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我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1587—1641),介绍文化瑰宝《徐霞客游记》。钱谦益说:“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记》千古奇书。”“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霞客记游之书,当为古今游记之最。”陈继儒说:“余尝纂《奇男子传》数卷,每恨今人去古人太远,为慨叹久之……此畸海先生乐为之友,而余欲列之《奇男子传》中者也。”何巢阿说:“死愧王紫芝,生愧徐霞客。”从明代至今,徐霞客一直是人们仰慕的奇人,《徐霞客游记》也一直是人们热爱的奇书。
一 奇人徐霞客
徐霞客奇在哪些方面呢?
他不走科举入仕之途,与当时读书人的追求不同。徐霞客从小喜欢学习,主动学习,“目空万卷”。但对八股文禁锢思想、限制学习内容的做法不感兴趣,只到县上参加过童子试,后来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连秀才都不是。他不追求功名,不走仕宦之途,一介布衣,被后人尊为高士,他的墓前有一块清代留下来的石碑,大书“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他家的藏书很多,“充栋盈箱,几比四库”。由于挣脱了思想的束缚,随自己的志趣博学深钻,“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当然他学到的东西也比别人多得多。
他不走经营产业的道路,与江南一带的社会风气不同。明清时期,江南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们多经营产业,希望增值,发家致富。徐霞客却不然,他家有田产,但不追求钱财增值、积累,而是用来进行旅游和地理考察,因此招致乡里的非难,说他是“游手好闲”,“浪荡子”、“败家子”。其实他是把家中的田产用在了最有意义的地方,成就了他旷日持久的旅游考察。
他不困坐小书斋,与当时的学术风气不同。明代的学风不好,人们多喜欢寻章摘句,从书本到书本,做空疏的学问。徐霞客却不读死书,从自己的小书斋走向大自然,带着古人的图经、地志,在广阔的天地进行地理考察和研究。通过古今对比,探索地理环境的变迁,通过书本记录和实地对照,补充或纠正书本上的缺漏或错讹,终于成为难得的实测地理学家。
他以旅游和地理考察为职业,与其他旅行家不同。在我国古代,官员、商人、僧侣等从事旅游多属业余活动,徐霞客与他们都不同。他不为政务出行,不为经商奔走,不为求法游方,毕生从事旅游和地理考察,是我国古代难得的专业旅行家。作为自费旅游,徐霞客旅游的条件特别艰苦,安全问题、经费筹措、生活安排等各方面困难重重。有时为方便参观考察,甚至有船不坐,有马不骑。一般人旅游多为十天半月,或几个月即回,徐霞客却是成年累月在外,毕生自觉地从事旅游考察。一般人的旅游目的地是点或局部一小片,徐霞客却是沿途全程考察,甚至扫描式地来回穿梭。徐霞客旅游的境界也特别高。他从事的是“不计程、亦不计年”的汗漫游。湘江遇盗,朋友劝他“再生不如息趾”,他却回答“不欲变余去志”。他是以躯命游,他说“吾荷一锸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他也是以性灵游,“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把自己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通过旅游修身养性。徐霞客被尊为游圣是当之无愧的。国家旅游局公布以《徐霞客游记》开篇日即每年的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温家宝总理《纪念徐霞客》的专文,是对徐霞客在旅游方面的最好的肯定。