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书写习惯的形成
书写习惯在人群中的表现为三种情况:共同的书写习惯、部分人所有的书写习惯以及少数人或个别人所有的书写习惯。在本书中,凡是提到的书写习惯未经特殊说明均指少数人所具有的书写习惯。
书写习惯是笔迹鉴定的对象。那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和种类?与笔迹鉴定有怎样的密切关系?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鉴定依据,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解决鉴定的基础,才能把握鉴定的规律性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寻找笔迹鉴定的方法,使笔迹鉴定具有科学的依据,成为毫无疑问的法庭证据。书写习惯是笔迹鉴定理论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法律工作者都应了解和掌握的理论。
一、书写习惯的形成过程
书写习惯是指人的书写技能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书写习惯与书写动力定型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形成的,其实就是书写动力定型的一种形式。书写习惯与书写技能一样都是经过长期的书写练习和实践形成的,都是由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共同建立起来的一种条件反射锁链系统,即书写动力定型。条件反射也是书写习惯形成的基础,它是在书写活动精细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中,在大脑皮层的听觉性语言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及其书写运动器官之间形成联系。这种联系经过反复书写练习不断得到强化并稳固下来,这时若书写人接受到与书写文字符号有关的任何刺激,如看到字形、听到字音或受人脑思维的内部语言刺激,便能进行自动书写,并把业已形成的书写习惯所显示的个性化特点反映出来。
书写习惯同书写技能、书写动力定型的形成一样具备三个阶段:仿照学习阶段、练习强化阶段和运用稳定阶段,且在笔迹上反映出来的特征的稳定程度与书写技能相同,书写习惯与书写技能、书写动力定型形成的标志也相同。这是对于书写习惯动力定型方面的过程的描述。对于书写习惯个性化特征的形成过程将在书写习惯的特定性的形成过程中予以详细叙述。
书写习惯与书写技能的形成过程、形成标志相同,都是书写动力定型的形成标志,并通过笔迹反映出来。书写技能是书写习惯的载体,只有具备书写技能的人才可能具备书写习惯。否则,若没有书写技能,那么书写形式会呈现变化不定的状态,如没有规律性、书写形式不固定,因而就没有固定的习惯动作,便无从考察人的书写习惯。书写技能寓于书写习惯之中,书写习惯中存在包含书写技能这部分技能,具有区别于他人书写技能的特点,也即书写习惯表现为一定的书写形式,这种书写形式像其他不包含书写习惯的书写形式一样,也反映书写技能,只是这种技能的特点与他人在一定程度上有区别,体现的主要是个性化的特点。书写技能的高低决定了书写习惯的稳定程度,书写技能高的人反映出的人的书写习惯具有较高的稳定程度,书写技能低的人反映出书写人的书写习惯具有较低的稳定程度,没有书写技能的人就没有形成书写习惯。
书写习惯与书写技能有本质的区别。首先,概念不同。书写技能是指书写人的书写活动熟练程度、书写水平的高低。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是指书写活动的自动化程度的状况,也即书写动力定型的稳固程度。二是人的书写技能、书写艺术水平的高低,书写技能不反映书写人的个性特征,只反映不同人的书写技能水平的高低区别,只表明技能上的种类特征。书写习惯是指人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他人的书写方式,主要是突出书写人、反映其个性特征的书写动作特点。其次,形成的原因不同。书写技能是由长期反复的书写练习形成的,仅与练习的时间和强度有关。书写习惯是在特殊的因素作用下,在长期反复的书写练习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因素表现为多方面的因素,如在练习书写之前就已经形成在先的特殊的大脑类型;个人在书写练习过程中对某种书写形式的特殊的爱好,形成个人特有的书写形式;或对某些书写规范的忽略而导致特有的书写方式;或模仿学习其他人的书写方式而形成特殊的书写形式等。诸多具体因素形成了能够反映书写人个性特点的书写动作特点。最后,两者的意义不同。书写技能对于侦查有重要意义,对于判断笔迹有无伪装有重要意义。如书写技能高的人伪装书写技能低的人的笔迹,或书写技能低的人伪装书写技能高的人的笔迹,其特点都会反映出书写技能上的不一致、不协调现象。书写习惯是笔迹鉴定的对象,笔迹鉴定认定同一的依据是书写习惯体系的个性化程度,而不是书写技能的水平。
二、书写习惯的特征
书写习惯体系像任何鉴定客体一样都有自己的唯一性,它所包含的这些习惯性特征的综合表现是鉴定的依据。书写习惯在笔迹特征上具有三个特征性的表现:个性化特征、稳定性特征和多样性特征。
个性化特征,主要指人的书写习惯是在某种程度上区别于他人的性质。书写习惯的个性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写形式较大程度地违背书写规范;二是书写形式最大限度地符合书写规范,而这恰恰是少数人能做到的书写形式。正是书写习惯具有个性化的特征,才使得书写习惯具有鉴定价值。书写习惯的个性化的表示方法是,在一定数量的人群范围内该种书写习惯所占的百分比。
稳定性特征,是指书写习惯在一定时期内,以及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相对不变的性质,亦指个性化的书写形式在人群范围内可能出现的机会中所实际出现的概率。正是因为书写习惯具有这种性质才能够对其进行观察、认定和辨别,将其与其他人的书写习惯相区别。
多样性特征,是指一个人的书写习惯呈现多样性。这些书写习惯的总和构成该人的书写习惯体系。正是因为书写习惯呈现多样性,个人的各个书写习惯的个性化的总和,也即书写习惯体系的个性化(等于各书写习惯的概率的乘积)呈现特定性(或者唯一性)。书写习惯体系的特定性反映了某个人书写习惯体系区别于其他任何人的书写习惯体系的性质,也即人的书写习惯同一认定的依据。
