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冷君哪去了
1.适可而止吧!功利爱情观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一样,充满着神奇的浪漫色彩:自由恋爱的人越来越多,坚持单身的人也越来越多。自由恋爱的普及,至少对中国而言,是人们的思维继自由、民主、法制等概念兴盛以来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化趋势。但是,亦如同自由有自由的限度,民主有民主的缺陷一样,自由恋爱也会催生很多不愉快的话题。客观来讲,选择单身也是自由恋爱始料未及的结果之一。
随着自由恋爱的普及,单身人士的增加,社会中另外一个之前未曾有过的新兴市场慢慢成形。婚恋综艺节目、婚恋网站、社交APP的兴起,都是商人敏锐的嗅觉在婚恋市场领域的体现。按理说,婚恋平台的搭建有助于爱情的繁衍,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的情况,但一些色情、欺诈信息的存在,确实打击了不少原本对爱情充满期待的少年心。
托的本意并无贬义,但是进入互联网的世界之后,它便变着花样地和不同的主角搭配做起了“坏人”,比如“饭托”“酒托”“吧托”等。婚恋社交平台的兴起本身与这些现象没有关系,但作为谈情说爱的平台,再加上很多男性当事人意志力薄弱,这些平台很自然地就成为各种托儿强势生长的温床。事实上,这也间接解释了为何各类“托儿”的主角都是年轻漂亮的女性。
如果说男性往往因为抑制不住的荷尔蒙而频频掉入各类以“爱”为名而设立的情欲陷阱,那么女性的遭遇恰恰代表了在我们这个时代盛行的价值取向:廉价的爱情主义、赤裸的拜金观念。我们经常会从新闻里看到某中年男子相貌平平,学历普通,但却可以俘获很多名牌大学女生的心,甚至2015年的一则新闻里出现了一位同时结交17位女友的奇男子。具体原因很多,但其中比较共性的一点就是,男性往往通过在自己的社交空间晒豪车、豪宅,结果给对方一种非常富有的假象。谈及被“丑大叔”吸引的原因,很多“90后”的女生坦言长相固然重要,但如果对方有钱,其他条件都可以放宽,丑一点无所谓。江湖上的感情骗子之所以屡屡得手,或许正是看重了很多年轻女性的心理软肋,并投其所好,虽然花招老套,但上当的女生很多。
事实上,很多掉入爱情陷阱的女性并不缺钱,就以上面结交17位女友的新闻为例,其中大部分女性的经济状况都不错,而且这位奇男子还经常向她们借钱。就在我敲下这几行字的差不多同一时间,网上又爆料了一条大意为男子冒充离异富二代,通过晒豪车、豪宅的行为,骗取了53位女性共计十余万元的新闻。这些案例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爱情究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稀缺资源,还是廉价商品?
爱情陷阱并非现代人的专利。事实上,各个国家,各个时代都存在这种现象。以兵法策略为例,《三十六计》中有一计是“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男淫声以惑之”,简称“美人计”。但古人的爱情陷阱又与现代意义上的爱情陷阱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古人的爱情陷阱往往发生在上层社会,并抱有很强的政治目的;今天的爱情陷阱就像是走在极端组织撤离后的中东战区,随时都可能“触雷”。
当然,爱情之所以会沦落到如今与陷阱搭配,还会被媒体爆料到如此火爆的地步,自然与人的欲望密不可分。我们无法摆脱欲望,更不可能放弃爱情,唯有用理性、健康、阳光的方式去投身“寻偶”的事业,才不会掉入他人在暗处设置的陷阱。
2.一言不合就分手,太虐心
分手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有时候甚至比每个周末外出吃一顿大餐还要简单;离婚虽然不像分手那么容易,但随着现代年轻人思想的开放,意识的转变,他们身上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也开始频繁向这个时代彰显自己的个性,已经连续十多年不断上涨的离婚率便是其中的一个证明。
不管是遭遇情感的破裂,还是婚姻的终结,都让我们面对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究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廉价了,还是人们对爱情的标准更高了?对于这种感性色彩浓厚的问题,大家的观点莫衷一是,但现代人所谓的“爱情巨轮”确实遭遇着“说沉就沉”的尴尬。