《游天台山日记》为《徐霞客游记》的首篇,万历四十一年三月的最末一天,即公元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从浙江宁海出西门,第一句话就是:“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天时、地利、人和具备,展现出祖国山河的美好画卷,也预示着祖国旅游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他珍惜晚年,与一般人养老的习惯不同。在古代,“五十而知天命”,50岁就算老年。一般人老了要儿孙绕膝,颐养天年,过清闲日子。徐霞客却不然,满50以后增加了紧迫感,他说:“余久拟西游,迁延二载,老病将至,必难再迟。”从崇祯九年(1636)九月到崇祯十三年(1640)六月,也就是他51岁至55岁期间进行了一生中时间最长、行程最远的一次旅游,被称为“万里遐征”。也就是这次旅游,让他在50岁以后创造了奇迹,完成了对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的考察,完成了对南方六大江河的考察,攀上了地理科学的高峰。他的晚年过得很有意义,收获十分丰硕。
他坚持日必有记,与一般人只游不写不同。在旅途中排除干扰,专心致志地解析山河形势,熟记详记所见所闻,十分不容易。经过一天劳累,还得依崖而记,或在等马帮的间隙就路边作记,或晚上就着豆大的油灯作记,增加了巨大的艰辛和困难。这样持之以恒,逐日详细记录,内容多的时候一天达三千多字。逐日作记使内容鲜活、真实,大大提高了研究成果的质量,是若干年后算总账式的回忆录无法比拟的。徐霞客就是这样通过毕生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奇书《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的追求、志趣、学习方法、人生价值、生活意义都超乎寻常,与众不同,他确实是一位奇人。在中国古代,徐霞客可算另类,他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勇士,出类拔萃的高士,闪耀着历史光辉的智者,徐霞客是时代的先驱。有人称徐霞客为“愚公”,他选择了一条艰辛、漫长的与众不同的奋斗之旅,摒弃浮躁和功利,一步步地走遍全国,一字字地写了一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优秀的中华文化增光添彩。
二 奇书《徐霞客游记》
作为奇书,《徐霞客游记》的奇也是多方面的。
(一)宏阔的画卷
徐霞客的游踪十分广远,他的足迹遍及明代的两京十三布政司,相当于现今的19个省、市、自治区,可能还到过四川省和重庆市。《徐霞客游记》犹如一幅超长的宏阔画卷,东到普陀山,西到腾冲边陲,北到长城、盘山,南到罗浮山,从农村到市井,千山万壑,尽入画幅。其气势之磅礴,令人叹为观止。全书共63万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游记之夥,遂莫过于斯编”,是我国古代字数最多的游记。
(二)广泛而丰富的内容
《徐霞客游记》的内容涵盖了自然和人文两大部类,作者关注的面十分广泛,记录的内容十分丰富。自然方面,风景名胜、大山大河、岩石洞穴、气象气候、动物植物等,都是他探讨的对象。如奇花异卉,他记录的有昆明土主庙的菩提树、曹溪寺的优昙花、邓川的十里香、感通寺的龙女花、永平的木莲花。人文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文物、碑刻、年节、民俗等,都是他感兴趣的内容。他既概括了明代中原文化对边疆影响的程度,“穷徼薄海,万里同风”,又记录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风民俗,如十月祭先,鸡足山朝山,腾冲遇天旱则断屠迁街,青松毛铺地,喝三道茶,大理三月街等。《徐霞客游记》中记录三月街的精彩篇章仅三百多字,却容纳了三月街的诸多信息。时间是崇祯十二年(1639)三月十五日到十九日,共五天。赶街的地点在大理古城出西门西向一里半的城西演武场。街面的形象,“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都是临时搭的棚子。三月街规模大,物多、人多。