,但实际上班固也补充了不少内容,作了些修改,如《高帝纪》就并不全都是《史记》的原文,而是根据《史记》的《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加工整理的,此外他还在一些纪传中增补了很多诏令、奏疏、诗赋、文章等历史资料。武帝以后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记录,则是班固以其父班彪的《后传》和褚少孙、刘向、扬雄等各家所续《史记》作为依据,再加上当时他能看到的其他记载写成的。
《汉书》在体例上承袭《史记》而又有所变化,《史记》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汉书》则是纪、表、志、传四体,改“书”为“志”,取消“世家”而并入“列传”。它最大的特点是纪传体断代史,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循例多作断代,为我国“正史”定下了格局,成为后世正史不祧之宗。
《汉书》在历史思想上是推崇大一统的,班固从时间、地域、人事、思想文化诸方面详细地记述西汉统一,给统一的汉代政权和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以应有的历史地位,歌颂汉的一统帝业。《汉书·叙传》说道:“凡《汉书》,叙帝皇,列官司,建侯王。准天地,统阴阳,阐元极,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从大一统的角度来看这段文字,可以说是班固有意写统一大业的自我表白。而传世的《汉书》,确实体现了这个思想。另外班固的封建正统思想在《汉书》中也有体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尊汉为正统,认为汉朝承袭尧帝的天运,得到了天统,给社会历史的演变和发展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同时否定被汉取代的秦朝及篡汉的王莽政权的历史地位,认为他们都不符天命,只是“余分闰位”,显然这种正统观念,是非历史主义的。这些正是班固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之所在。二是独尊儒学的思想。班固曾批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这正表明班固所持的儒家正统思想,并以此来作为判断评价人物事件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在《汉书》中是很明显的,如他斥称游侠为“背公死党”,与司马迁对游侠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但班固毕竟是一名严肃的史学家,他总是尽量客观地记述历史事件,全面评价历史人物,颂扬德政,反对上层贵族的骄奢与残暴,同情被压迫人民,关心民生,并实事求是地指出“四方皆以饥寒穷愁起为盗贼”,认为百姓的起义是统治者压迫无以为生后的行动,这些都是《汉书》思想进步的方面。
三
文赡事详,是《汉书》的一大特点,主要表现为记述规模宏大,内容精深。《汉书》对西汉一代的史事和人物几乎无所不包,用“包举一代”来描述它是合适的。
《汉书》中占篇幅最多的是帝纪和列传两部分。十二帝纪中,班固补写了《惠帝纪》并续写了武帝以下的七篇帝纪,按照时间顺序脉络清晰地记载了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他还增补了许多重要的诏令、奏疏,大大丰富了汉代史的内容。至于列传,内容就更为丰富。他在修补与《史记》相重的西汉前期的历史人物传记以外,又新写了一百多个人物的传记,把西汉历史联为了一体。这些人物包括贵族王侯和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思想家、文学家、经学教授、军士、隐士、说客、酷吏、循吏、货殖土豪、游侠、佞幸、外戚等,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活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汉社会各方面的情况。此外班固继承《史记》为边疆少数民族和国家立传的优良传统,在《史记》基础上进行了扩充增补,写成《匈奴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和《西域传》三篇,记述了汉代周边边疆内外各族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与汉朝交往、战争的历史,为后代研究我国古代边疆各族及周边亚洲国家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汉书》的八表,有六个王侯表是从《史记》中的汉王侯表发展起来的,而新增武帝以后王侯官吏沿革情况;《百官公卿表》比《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丰富得多,既叙述秦汉官制演变,又记录汉代三公九卿的任免升黜情况;《古今人表》把远古至秦末的人物列为九等,但其中未列汉代人物,这突破了断代体例,补充了《史记》的不足。
《汉书》十志的内容也很丰富详赡。班固把《史记》的《礼书》《乐书》合为《礼乐志》,把《律书》《历书》合为《律历志》,把《平准书》改名为《食货志》,把《封禅书》改为《郊祀志》,把《天官书》改为《天文志》,把《河渠书》改为《沟洫志》,他在《史记》此八书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补写,内容更加周详丰富。此外他还创造性地增写了《刑法志》《地理志》《五行志》和《艺文志》,为史书的书写开拓了新的领域,对社会发展情况的记述更加完备。《食货志》记述西周至王莽时期的农业、农政、货币和财政的情况。《刑法志》记述古代至东汉初年的军制和刑法的历史变化。《地理志》概述古今地理沿革、汉代政区分布,以及各地区的范围、山川、户口、物产、风习,还有中外交通等情况。《沟洫志》记述了古今水利事业,附以贾让《治河三策》。《礼乐》《郊祀》二志记载历来的礼乐文化和祭祀制度。《天文》《律历》二志记有古代自然科学的宝贵资料。《五行志》详记了包括气候变化、日月食、地震等自然界古今很多的灾异现象。《艺文志》吸收了刘歆《七略》的成果,记载了西汉皇家藏书目录,并综述了各种学术派别及源流,它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一部有价值的重要学术著作。总的看来,《汉书》十志较司马迁的十书来说,材料更为丰富翔实。
《汉书》同《史记》一样,也有文史合一的特点,它是继《史记》之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班固在写作人物纪传时,都以“实录”精神,从实描写,他还善于根据真实的材料,选择典型的事例,并于每篇传记中抓住一个主题,进行细致、深刻的描写,使人物和事件能够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有些人物形象逼真,呼之欲出,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班固的《汉书》虽没有司马迁《史记》在文风上的生动活泼,但他笔法谨严,结构严密,炼词简净,显示出了他自己的特色。由于班固本人是写作辞赋的能手,所以《汉书》的文字很讲究,词汇丰富,句法灵活,有一种整饰、铺张的倾向。作为传记文学的《汉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它对后代的散文有很大的影响。唐朝的大文学家柳宗元就是精熟《汉书》的。宋代的苏轼曾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货财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叁伍错综,八面受敌,沛然应之而莫御焉。”宋黄庭坚也说:“三日不读《汉书》,便觉俗气逼人。”这都说明了《汉书》对后代文人大家有较大的影响。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汉书》中汇集了许多西汉作者的政论和辞赋文章,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文学资料。
四
《汉书》问世之后,由于多古字古义,比较难读,到东汉末期就有服虔、应劭等人为它作了音义注释。唐初颜师古采集汉魏以来二十三家的注释,汇成集注,判断前人的是非,纠正错误,补充缺遗,成为古代最详备的注本。清末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又汇集唐以来至清末的四十余家注解,成为现在最完备的注本。20世纪60年代,由中华书局印行的点校本《汉书》,是目前流行的最好版本。近年以来,有不少注译本问世,也都各具特色。
本书是《汉书》的选本,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依据,选取帝纪一篇,列传十三篇,共十四篇。选取的标准是文史兼顾、可读性强的纪传,且尽量不与《史记》篇章相重合。由于篇幅有限,有些纪传作了删选。本书在注译过程中,参考了前贤的一些成果,在此一并致谢。同时,工作中得到了导师刘丽文先生和周旻老师的鼓励和帮助,特致谢忱!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注译肯定会有不少谬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永雷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