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家名作精鉴:沈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浅议沈周的绘画世界

宋一洲

沈周生平简介

沈周,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人,字启南,号石田、有竹居主人,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创始人,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沈周出生于明宣德二年(1427)农历十一月廿一,卒于明正德四年(1509),享年82岁(虚83岁),一生布衣的他被当朝宰相王鏊(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其为震泽先生,汉族,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名臣、文学家)破格批准以高规格入殓。

沈周的家族是当地大族,世代隐居苏州相城。沈氏一族书画传家,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元末画家,字叔明,号黄鹤山樵,为赵孟外孙,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的好友;他的祖父沈澄也爱好诗文书画,时常邀苏州的文人到相城宅第西庄雅集作客;父亲沈恒吉是杜琼(字用嘉,号东原耕者、鹿冠道人,人称东原先生,明代书画家、藏书家,博学能诗文,工于画山水,开吴门画派先声)的学生;他的伯父沈贞吉,师从山水画家沈遇(字公济,号腿樵,今江苏苏州人),亦“雅善山水”,画山水与沈周的父亲“并列神品”。沈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从小就产生了对文艺的兴趣,沈家即开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文学与艺术等方面的培养,并请了专门的家庭教师,向沈周传授诗文绘画等各种知识,如陈宽(字孟贤,号醒庵,今江西清江人,吴中称经学者,皆宗陈氏)、杜琼等都是沈周学习诗文与绘画的早期老师。其中,陈宽的诗文与人品对沈周有很大影响。陈宽是陈继(字嗣初,号怡庵,陈汝言之子)的仲子,能诗善画,学问渊博,擅画山水,其山水师承于祖父陈惟允和黄公望、王蒙。陈氏是苏州的文学世家,三代皆为胜士宿儒。沈陈二家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沈周的代表作之一《庐山高图》即为贺陈宽七十大寿而作。

“明四家”中,文徵明是正宗的沈周学生,而唐寅、仇英则师承周臣(字舜卿,号东村,明代画家,今江苏苏州人)。

沈周绘画风格的形成、流变与特色

我们可以说,吴门画派的人数及影响是中国任何一个画派所不能比拟的,其画风基本上构成了明清三百年来绘画发展的主旋律,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沈周即是这个画派的开创者。

沈周自小天赋过人,长于记忆,其知识深广,经史子集、医学卜卦、传奇小说,乃至佛教、老庄之学无不涉猎,尤以诗文、绘画著称于世,为明代最著名的诗画家之一。其在山水、人物、花鸟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影响了文徵明、唐寅等一大批吴门画人,明代的绘画由于他而进入了全盛时代。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贡献确立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沈周的画风大致上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40岁以前为早期,即师古期,属奠基阶段;40—58岁为中期,属成熟阶段;58岁以后为晚期,属老成阶段。

(一)素善诸家:“细沈”时期

沈周学习绘画是通过兼习诸家、从师古开始的。他40岁前基本上可划定为师古期,早期师习古画主要受到家庭与老师的影响。沈周从小就喜欢看父亲和伯父作画。沈氏一族收藏的书画作品不但是当时吴下第一流的,在全国亦属一流。沈周并不是为收藏而收藏,主要是以此临写观赏,他曾随苏州山水画名家杜琼、刘珏等学画,听其谈古今名画,杜琼要求沈周对这些古画“不可不师”,使沈周于四十年后“犹能记忆,历历在耳目”。沈周在临习了大量的各种画风的作品之后,其绘画的主要基础还是元四家,因为他最初接受的即是以元四家为主体的文人画传统。他宗法王蒙,兼取董巨,“素善诸家”而汇为他自己的艺术风貌。

这个时期他主要追随的对象是王蒙,代表作品有《幽居图》《采菱图》等。因为沈周的师长辈都擅长以王蒙风格作画,如存世的杜琼《山水图轴》、谢缙(字孔昭,号兰庭生,又号深翠道人,晚年称葵丘)《潭北草堂图》等是极明显的例子。一般认为,40岁是沈周艺术风格的分水岭。40岁之前,沈周的绘画多是一些盈尺小幅,画风属“细沈”风貌。

(二)师法自然:“粗沈”面貌初成

沈周由家传、师授、仿古奠定了绘画的基础,而其之所以能真正走出前人、形成他本人独特风格并卓然成为一代开山,主要还是由于他自身的素质修养和创造思想。沈周敦厚、随和、仁慈的性格,孝悌、笃友、淡泊的品行,使他成为吴中人士敬重的长者。其作品也洋溢着淳朴、磊落、豁达、儒雅的气质,广为人们称颂和追捧。他曾临习了不少古人作品,院体、文人的各种画风,博采众长。40岁以后,沈周师承和画风都有了很大变化,形成了集诸家大成、苍润雄厚的独特风格。他的画法逐渐由细变粗,景致由繁变简,画幅由“盈尺小景”拓展为大幅,画法也由以前的精工趋于“粗株大叶,草草而成”,这个阶段,沈周花鸟画的创作有所增加。在50岁左右,沈周开始学习黄庭坚书体。