“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彝物亦无不至”,它是全国性的物资交流会,也是云南各民族土特产品的展销会。“男女杂沓,交臂不辨”,熙熙攘攘,找人都难。交易的物品多药材、毡布、铜器、木具等云南特产,还有生产、生活用品。马场的交易规模很大,“千骑交集”,三月街期间还举行赛马活动。售卖的书是江南刻印的小孩用的课本,反映了当时内地对边疆文化的影响。这样的场面,已算非常热闹,徐霞客却说,“闻数年来道路多阻,亦减大半矣”,可以想象,社会安宁、交通通畅的年代,比徐霞客看到的还要热闹。从明末一直延续到今天,三月街赶街的时间和地点没有变,街面形象和特点也没有变,只是今天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了,被人们赞为“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大家去赶赶三月街,会对徐霞客的记录有更深的体会。
(三)详尽细致的描写
在《徐霞客游记》中,同时也充满详尽细致的描写。对大理石的记录详到花纹、尺寸和位置。对蝴蝶树详记了其位置,花和叶的形态,开花的时间,并“折其枝、图其叶而后行”。记少数民族妇女的装束详载发型、发辫的多少、盘垂方式、巾帽使用等。记米价如,“自黄草坝至此,米价最贱,一升止三四文而已”。腾冲境“其处米价甚贱,每二十文宿一宵,饭两餐,又有夹包”。徐霞客环绕滇池游了一圈,他记录了当时滇池湖岸线达安江、河泊所、黄土坡、黑林铺;从夏窑至土堆,湖中有堤,从土堆至红庙一带则是港堤;海口河从中滩街到柴厂可以通航,“茶埠有舟,随流十里,往柴厂载盐渡滇池”。这些精细的记录,是踏破铁鞋也难找到的,有很高的资料价值。
(四)真实可信的记录
《徐霞客游记》的精髓是真实。徐霞客对自然方面的观察和认识,科学、准确,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曾两次游桂林七星岩,探察了洞内多变的走向和山上遍布的15个洞口。1953年,陈述彭、施雅风等地理学家用现代科学仪器对七星岩进行测量,绘制了七星岩洞穴平面图和山体素描图,惊讶地发现徐霞客的记录和他们的测绘结果是一致的。《徐霞客游记》信息量丰富,地理概念准确。徐霞客全面记录了他在腾冲四望的山势和水系,并按八方位交代了方位、里距、高下的三维空间坐标,1978—1980年,陈述彭将这些记录与1/10万的航测地形图进行对照,基本吻合。1981年,陈述彭又将徐霞客对高黎贡山的记载制成《高黎贡山地理剖面图解》,其植被垂直分带、地质地形剖面与今实地测绘的仍然大体符合。陈述彭院士通过自己的研究核证《徐霞客游记》所载,感慨地说:“300多年前的记述,竟然是这样的确切,这样的朴实,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不能不叹为观止!”徐霞客对人文方面的调查和记录,也能坚持求真求实,秉笔直书,当地人不敢写的他写了,别的书不敢说的他说了,不回护,不避讳。对沐氏家族的骄横,他敢于指斥,实为不易。对普名声之乱,他在普死后四年进行记录,是最早整理记录此事的。对安邦彦之乱,他记载的低级军士的对话十分难得。对当时滇东营兵的生活,他作了具体翔实的记录:“营中茅舍如蜗,上漏下湿,人畜杂处。其人犹沾沾谓余:公贵人,使不遇余辈,而前无可托宿,奈何?虽营房卑隘,犹胜彝居十倍也。余颔之。索水炊粥。峰头水甚艰,以一掬濯足而已。”
(五)庞大的结构
《徐霞客游记》体大思精,开创了“徐霞客游记体”。该书分四种情况,即正文、小字夹注、专条附记、有篇名的专文。正文是《游记》的主体。以时间为经,行程为纬,按日系事,把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编织在一起,步步展开,引人入胜。后三者范围不同,规模各异,对重要问题层层展开,进行横向解剖。小字夹注多为解释性内容,偶有说明,用小字夹在正文中间相关的位置。专条附记是正文的发展或补充,是徐霞客写的学术札记,内容多涉及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心得,或有关的地方史事,文字详略不一,低两格附在有关日记之后,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有少数专文结构严谨,内容完整,并冠以篇名,是对该地区的专题研究,附在有关地区之后,如《永昌志略》、《丽江纪略》等。