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电影《失恋33天》里的一句台词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对待婚姻就像冰箱,坏了就反复地修,总想着把冰箱修好。不像你们现在的年轻人,坏了就总想换掉。”在佩服这句台词所用比喻的巧妙时,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解释确实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曾经从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2014年广东省离婚案件中检索到一千多份裁判文书,并对其做了统计,发现夫妻双方性格不合是导致离婚的主要原因。在所统计的案件中,这一离婚原因占比超过三成。在古代,性格不合就离婚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即便在三十多年前,人们也很少将其纳入离婚的原因。当然,一些附带严重家庭暴力的性格因素除外。离婚率上升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社会包容性越来越大,社交媒体泛滥导致的婚外情增多,女性在经济和人格方面的独立,男女双方在出身、家境方面的差异,等等。有些因素出于时代的趋势,或者所处环境的大势,个人无法抗拒,但也有一些因素纯粹属于个人膨胀的私欲。所以,当我们说“爱情的巨轮”时,首先要看看自己的爱情是否配得上“巨轮”这一称号;当我们讲“说沉就沉”时,看看自己是否也是帮凶。
在这些“沉没的巨轮”当中,“80后”是绝对的主力,而高学历也成了其特色鲜明的标签。“80后”成为离婚主体的原因很简单:这个年龄在27-36岁的人群,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中坚力量,很多人也在经历着所谓的“七年之痒”。“60后”“70后”已经过了离婚高潮,家庭也趋于稳定,而“90后”还没有进入结婚潮。离婚率何以与学历扯上关系?其实,仔细观察也可以发现其中的原因。比如,高学历者具有更高的学习能力,同时对他们的婚姻有更高的期待,而且有些条件优越的女孩很容易活在梦境里,相信即便分开,自己也有能力找到更好的。当然,也存在一种说法是,妻子的学历越高,夫妻离婚的概率也会相应降低。事实上是高学历的女性往往心智成熟,行为理性,她们在择偶时更看重男性的品德与人格修养,而这些因素正是保证婚姻稳定的主要力量。
分手,从最开始的个人行为,发展到后来的流行词汇,现在已然作为一门登堂入室的学问,成为某些人赚钱的工具,比如电影《分手大师》中邓超所扮演的“梅远贵”;或者成为某些大学教授的课程,比如台湾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孙中兴,便首开先例在校园内讲述“爱情社会学”,特意传授如何开口说分手。很显然,人们已经在意识上认为爱情是一个充满逻辑的客体,可以从各方面进行理性解剖。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人们可以让两个陌生人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种情感,也可以让一个人从一段已经坏掉的爱情中完美脱身。即便如此,分手、离婚都永远不可能作为爱情合理的归宿。所以,学会经营爱情,才是防止它沉没的根本。
交流
失败的爱情可能各有原因,但缺乏交流几乎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逆向推理即可得知,交流是经营爱情的不二法宝。恋人的一个暗示性的眼神,或者一个肢体性的接触,都可以成为交流的入门话题。所以,为了让交流成为生活的常态,双方不仅要有一颗敏锐的眼神,还要有一颗敏感的心,捕捉一切可以用来交流的要素。这种要求貌似苛刻,但有经验的人都会明白,技巧无它,唯用心尔!
成长
爱情的开始或许源于双方尚不成熟的激情,特别是随着交往的深入,各自的缺点也会不时地暴露出来。此时,如果没有一个理性看待对方缺点的心理机制,矛盾、争吵必然如家常便饭,积累到一定程度,只能船沉人走,人去情空。爱情既是个人成长的动力,也是目标,但很显然,它不是唯一目标。我们的人际交往、人生事业等,都需要一颗成熟的心去支撑。所以,为了自己爱的人所付出的成长代价,会让你获得来自生活四面八方的回报。
陪伴
陪伴对很多情侣或夫妻而言,犹如一种稀缺资源,这倒不是说两个人分居两地,或者平时过于忙碌,而是即便空闲的时候也只是各自娱乐。所以,下次吃饭的时候,放下手机,看着对方,你会从自己的专注中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爱人。另外,和爱人一起发现共同的爱好,并为了这个爱好付出时间和精力,也是非常有益于培养感情的陪伴。
付出
“在哪里付出,就在哪里收获”,这是放之古今,走遍天下都不会变味的真理。所以,你想从爱人那里获得什么,就需要先做出什么样的实际行动,以证明你的付出。信任、理解、尊重、支持,没有一项是对方可以无缘无故给予你的。永远不要拿自己在社会中或他人心目中的地位来判断自己在家里获得的特殊关照是否应该,因为爱情是平等的。
作为普通人常聊的话题,爱情有时候也会表现出高大上的情怀;作为文人墨客笔下的艺术,爱情有时候也会展现出接地气的淡雅。不管是接地气的小船,还是高大上的巨轮,都需要好的舵手。否则,偶遇小浪,小船就翻;一遇风暴,巨轮就沉。
3.世界的恶意虐哭“单身狗”
有一个节叫光棍节!