成化七年(1471)前后是沈周绘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从这时起,沈周在临仿古人作品的基础上直面大自然,从真山真水中获得绘画的“真本”,创作出了一系列实景山水画卷。此时,沈周绘画的风格已逐渐从早期的宋画与王蒙画风中走了出来,早期画法那种坚实严谨的结体仍不时显露于笔端,与元四家为主体的画风一道,共同构成了沈周中期山水画的主要特色。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山水画作有《庐山高图》《灵隐山图卷》《吴文定公送行图卷》等。

堪称此时期定鼎之作的《庐山高图》就创作于沈周41岁,纸本设色轴画。该画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研究沈周中期画风的重要作品。《庐山高图》纵193.8厘米,横98厘米。沈周以庐山上著名的万古长青的五老峰来比喻老师高洁的品格,向老师祝寿。画面上部有数百字的长诗,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与爱戴之情。沈周在画上巧妙地安排一位高士远眺瀑布,从而点出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敬,极力刻画庐山“仰之弥高、大气氤氲”的形象来表达师恩浩荡。

《庐山高图》(纵193.8厘米,横9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庐山高图》有三大特点。一是高远章法,构图繁密,崇山峻岭,巍峨庄重,草木华滋;二是用浅绛笔法融合了王蒙的牛毛皴、解索皴,谨细而文秀,墨色有虚实的变化;三是象征的意象表现,画庐山之高寓意“倍嵝何敢争其雄”,借山高水长表达对师恩的崇敬感激之情,即他所谓“仰公弥高庐不崇”。沈周在图中用典型的王蒙笔法、布局,表现庐山的沉雄苍郁、博大崇伟。远处山峦层层叠叠,危峰列岫,草木轩昂繁茂,气势撼人。山石用细密而略见清晰的牛毛皴,浓墨点苔、焦墨破醒的苔点法,笔法缜密细秀,笔力苍劲,乃深得王蒙精髓并加以个人特色的发展创造,再现了庐山雄伟壮丽的形象,颇具深邃意境。《庐山高图》构图上由近景的山坡劲松,中景的瀑布、石岩、峭壁,远景的庐山五老峰自下而上、由近及远构成,近、中、远景一气呵成,贯串结合而成S形曲线,这种构图法颇像南宋院体;近景的处理也和马远的“一角”之景十分相似。画面处理得最成功的地方应该是画面中央这块山岩,淡墨轻扫,尤显风骨。它是这幅画的主心骨,正因为有了它,整个画面得到了统一。沈周极善于虚、实和黑、白的均衡处理,故画面虽饱满却不觉得挤迫窒息。沈周将王蒙的画风、荆浩的表现形式、南宋院体的写实风尚、巨然温润苍郁的矾头融为一体,通过自身的内化,使得画面更加丰富而充实。这是沈周广师古人的结果。《庐山高图》可以说是沈周在师古中寻找新的画面形式的探索过程,也说明这样的探索是十分成功的,从而奠定了沈周在其绘画中期和晚期的个人风格和绘画语言基础。

(三)粗简雄浑:“粗沈”面貌成熟

沈周58岁时自号“白石翁”,并在画上使用此印,此后二十余年称其绘画晚期。沈周晚期的作品基本上可看作是对其中期风格的延续和发展,虽然此时的沈周依旧临仿古代大家作品,但已跳脱出诸家藩篱,终于成为吴门画派的开派宗师。在此阶段,沈周的花鸟画创作最为兴盛,而且呈现出多种风貌。可以说,沈周是文人写意花鸟画的真正开启者,以后陈淳、徐渭等人的泼墨写意创作都受到他的影响。在他的晚期创作过程中,沈周的黄体书风也更趋于老辣,与他的“粗沈”画风十分契合。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村居野寺图卷》《张公洞图卷》《东庄图册》《落花图卷》《观物之生册》等。