(六)崇高的地位
《徐霞客游记》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二十多年前我曾提出,《徐霞客游记》是导游手册、地学百科全书、文学名著、历史实录。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或新兴学科都从《徐霞客游记》中汲取营养,从而打开了人们的眼界。近年,人们逐渐发现,在民族学方面,《徐霞客游记》也是内容丰富的民族调查实录,在生态学方面,《徐霞客游记》可以作为中国古代基本环境标尺。《徐霞客游记》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学术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被列为中华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最近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及“中华经典藏书”,都收有我整理、精选的《徐霞客游记》,受到读者的欢迎和热爱。
三 中华传统文化养育的徐霞客
徐霞客是古代中华文化养育的文化巨匠,他的身上也充分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和魅力。以下举例说明。
(一)孝敬父母
徐霞客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被称为“稚孝”。根据记载,他“朝夕温温,小物克谨,所言皆准忠孝,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从小温文尔雅,谨小慎微,所说皆以忠孝为准则,对父老乡亲,毕恭毕敬。对他的父亲,“才逾龆龀,豫庵遇盗,厄于别墅,跣足奔救,扶侍汤药者逾年。至于大故,哀毁骨立,里人以稚孝称”。对他的母亲,“母病,自春徂秋,视汤药床褥间,衣未尝解带。母不食,霞客亦不食,母为强食之”。他喜欢旅游,母亲也很支持他旅游,但他谨遵古人“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母亲在世时坚持“有方之游”。
(二)正直不阿
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以蔑视权贵、正直清高著称。时人说他“益厌冠盖征逐之交”。如“梁溪秦中丞、侯给谏闻其风而悦之,造见。乃深匿丛竹中,俄而扁舟入太湖,遁矣”。“时访公,公固匿迹以疾辞,亦无所报谢”。在徐霞客身上也留下了其父正直不阿的影子。他“不屑谒豪贵,博名高”,不趋炎附势,更不和坏人来往。在贵州道上遇“途中扛担络绎,车骑相望,则临安道母忠,以钦取入京也”。徐霞客评论说:“司道无钦取之例,其牌如此,当必有说。按母,川人,本乡荐,岂果有卓异特达圣聪耶?然闻阿迷之僭据未复,而舆扛之纷纭实繁,其才与操,似俱可议也。”在云南剑川,乡绅何可及欲与他相见,但当徐霞客得知何是魏忠贤党羽时,“后乃不往”。
(三)生活俭朴
徐霞客出生在一个世代勤俭的家庭。其母王夫人回忆她初嫁到徐家的情景说,“老人视灶时,曾投龙眼茗中以献翁。翁不啖也,以为田舍家无此果,不贵难得,乃素风耳”,从此,其母珍藏着这两颗果核教育后代。其母既织布,又种豆,“课夕以继日,编入以待出”,她种的豆架高蔓旁施,绿荫蔽日,成了家中的一道风景,雅称为“碧云龛”、“长命缕”。王夫人又教育卯孙(徐霞客的儿子)“民生于勤,勤则不匮”。有关资料记载,徐霞客的家庭“其德俭”,“克勤克俭,是为家法”,“其家无长物,有素风”。家中没有多余的奢侈品,勤俭是徐家的家风。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熏陶下,徐霞客养成了以苦为乐的品德,追求高尚的目标,生活简朴不奢侈浪费。翻检《徐霞客游记》,这方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弘祖出游不饮酒,不食肉。”“虽拥青茅而卧,犹幸得其所矣。”“虽食无盐,卧无草,甚乐也!”