有一类狗叫单身狗!
有一种病叫单身病!
随着单身的人越来越多,单身的潮流越来越大,有关单身的调侃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味性。调侃未必都是贬义,比如光棍节现在已经演变为一种购物狂欢的节日;调侃也未必纯粹就是调侃,比如单身病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好也罢,坏也罢,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单身正在成为一种潮流,而且是世界级的。
中国究竟有多少成年人单身?根据2015年12月份《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报道,可知这个数字大概为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6%。与1990年的6%相比,这个数字可谓大幅上升。别以为中国的单身人口几乎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一半,就感觉我们国家的单身文化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事实上,与很多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单身者的比例仍然偏低。去年,美国劳工统计局称,美国有50.2%的人口是单身;英国人口普查局的报告称,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单身人口在2011年达到51%。同为东亚经济大国的日本、韩国也是单身者如潮。政府部门的调查显示,日本大约有60%的18-34岁日本未婚男子没有女友,而未婚女子的比例则达到了49.5%。
现在探讨单身是否应该,显然不合时宜,因为道理再华丽,依然阻挡不住浩浩荡荡的单身大军。所以,我们只能因人而异地探讨一下单身的利弊,看看自己的单身是否有理。
单身究竟隐藏着哪些潜在的风险?如果非常较真地去挖掘的话,那么交际能力和自信心的下降、心理失衡、责任心缺失、单身病等都可以中标。特别是单身病,被很多机构渲染得很严重。《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单身生活方式或许存在多种严重健康隐患,比如寿命方面,单身女性就比已婚女性少7-15年,而男性更是少8-17年。另外,也会伴随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称,无论是因为找不到合适对象、不想结婚、离婚还是丧偶等原因,长期单身的人,年老后更容易出现记忆受损或者失忆症状,患老年痴呆的风险也较高。
既然单身有这么多潜在的危险,为何还会演变为一种世界级的潮流?事实上,有风险,自然也有好处。比如,可以过无拘无束的生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大量空闲的时间,等等。我们不能笼统地用单身的好处减去单身的弊端,得出单身是否有理。对于为享受自由生活而出现的不婚主义者来说,单身的各种弊端都是最小化的,而单身的各种好处也都是最大化的,所以单身成了顺其自然的选择。对于屡次相亲失败或自身各方面条件不达标的被迫单身者来说,单身的弊端远远大于好处,所以即便单身没有道理,但自身又缺乏改变现状的能力。对于宁缺毋滥的挑剔型单身者来说,单身的利弊几乎可以抵消,否则他们也不会有边等边找,边找边等的耐心。
其实,单身的健康风险与可以获得的好处并不严谨,它还取决于当事者如何看待自己的处境。另外,某些天生与女人为敌的群体,似乎也不适合群居生活,比如尼采、叔本华等。如此看来,任何渴望从道德、健康、逻辑等层面让单身主义屈服的观点都会将自己置身于无解的境地。或许单身作为一种已经普遍存在的现象,正是某些单身者的道德,也是他们的逻辑。
单身作为一个群体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纲领,它只是大众在寻求自身存在方式的过程中无意间形成的潮流,没有人为它呐喊,也没有人为此炫耀。如果我们真的崇尚自由,就应该尊重他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之前,我们将单身从形成的原因分为单身主义者、被迫单身者和无奈单身者,其实也可以从单身者的感受将其分为享受单身者、忍受单身者及自欺欺人者。前两者基本与单身主义者、被迫单身者一致,而自欺欺人者显然要复杂一些,他们或许只是为了一时的私欲,或者逃避应该肩负的责任,才做出自身都感觉有些缥缈的单身行为。
对中国人来说,即便是在计划生育最严格的年代,政策也没有任何偏向于通过提高国内的单身率来达到减缓人口目的的迹象。放眼全球,单身现象的增多,只会带给各级政府更多的压力,甚至很多国家推出重量级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年轻人结婚。所以,不管是从人类的传宗接代来看,还是考虑到国家经济发展这一大局,单身都是一种不怎么受欢迎的行为。尊重单身者的选择是一种值得宣扬的文化,但脱单也是大多数单身者不得不面临的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外界因素之外,单身是否真的是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有待商榷。即便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哲学家,发表过很多对婚姻和女人不敬的看法,那也只是符合了某些人的审美取向,未必属于客观真理,更不要说现在很多仅凭直观感觉,就坚信单身才是硬道理的年轻人的片面思维。最后,关于单身,我们只能总结出一个虽非真理,但也能让很多人从中吮吸精神乳汁的道理:单者有理,脱单有益。