《东庄图册》是沈周非常重要的一件绘画作品,所表现的就是耕读之乐,是沈周为他的密友吴宽所画。原作有二十四幅,明末只存二十一幅,右半页大字篆书为李东阳所作题跋。东庄是吴宽的私家庄园,也是江南士大夫经常聚会、吟诗、品茗的地方。册页中很多景点,如鹤洞、竹田之类都是很典型的苏州园林景观。作品将东庄田园小景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种返璞归真、清净恬淡的美。图中亭舍若隐若现,麦田生机勃勃,另有飘曳的小舟、悠闲的行人、石砌的小径,构筑了闲适自由的东庄生活。《东庄图册》的画面体现出绚丽多姿、令人神往的境界,有的高旷明豁,有的深幽清雅,生动地展现了优美的环境。此作墨色浓润,线条圆劲,糅粗笔细笔于一体,别具特色。画法严谨精到,用笔圆厚,设色浓丽,该二十一处景点分别为:振衣冈、麦山、耕息轩、朱樱径、竹田、果林、北港、稻畦、续古堂、知乐亭、全真馆、曲池、东城、桑州、艇子洴、鹤洞、拙修庵、菱豪、西溪、南港、折桂桥。如《振衣冈》,可见山峦起伏,阁楼一角映于其中。寂静而略带萧索的画面中,一位身着官服的男子独自侧立于山顶,正向远方眺望,不知神往何处。《耕息轩》传达出平静悠闲的田园氛围,只见园内古树、青瓦小舍互为映衬,农具斜倚门前,蓑衣静然挂于檐下,屋内白衫男子,卧于窗边读书,怡然自得。《果林》则以郁郁葱葱的果林占据了大半画面,树上果实尚青,却已极为繁茂,一条小溪从林中流出,画面充满希望,也饱含收获的信心。《知乐亭》中,亭台临于湖面,红叶点缀,鱼跃池中,一士人正倚栏观鱼,想来他也必定是个清新自在、深知鱼之何乐的人了。

《东庄图册》(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东庄图册》(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沈周在《东庄图册》中很好地处理了实景和再创造间的关系,此作既有园林景点的特征,又有画家自由想象的成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不愧是吴门画派的经典名作。

沈周与其艺术在艺术史的地位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书风“遒劲奇崛”,与他苍劲浑厚的山水画十分相似、协调。他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运用于绘画之中,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中年成为画坛领袖,技法严谨秀丽,用笔沉着稳健,内藏筋骨。晚年性情开朗,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浑,“踔厉顿挫,浓郁苍老”。纵观沈周之绘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在师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为当世及后世推崇。

中国的花鸟画虽从原始时代即已出现,但是真正在绘画史独立成科则始于唐代,五代出现中国花鸟画史上的“徐黄异体”。此后数百年来,花鸟画坛一直为黄家的院体画风所统治,直至沈周才得到发展,并由此形成了以水墨写意花鸟为主流的时代风尚,直至今天,仍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沈周可谓一位划时代之重要人物,说是15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也不为过。沈周在明代中期已有很大影响,吴门画派的产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作为吴门画派的开派宗师,沈周居于明四家之首。他的绘画实践使元四家以来快要断绝的文人画传统得到延续与发展,并对董其昌等人关于文人画的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沈周的画风始终是温和淳厚的,在他的影响下,吴门画派的声势日渐壮大,最终压倒了从明初以来一直占据画坛正宗地位的浙派,使文人画重归画坛的主流。《吴郡丹青志》中曾经说沈周“山水、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他注重文学修养,强调文学意趣的表达,其流风余韵传布广远,这种冲淡平和、温文尔雅的中庸之美深深地影响到了同时期的其他画家,一直延续到清代画坛。

《枇杷图》

《秋塘野鹜图》

《椿萱图》

他的山水画主要取材于他所熟悉的江南田园生活,这最终也成为吴门画派山水画的基本艺术特色。他的山水画渗透着高韬隐世的人格精神,注重真实地再现自然的真趣,并倾注真切的主观感受,寄托文人的理想和爱好。他广博的学识和过人的才情往往使诗书画三位一体,洋溢着笔情墨趣,有效增强了画面的韵致。同时,沈周又升华了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改变元人的萧索孤寒,在画面中融入了较浓的田园气息和烟火意味,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和“入世”情怀。这对于元代文人画又是一种突破。

一直以来,中国绘画的主流一直在“正宗”的圈子里转来转去。沈周是一个分水岭,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和审美意识从此与以往截然不同。沈周之前,绘画有轻柔舒缓和雄浑刚猛两种精神状态,各具其美,各领风骚,并无正邪之分。沈周之后,只把以元画为基础的细柔一派谓之正宗,沈周的水墨写意画风引领明清画坛,直至近现代而不衰,影响深远。近现代的画家中,赵之谦、吴昌硕、任伯年、陈师曾、齐白石、潘天寿等都受沈周画风的影响。

今天,我们重新学习和研究沈周的作品,不论是诗书画抑或是他的一生,都将对我们产生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