(四)扶贫济困
徐霞客关心家乡的旱情,关心家乡人的生产、生活,为他们忧心忡忡。他《致陈继儒书》说:“敝乡暑旱为厉,自三时至三伏,无浥尘之滴。环望四境之外,无不沾足者,独一方人苗俱槁,如火城炭冶,朝夕煅烁,想独劫灰此一块土也。”在其母亲的教育下,徐霞客常做扶贫济困的事。“见义必先,恤遗孤,抚弱女;遇岁祲,每出粟以济翳桑;修葺津梁,兴复古迹。”天启四年(1624)出粟济困的事又是一例。这年“甲子岁祲,斗米百钱,孺人命仲子出粟以活饿夫,岁数十石”。
(五)诚敬祖先
徐霞客诚敬祖先,做了很多事。他“追念所先,诚敬更笃。与仲昭勒遗文,梓遗迹,复拭遗像装潢之,时致礼;先代墓碑在风雨中,皆甃而亭焉。办祭田,倡族人享祀”。他的这些工作的集中代表,就是在泰昌元年(1620)游九鲤湖后,建晴山堂。据陈仁锡《晴山堂记》,因祈梦九仙得“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其母病愈,因画“晴转南山”图,并“搜草札中,磨石装帙”,成《晴山堂石刻》。他汇集其直系先世所获的题赠;又用三亩地价赎回文徵明书、李东阳所撰文;并礼请名人为其母80寿辰题咏、绘图,在西游前全部上石完成,西游已随身带了拓本。这些题赠从洪武三年(1370)到崇祯六年(1633),几乎涵盖了整个明代名家的手迹。按1936年奚忠源《晴山堂帖叙略》统计,有名家墨宝凡88人,共得诗文94件。今存76块半石刻,全部署名共91人,在徐霞客的故乡江阴徐霞客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霞客完成了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既彰显了祖先的美德懿行,又保护了优秀的文化遗产。
(六)尊崇乡贤
徐霞客尊崇乡贤、兴复古迹的典型就是重建张侯庙。张宗琏官不大,但事迹十分感人,被收入《明史·循吏传》。他是循吏,即遵纪守法而有突出治绩的官吏。他又正直清廉,《明史》说他“务廉恕”,廉洁不贪,一盏灯油都不乱取,并以仁爱之心待人。他任常州府同知,“宗琏莅郡,不携妻子,病亟召医,室无灯烛。童子从外索取油一盂入,宗琏立却之,其清峻如此”。明代的人户分为军籍和民籍,有军籍的人户必须世代当兵,负担沉重。他受命参与清理军籍,主持清理的御史李立“多逮平民实伍,宗琏数争之,辄卧地乞杖,曰请代百姓死,免株累甚众”。“心积不平,疽发背卒。常州民白衣送丧者千余人,为建祠君山。”然而岁月沧桑,后来人们只能在瓦砾茂草间祭拜张侯。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载:“偶从君山见祭张侯宗琏于瓦砾间,因掘得杨文贞碑,即为鸠材建宇,重勒碑石。郡邑大夫咸嘉其义。”《江阴县志》亦载:“张侯庙在君山之西麓,宣德七年建,祠本府同知张宗琏。后圯废。”“天启四年邑人徐弘祖捐赀重造,乞宗伯董其昌书周文襄公所书杨少师碑刻于石,大学士周延儒为之记。”张宗琏在徐霞客心中的地位,反映了徐霞客崇敬、追求的崇高品德。
(七)情深义重
结交人格高尚的朋友,肝胆相照,患难与共,至死不渝,就是徐霞客的交友原则,他曾形容为“石交”。徐霞客与高官黄道周的患难之交是一个例子。黄道周“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为人正直,多次忤旨,被贬谪、下狱,很多人落井下石。徐霞客却“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三月而返,具述石斋讼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其为人若此。”黄道周对世态炎凉体会最深,他后来说:“缙绅倾盖白头者多矣,要于皭然物表,死生不易,割肝相示者,独有尊公。”徐霞客与普通平民静闻的友谊是另一个例子。静闻是江阴迎福寺僧,与霞客结伴远行。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僧人,刺血写《法华经》要亲自送到鸡足山供奉。他也是一位勇士,湘江遇盗,冒刃、冒寒、冒火、冒水,救出了《徐霞客游记》手稿及同船人的财物。不幸在南宁崇善寺病逝。《徐霞客游记》载:“闻静闻诀音,必窆骨鸡足山,且问带骸多阻,余心忡忡。”静闻死后,徐霞客对他的友谊并未改变,承诺也没有改变。为了完成静闻的遗愿,徐霞客克服了种种困难,几乎被南宁崇善寺的和尚谋害。他匍匐在地上,用竹筷逐一拣取骸骨,忙了一整天。以后用竹筒装好带了几千里,安葬在鸡足山文笔峰下。静闻墓今存,为大理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但是纪念静闻矢志鸡足山的精神,也是一座标榜徐霞客精神的纪念碑。
