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下四季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田汉写诗四季青

易海云

一带芦帘卷锦屏,

轻轻护住暖房春。

外边是朔风如刀枯野草,

里边是热风拂面发新椿;

黄瓜红柿天天长,

韭菜青葱密密生;

寒冬能结夏秋果,

真不愧名不虚传四季青。

感谢英雄李墨林!

上面这首歌咏四季青温室的诗,写得热情洋溢,通俗易懂,真切感人。生动描绘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京西著名的四季青温室生产合作社温室生产的情景。并对温室生产能手、全国劳动模范李墨林表达了深厚的感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不是别人,正是我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田汉。这首诗写于1959年元月。最初登载在海淀区文化馆主办的《海淀诗刊》上,后来在《北京文学》转载。

那么,田汉是怎样来四季青写诗的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那是1955年1月。当时京郊农业合作化发展迅速。以李墨林为社主任的四季青温室生产合作社,原是京郊第一个温室专业生产合作社,早已远近闻名。特别是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李墨林,由于他的精湛的温室生产技术,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一心为公,乐于助人的崇高精神,以及他那北方人特有的豪爽性格,更深得人们的景仰。伟大而深刻的农村变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文艺界的极大关注。当时田汉在中央文化部任艺术事业管理局长,他和文化部的领导同志商量,想组织文化部的同志到海淀区农村来参观。经过事先派人联系,决定在1月12日来海淀区。

1月12日这天,虽是严冬,但天气特别晴好。区委周书记一早就关照有关同志一定要接待好文化部同志。并派办公室秦副主任前去陪同参观。

上午10点,田汉和文化部的同志们一行50余人,乘坐一辆大轿车来到海淀,先吃了饭,然后由秦副主任等同志陪同去农村参观。先去的六郎庄,听取了乡、社干部们的介绍,然后来到东冉村乡政府。乡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全乡情况,四季青生产合作社的社主任李墨林、副主任申多一一介绍了合作社的规模、生产、社员收入等方面情祝,同田汉和文化部的同志们进行了座谈。座谈结束时已经下午三点多钟了,然后驱车去参观了温室。

田汉和文化部的同志们都是笫一次见到京郊的温室。温室里红熟的西红柿和青脆如碧玉般的黄瓜着实让人喜爱,温室的后排还栽插了许多香椿枝条,上面长满了香椿叶子,香气喷人。看到严寒冬天里生产着夏秋的蔬菜,参观的人们都赞不绝口,喜笑颜开。

美中不足的是,这次参观最后出了点小事故。就是在温室参观时,汽车司机为了调头倒车,没有看清地形,汽车后轱辘掉进了小坑里,怎么也开不出来。后来文化部的同志们包括田汉一起都来帮助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济于事,最后还是生产社的同志在马路上拦住一辆卡车,用钢丝绳才拉上来。他们回去时已是夜色朦胧了。

这是田汉第一次到四季青温室参观。这次参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还陪同别的同志来四季青参观过。

整整四年后的1959年1月,当时海淀区几位管文化的同志办了一个小刊物《海淀诗刊》,约请田汉写诗。田汉欣然答应。1月11日,作为全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年已61岁的田汉,乘一辆小轿车来到海淀,他不顾寒风凛冽,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海淀敬老院、幼儿园,又参观了永丰屯和太舟坞十姊妹养鸡场。回去后不久,便写了“海淀杂咏”五首,其中就有咏四季青这首。但是这次田汉来海淀参观时,并没有去四季青,完全是凭过去参观的印象写成的。

田汉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对人民和人民的事业充满无限激情和深沉的爱。他结交工人、农民,甚至三教九流,从来不摆架子。四季青这首诗同样体现了田汉这种精神。这首诗将同四季青光辉的名字一起,永世长存。

(原载《宝地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