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也是除了《三国演义》之外,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白话历史演义类小说。全书从西周末年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开篇,叙幽王宠褒姒肇乱,导致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建立东周王朝,中经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纷争,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兼并六国,演述了东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兴衰史,整个时间跨度近六百年,人物众多,内容极其丰富复杂。
与其他历史演义小说一样,《东周列国志》以国家的兴亡成败为主题,致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全书取材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熔为一炉,从而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故该书基本上依据史实,只作了少量虚构,正如原书“序”中所说,“《东周列国》一书,稗官之近正者也”。虽然作为文学创作的成分较少,过于平铺直叙,且很多地方只是史料的连缀,但结构布局主次分明、繁简得当,文字流畅;虽然头绪纷繁,矛盾错综复杂,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不仅整个历史时代的发展变化得到了如实的反映,各诸侯国的发展、变化,各国之间的关系,都编排得眉目清楚、条理清晰,足见作者驾驭历史题材的高超才能。
《东周列国志》所叙的近六百年,是一个大动荡、大变乱的历史时期,周王朝日渐衰落,诸侯国战争频仍,世事变幻,同时涌现出了大批良将贤臣、谋臣策士,他们竞相施展才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展开了既富戏剧性又惊心动魄的斗争。可以说,《东周列国志》使所有秦朝以前的古人古事都一一亮相:褒姒的笑、管仲的智、齐桓的信、介子推的清高、晏子的识大体、苏秦的合纵、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全都包罗无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东周列国志》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后才完成的。早在元代就有一些有关“列国”故事的白话本,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余邵鱼编撰了一部《列国志传》,以烽火戏诸侯开篇,分节不分回,每节随事立题。明末冯梦龙依据史传将《列国志传》改编为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国志》,凡余邵鱼疏忽或遗漏的地方,都根据史书作了订正,艺术上有了显著的提高。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在冯梦龙《新列国志》的基础上继续修订,并加上评语,改名为《东周列国志》。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年轻时屡试不第,直到五十七岁时才考取贡生,历任丹徒训导、福建寿宁知县等职,六十五岁时离任,回到苏州。李自成起义和清兵入关、南下,对他的思想冲击很大,他为抗清斗争奔走于江、浙、闽等地,最后郁郁而终。冯梦龙一生著述甚丰,在通俗小说方面,将罗贯中的二十回本《平妖传》增补为四十回,还在《列国志传》的基础上撰成《新列国志》。
蔡元放,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名奡,号七都梦夫、野云主人。清初著名文学家。清代乾隆年间,他对明末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作了修改,并加了序、读法、详细的评语和简要的注释,改名为《东周列国志》,二十三卷一百零八回。他也评过《水浒后传》,析为十卷,每卷四回,精作修订。
本书以清乾隆间书成山房本为底本,校以点石斋本,同时还参校了叶敬池本《新列国志》,删除了蔡元放的评语,对原书中少数明显错讹疏漏之处做了改正,原书中的俗字、借字及小说常用语词等未作改动,尽量保持了原作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