(八)宽厚待人
徐霞客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他在鸡足山对陕西僧与河南僧之间的不和批评说:“惜两僧无道气,不免事事参商,非山门之福也。”在鸡足山,顾行偷了他的钱物逃走,他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沉重的打击。《滇游日记十三》载:“离乡三载,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弃余于万里之外,何其忍也!”顾行刚走,悉檀寺的僧人就赶来告诉他,并欲派寺僧追赶,却被霞客止住。“余止之,谓:追或不能及,及亦不能强之必来,亦听其去而已矣。”在徐霞客的家乡南旸岐村,过去住的主要是徐姓,还有少数姓顾或姓王,顾姓和王姓都是徐家的家奴。仆人顾行的身份很特殊,在《徐霞客游记》中有时称“顾仆”,有时称“顾奴”,他是徐家的家奴。明代,江南一带有畜奴制度,家奴是被买来的,立有卖身契,主人可以任意关、杀、处罚。对偷走钱物逃跑的家奴,徐霞客没有追赶、报案,顾奴后来回到家,直到霞客逝世后,作为主人的徐家也未过问此事,徐霞客的宽厚待人于此可见一斑。
(九)忧国忧民
徐霞客同情弱者,关心国事,特别是到了边疆各省,充溢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亲自到过安邦彦、普名声等土司叛乱荼毒的州县,目睹各族群众痛苦的生活,喊出了一位正直学者的心声:“土司糜烂人民,乃其本性,而紊及朝廷之封疆,不可长也。诸彝种之苦于土司糜烂,真是痛心疾首。”在中越边境,他与交彝军队擦肩而过,考察过州人避难的飘岩,详细记录了抗击侵略的英雄人物的事迹。他呼吁:“中国诸土司不畏国宪,而取重外夷,渐其可长乎!”过高黎贡山,他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其夜倚峰而栖,月色当空,此即高黎贡山之东峰。忆诸葛武侯、王威宁骥之前后开疆,方威远政之独战身死,往事如看镜,浮生独倚岩,慨然者久之!”在腾冲,他写了《近腾诸彝说略》,给当政者敲响警钟:“目今瓦酋枭悍称雄,诸彝悉听号召,倘经略失驭,其造乱者,尤有甚于昔也,为腾计者慎之。”徐霞客维护祖国边境的安宁、统一和领土完整,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他多次忧国忧民的呼吁,作为居庙堂之上者提出,并不奇怪;但作为一位在野的布衣,十分难能可贵。
中国古代出现徐霞客这样的杰出人物并不奇怪。他不是天外来物,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育的骄子。我国祖先的传统美德,在徐霞客身上几乎都能找到。徐霞客事业的成功,《徐霞客游记》奇书的出现,首先是因为他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人格魅力。徐霞客道德、文章都堪称楷模。
四 《徐霞客游记》的版本
《徐霞客游记》在霞客生前未及整理成定本。霞客病中曾将《游记》托付给季梦良整理。季梦良字会明,是徐氏家庭教师,又是徐霞客的好友。霞客逝世后,先由王忠纫手校,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由季梦良初次编定。虽经季氏“遍搜遗帙”,“因地分集”,但已有残缺。崇祯十年(丁丑、1637)八月二十四日至九月二十一日霞客在南宁的日记,仅剩季梦良在乱帙中翻得的一则。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十一月十二日至月底霞客游武定、元谋并穷金沙江,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三月三十日至四月九日初到永昌,以及九月十五日以后在鸡足山的日记,此时已缺。清兵入关,顺治二年(乙酉、1645)江阴迭遭兵燹,《滇游日记》首册被焚。以后又经季梦良再次整理。由于该书的重要价值,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和喜爱,流传甚广。从霞客逝世到正式付梓,中间经历了135年,可考的抄本有二三十种,散佚或未见书目的当比此数多得多。早期抄本的特点是各人“多以己意”大量删削,以致“文残简错,句乱字讹”,不少本子愈来愈失真。