4.鸟儿自由飞,奈何父母大人要逼婚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语出《孟子·离娄上》。这句话以不温不火之势在中国知识分子圈里游荡了两千多年后,终于在民间碰到了自己的知音:儿子不谈恋爱,父亲抱怨“都多大了,你是想让老×家断子绝孙吗?太不孝顺了”;女儿不结婚,母亲唠叨“你要是真知道孝顺父母,就赶紧结婚,给我生个外孙”;妻子想“丁克”,公公婆婆背地里拽着丈夫的耳朵发出了最后的通牒“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自己看着办吧”。这下可好,在学校里没有掌握的孝道文化,硬是在社会实践中被父母做了一次气势汹汹的普及。
如果写这篇文章的人是年龄在45-55岁之间的中年人,而且正好有尚未结婚生子的儿女,那么下面的事实他们肯定不会揭露。但是,作为晚辈,即便考虑到情感,也要坚守“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古训。所以,我们必须向长辈宣传一个常识性错误,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无后”并非没有后代,而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很多读者看到这里,想当然地认为我会顺着上面的意思,再提出N个结婚与孝道没有关系的理由。那么,恐怕会让读者失望了,因为结婚与孝道不可能没有关系,特别是在中国的文化中。
年轻人或许会用充满现代意识的思维把自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同龄人相比,得出没有人家活得洒脱的结论,并附带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西方国家的父母很少干涉儿女的婚姻。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确实没有错,但问题是中国人的父母与西方年轻人的父母的世界观一致吗?他们的文化背景相同吗?同样一件事情,儿女不结婚,对他们的影响一样吗?
先富带动后富的战略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但是在思想层面,作为既得利益者,很多年轻人从根本上讲,也是非常自私的利己主义者。因为时代让他们的世界观、思维观脱胎换骨,结果,他们背弃了父母已然不可能发生改变的传统思维,还用父母或许从来就没有意识到的尊重以及父母根本无法理解的自由,把婚姻与孝道分立在两边。或许20年后,这些思想会变得理所当然,但此时,它不具备成立的条件。
从子女的角度来看,父母用孝顺来绑架子女的婚姻是非常粗鲁的行为;但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子女用自由来绑架他们的爱也是非常自私的举动。如此说来,一个家庭能否在未来和睦相处,关键看谁做出让步,或者转变思想。父母做出让步的可能性并非没有,但他们身上也肩负着非常庞大的使命与负担,甚至看到子女无法走进婚姻而产生的愧疚。特别是在某些传统文化比较浓厚的乡村,子女没有成家,父母不但脸上没有光彩,而且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歧视,比如父母无能,子女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等等。子女也可能做出让步,事实上,大多数子女早晚都会走上这条路。不管是谁做出让步,出于何种原因,父母与子女都会围绕一个永远不可能绕开的文化符号:对于前者而言,是爱;对于后者而言,是孝。
其实,被父母逼婚并非中国特色。比如2012年,《华盛顿邮报》的杂志版曾经发过一篇报道,探讨美国的“单身不易”现象。文章一开头就写了一位50多岁单身女士的遭遇。39岁的她得知母亲患脑溢血,立即从加利福尼亚飞往纽约陪伴,结果已经神志不清的母亲反复地问她:“你的男朋友好吗?”这让她尴尬不已。另外,同被儒家文化熏陶的韩国青年,表现得比中国人更为“叛逆”。比如,韩国保健和社会事务研究所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韩国高中多数青年认为,结婚并非自己的“义务”,而且在参与调查的1179名中学生中,52.6%的人认为单身不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且有这一看法的女性数量要多于男性。如果婚姻在年轻人心中连义务也算不上,更不要谈孝道了。但很显然,至少在短期来看,这是思想发展的时代趋势。
不管人们再怎么崇尚西方思想,再怎么鄙视传统文化,在面对幸福这一终极话题时,还是那句老话:谁认真,谁就输了,特别是在处理与亲人的矛盾时。当然,承认结婚与孝道之间的关系,并非是要现在的年轻人对父母的要求言听计从,而是在处理类似的内部矛盾时,多照顾一下父母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