以上关于书写习惯的三个特征缺一不可,是笔迹鉴定的三个主要依据。个性化特征是笔迹鉴定的关键,稳定性特征是笔迹鉴定的基础,多样性特征是笔迹鉴定的保障。
三、书写习惯个性化特征形成的原因
书写习惯个性化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它是由书写人生理内部因素和影响书写练习的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是相互交织进行的。要明确这些因素作用的机制非常困难,因为书写习惯主要存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中,缺乏相应的方法可以直观表现。无论人体的哪个肢体从事书写活动,所形成的字迹体现出的书写习惯均相同,不具经常书写的肢体从事书写技能训练的程度越大,所书写的字迹的稳定性越接近于经常从事书写活动的肢体所书写的字迹的稳定性。在大脑机理被完全揭示之前,只能根据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对人练习书写过程中的情况进行观察推测来进行推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在书写练习过程中,对于书写过程的复杂情况是难以认知的,难以认知究竟自己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有的书写形式,更不知道怎样形成了这些特殊的书写形式。
书写活动是一种技能活动,像其他技能活动一样,是特殊的条件反射系统。不同人对相同的书写条件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不同,导致每个人书写形式也不同。具体而言,主要是由人的神经类型和生活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为主要因素;技能形成的同时也形成了技能活动的习惯。
神经系统的类型是指人在出生后,大脑由于物质营养状况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刺激下所形成的大脑素质的类型。这里所要讨论的神经系统的类型,是指人在进行书写活动之前所已经形成的大脑素质的类型。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大脑的神经发展过程是一个受人体内外因素影响的一个不断发展过程。
神经系统的类型对技能(包含习惯)形成的复杂过程起着关键的作用。神经过程,也即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高级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这两个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和神经过程的灵活性。[4]
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个体的大脑皮质经受强烈刺激而持久工作的能力,是神经类型最重要的标志。在一定限度内,强刺激引起强兴奋,弱刺激引起弱兴奋。但是在刺激很强时,并非所有的个体对其产生相应的兴奋。各人的兴奋过程强弱不同。兴奋过程强的人对很强的刺激仍能形成并保持条件反射,兴奋过程弱的人对很强的刺激不能形成条件反射,并抑制或破坏已有的条件反射。其中,主要表现在人的注意程度和意志方面的不同。在注意程度方面,兴奋过程强的人注意力集中的程度较高,持续的时间较长;反之,兴奋过程弱的人注意力集中的程度较低,注意持续的时间较短。在意志方面,意志行动有明确的目的,意志的水平是以克服困难为衡量标准的。困难包括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外部困难指外界环境所造成的障碍,内部困难是指消极的情绪、犹豫不决的态度、懒惰的性格、怀疑等主体障碍。神经过程对书写习惯个性化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具有极强的神经过程的人形成的书写技能较高,且具有最大限度地符合书写规范的书写形式,这是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具有弱的神经过程的人形成的书写技能相对较低。由于注意力集中的程度较低,同时由于难以克服自身的内部困难,如懒惰、消极等,因而在练习书写时,容易忽略书写规范的要求,书写较大程度地违反书写规范的书写形式,或者按照自己书写方便的书写形式进行书写,这样长期书写练习就形成了具有不同程度的个性化的书写习惯。大多数人具有中间型强度的神经过程,但仍在很多方面形成个性化程度很高的书写习惯,其形成的原因还在于有其他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这个联合因素协同作用的过程尚不明确。
神经过程的平衡性是指个体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之间的强度是否相当。神经过程的平衡性的水平影响注意力的分配。神经过程平衡型的人注意力的分配较均衡,经书写练习形成的书写形式字体结构较合理,大多数书写形式符合书写规范。神经过程不平衡的人注意力分配不均,经过书写练习形成的书写形式往往出现许多不必要的书写动作,形成较高程度个性化的书写习惯。
神经过程的灵活性是指个体对刺激的反应速度,以及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灵活性强的人在练习书写时,一方面能够很好地遵守较复杂的书写规范,另一方面又易于根据某些需要(如书写方便的需要)改变书写形式。灵活性弱的人,一方面能够很好地遵守书写规范,另一方面又难以遵守复杂的书写规范而形成某些个性化的书写习惯。灵活性强的人书写速度较快,灵活性弱的人书写速度较慢。
神经过程的类型直接决定了人的个性气质类型,而人的个性气质类型往往是以上三方面的组合。巴甫洛夫认为人的气质可分为四种类型:兴奋型(强、不平衡)、活泼型(强、平衡而灵活)、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和抑制型(弱型)。人的书写习惯的形成与以上先天性的神经过程的特性有关,有时是以上三种特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后天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背景、教育与实践活动。