《徐霞客游记》的版本虽多,但传世的抄本不外两大系统。
第一个系统的祖本被认为是李寄本。李寄字介立,为霞客第四子,因随母育于李氏,故名寄。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李寄访得曹骏甫本、史夏隆本,把其中的《游太华山记》、《游颜洞记》、《盘江考》等数篇补入《滇游日记》。《名山游记》和《徐霞客西游记》也应在李寄手中合璧。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四十九年(庚寅、1710)杨名时曾进行过认真校录。杨名时字宾实,号凝斋,谥文定,为霞客同乡,曾在云南、贵州做过官,后官至礼部尚书,对《徐霞客游记》整理的影响自然很大。杨名时整理本的传抄本流传甚广,坊间杨本的形象也很复杂。收入《四库全书》者,即杨名时整理本,凡十二卷,每卷又分上、下。北京图书馆藏十册十二卷《徐霞客游记》,亦是杨名时校录本的抄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徐霞客游记》的抄本,分十二卷,装订为八册,涂改甚多,被认为是杨名时抄本。乾隆年间,陈泓(字体静)又搜集诸家抄本详为校订,陈泓抄本也是较可信的本子,现藏上海图书馆。这一类本子都是名家校订,整理工作认真,但名家出自好心的斧削,对《游记》内容做了大量删削窜改,与原著面貌有较大出入。各种版本皆有程度不等的变换改动,《游记》的形象极不稳定。
《徐霞客游记》另一个系统的祖本是季梦良本。其前半以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徐霞客西游记》为代表。所收日记起自崇祯九年(丙子、1636)九月十九日,止于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三月二十七日,包括徐霞客“万里遐征”中途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等地的游记,共938页,约28万字,装订为五册,每册卷首有游程提纲,全书卷首有季梦良序。这是季梦良整理本,即徐霞客的族兄徐仲昭(名遵汤)经办,著名学者钱谦益推荐给毛晋准备出版的《徐霞客游记》。该本没有经过文人的削抹,让人们有可能认识这部伟大著作的细部和文字风格、写作特点。但这是一个残本,缺《名山游记》及《黔游日记》、《滇游日记》。它也不是原本,而是季梦良整理本的重抄本。由于抄誊的人水平不高,又未认真校对,文字上的讹误不少,甚至有很多错别字,而且也对个别片断的文字作过省并。大概这些弱点成了这个本子未能付梓的原因,长期秘不示人,因此这个系统的版本极少,过去的影响也不大。其后半以徐建极抄本为代表。徐建极是霞客之孙,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卒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该本先后为邓之诚先生和谭其骧先生收藏,后来谭先生又交给邓先生的家属邓珂。该本起自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三月二十七日,迄于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九月十四日,内容包括贵州、云南两省的游记。今存第六册,第八册,第九册分上、下,第十册分上、下,共六册,缺第七册即滇游首册,亦无《游太华山记》、《游颜洞记》、《盘江考》诸篇。各册卷首也有游程提纲。则徐建极本所据应是李寄重新补入此数篇以前的原始抄本。
两个系统的本子各有长短,一类结构完整,文字简略,一类文字详尽但仅存局部,两类版本的缺陷互相交错,两类版本的优点刚好互相补充。通过杨本、陈本可以认识《游记》的概貌,而季抄本、徐建极本却可以了解《游记》的细部,再用它们互校,又可以纠正许多讹误,填补多处脱漏,这样就可以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最早认识到这种状况的是徐霞客的族孙徐镇(字筠峪)。他根据杨、陈两个抄本和徐建极抄本互相校勘补充,调整篇目,删去游程提纲,于乾隆四十一年(丙申、1776)第一次雕版付印。因此,乾隆本的文字内容除个别字句歧异外,其他与徐建极本完全一致,而比杨名时序本却详细得多。乾隆初刻本吸取了两大系统的优点,使两个系统各自发展的本子第一次汇合,出现了比较接近徐霞客原著面貌的本子,并且较多地保持了《徐霞客游记》后半部的原始面貌,《黔游日记》、《滇游日记》是可信的。
乾隆刻本《徐霞客游记》的正式出版,起到了统一版本的作用。长期以来流传甚广,影响很大,以后大量出版的《徐霞客游记》,多据乾隆本翻刻,增减变化甚微。嘉庆十一年(1806)冬,同邑人水心斋叶廷甲(字保堂)得到全部雕版,再次用杨本、陈本雠勘,用徐氏旧板改补,并增辑补编,把徐霞客的遗诗、诸友题赠等附上,于嘉庆十三年(1808)再版。咸丰二年(1852)印本,卷首加了徐霞客像,为至今所见最早的霞客画像,诸书所印霞客像多源于此。光绪七年(1881)有瘦影山房刻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有集成图书公司排印本。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则集中出现了《徐霞客游记》的十多种版本,如扫叶山房石印本、沈松泉标点本、莫厘樵子本、万有文库本、国学基本丛书本等。1928年由丁文江主持,据叶本进行了初步标点,编入徐氏全部家祠丛刻《晴山堂帖》,新撰《徐霞客先生年谱》,并有附图一册计徐霞客旅行路线图三十六幅,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精装本,可谓洋洋大观。
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徐镇没有看到季梦良本,合璧的工作只做了一半,因而出现乾隆初刻本前半部和后半部体例不一,内容详略悬殊,文字风格不同的情况。1976年底我接受云南人民出版社约稿,开始《徐霞客游记》的整理和校注。感谢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并提供《徐霞客西游记》和乾隆初刻本的拷贝。我的整理工作,充分尊重并保持乾隆四十一年(1776)徐镇初刻本的宏观体系和框架形象;再用季梦良整理本《徐霞客西游记》补乾隆本前半部的文字缺略,增补了《浙游》、《江右游》、《楚游》、《粤西游》等部分的内容约15万字,抹平了书中前后的差异;并解决了缀合过程中的遗留问题。1985年出版的《徐霞客游记校注》解决了徐镇未完成的工作,重新出现了全书更加接近徐霞客原著面貌的本子。后来,有条件又用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徐霞客游记》进行通校,增补了一些有关徐霞客行迹和思想的文字,在补脱缺、正讹误、删衍文、存异文、疏通语义、规范文字等方面多所创获。1999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徐霞客游记校注》(增订本),2009年中华书局在“中华经典普及文库”中收入了我整理的《徐霞客游记》,对《徐霞客游记》的整理和研究又前进了一步。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徐霞客游记》,主要依据中华书局出版的朱惠荣整理本《徐霞客游记》。为方便读者阅读,正文内不再保留整理时插入的方括号,如欲了解用乾隆本校补的情况,可查阅上述《校注》本和整理本。个别由整理者补的字,仍用圆括号标出。注释分校记、释文和评注三类。属于版本上的问题尽量出校,前人整理时的重要版本记录也尽量保留,以便认识《徐霞客游记》的历史面貌和变化。释文内容包括疑难字词、历史背景、历史地理、人物、民族、名物、制度、宗教等方面,侧重古今对照。个别至今仍行用的方音字,仍注地方音,如“高峣(qiāo)”、“苴(zuǒ)榷”等。对原书存在的问题,则通过评注指出,或引他书加以校正。个别注释着意说明某些地理或历史结论,出于眉目清晰、方便读者阅读之目的而分为几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并适应读者需要,在《校注》本的基础上增加了较多注释条目;今地名资料,一律按最新的行政区划反映。题解中古今地名相同的,不再括注今地名。另编绘13幅徐霞客旅游路线图,放在书中相应的位置,俾便对照。为了保持译文的统一风格,今译由李兴和先生独家承担。我们愿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多的方便,为广大读者阅读和研究《徐霞客游记》服务,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心尽力,铺路搭桥。
朱惠荣
2014年9月19日于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