生活背景主要是指人的生长所处的社会状况,包括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国家综合发展水平,是人的智力、能力形成发展的前提条件。经济的发展状况主要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所达到的现实条件,它直接决定了人体素质,包括大脑素质所可能达到的完善程度。同时,它也是决定教育、科学文化等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主要是指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所形成的现实条件,它决定了人接受教育程度的可能性。科学文化发展的状况是培养人的智力、能力的内容和手段。总之,生活背景是决定人的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为个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教育主要是指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教育也是生活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智力和能力的主要手段,是生活环境中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个自觉因素,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来进行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智力和能力的基础,不但传授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培养人的创造能力。社会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和习惯。社会文化对人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提供教育内容,而且还以各种方式对人起教育的作用。
人的能力作用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人类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经验。在劳动实践中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体力和智力均得到了发展,获得了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技能和技巧。
以上三个因素对人的智力与能力是联合产生作用的,生活背景和教育是人的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实践则是人的能力形成的具体条件和现实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决定了人的能力水平。
从上述理论中可以得出:人的神经类型和社会环境是人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能力对书写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人的神经类型和社会环境通过影响人的能力而影响书写习惯的形成。
能力是指个体的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保证一个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例如,活动动机的强度和有关知识经验,也有助于顺利完成某项活动。能力又通常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形成的时间差异。
1.能力的类型差异
能力的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语言思维几个方面[5],对书写活动有影响的主要是前两者。
(1)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
在知觉方面的类型差异表现为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综合型能力的书写人具有概括性和整体性,但分析能力较弱;分析型能力的书写人的知觉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细节能清晰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较差;分析综合型能力的书写人兼具以上两种类型的特点。这些差异对于形成笔迹的书写习惯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综合型能力的书写人在形成书写习惯时,对字型结构能够合理安排,但易形成细微的独特特征。分析型能力的书写人则可能对于细节的规范能清晰地把握,但对整个字型字体的合理结构则会形成特殊的书写形式。分析综合型能力的书写人则处于中间状态。
在记忆方面的差异根据记忆材料的方式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视觉型能力的书写人对视觉记忆的效果较好,能够较快较好地掌握书写技能,并能够很好地符合书写规范,而且摹仿书写的能力较强;听觉型能力的书写人听觉记忆较好;运动型能力的书写人在有运动参与时识记效果较好,这种类型能力的书写人在练习书写时能很快、很好地掌握书写技能,并很好地遵守书写规范;混合型能力的书写人运用各种表象时识记的效果较好。大部分人属于混合型能力的书写人。记忆方面的类型根据个人识记不同材料的效果和方法可分为直观形象记忆型、词的抽象记忆型、中间记忆类型。直观形象记忆型能力的书写人识记物体、图画、颜色等较好,书写练习时能够很好地辨别遵守书写规范;词的抽象记忆型能力的书写人识记词的材料、概念和数字较好,在练习书写时通常不遵守书写规范的情况较多;中间记忆类型能力的书写人对以上两种材料的记忆效果都较好,大部分人属于这种类型。
在语言思维方面的类型差异包括:①生动的思维语言型。这种书写人在思维和语言中有丰富的形象和情绪因素。②逻辑的思维语言型。这种书写人的思维和语言的概括、逻辑的联系占优势。③中间型表现为处于两者之间的状态。这些类型会在其书面语言中有所表现,形成个性化的语言特征。
(2)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
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是指人完成同一项活动,有些人有特殊的能力结构组合。如有的人视觉表象能力较强,有的人运动觉表象较强,有的人听觉表象的能力较强。
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从高到低有不同的层次,在全部人口中呈现统计概念中的常态分布。这种差异在形成书写习惯上就表现为能力低的人往往形成较大程度地违反书写规范的书写形式。在练习书写技能时期,纠正错误及不规范的书写形式的能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3.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表现上存在早晚差异。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早,有的人能力表现较迟。如白居易1岁识字,5岁作诗,而齐白石40岁学画,50岁成名。大多数人中年成才。统计观察表明,一般人们25岁时书写形式开始呈现最稳定的状态。
4.能力的发展过程
随着人逐渐衰老,能力也会不断下降。这就是为什么人在早期(25岁之前)处于书写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过程。在25岁至50岁之间,书写技能处于停止增长的阶段。而到了50岁之后,书写技能又出现倒退,呈现相对不稳定的阶段,如出现抖动、拖笔的书写现象。
其他因素是指我们学习、练习书写技能的各种其他条件。例如,学习书写的方法,学习和练习书写技能的时间的长短,以及后来的职业经历等会使人形成某些书写习惯。
综上所述,书写习惯是由以上关于人的神经类型、或者气质、能力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上述各种因素对人的书写活动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书写人不同的书写习惯。究竟这些书写习惯是呈现什么程度的个性化,只能通过大量的统计来了解和证明。
四、书写习惯稳定性的原因
人们由于长期地练习书写,其书写动作体系形成高度稳定的动力定型,书写的笔迹呈现稳定性。但在人的长期书写活动中,动力定型形成之后,还可能经过新的书写练习逐渐地被新的动力定型所替代,书写习惯仍在变化中。另外由于偶发的因素,如书写过程中,由于生理或心理的因素可能会出现偶然的变化。总之,人的书写习惯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书写习惯的稳定与变化均有内在因素的制约。
事物发展都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存在着量变与质变的过程。在量变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某种稳定性,由于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因而书写习惯的稳定性是一个相对的不变状态。书写习惯的稳定性是由书写动力定型所决定的。
1.书写习惯具有稳定性
人的大脑具有分析综合能力。它能在相关的神经活动之间形成联系,建立起条件反射系统。随着系统的刺激产生,刺激次数的增多以及刺激的强度的加大,这个条件反射系统就日趋稳固,形成自动化锁链系统即动力定型。书写动力定型形成之后,大脑根据刺激物发生的次序,组合成一个系统的自动化锁链系统。于是书写活动成为一个系统的过程。人在进行书写时对自己的书写习惯存在意识和控制的影响很小。人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是不容易的,动力定型总是比意识有更大的控制作用,因为书写动力定型是一个极其复杂多样的自动化锁链系统,要改变自己的书写习惯必须努力用意志来控制书写动作。由于人的意志力总是有限度的,难以对付庞大的书写形式,在大量书写时,这种努力归因于失败,从而不自觉地表现出固有的书写习惯。
2.书写习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书写习惯的相对稳定性有两个意义:一是指书写动力定型具有相对稳定性。一些书写动力定型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新的动力定型代替,导致书写习惯发生变化。但实际上这些变化非常有限,笔迹的稳定性非常好,占主导地位。二是指书写习惯可能由于某些原因而发生偶尔的变化。其变化原因如下:
(1)书写动力定型的改变引起书写习惯的改变。人们在最初练习书写时,是单纯地为书写而书写,书写活动符合书写规范的程度较高,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书写形式很少。书写自动化锁链系统已经形成,但尚未达到高度稳定状态,并且已掌握了书写技能。人们一旦掌握了书写技能之后,就由学习书写阶段转换到应用书写的阶段。为适应书写和生活工作的高节奏的需要,书写活动会因多种需要而发生改变,因为最初学习的书写方式显然要符合这种要求。于是,为加快书写速度,人们在不影响书写字体辨认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方便的书写方式。这样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形成了新的书写动力定型,更多地表现出个性的书写形式,也即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形形色色的书写习惯,而这些书写习惯也恰恰是在相对无意识中形成的。因为人们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语言的组织或对来自内部、外部的意思表达的记录上,最多也只是注意到如何发挥自己的最佳书写技能。此阶段大约到人的青年时期25岁为止,便达到最高的稳定程度。接下来是书写习惯持续稳定时期。在此阶段,书写习惯可以保持长期的相对不变。当然,应排除在此阶段刻意学习书法的现象。这个阶段大约持续到50岁,因个体差异也可能持续到将近70岁。在此以后,由于有机体的机能减退,再加上书写机会的减少,人的书写技能开始减退,并发生某些书写习惯的变化,书写习惯的稳定性较前一阶段较低。
(2)书写习惯的稳定性与书写技能的高低有关。书写技能高的人书写习惯的稳定程度较高,主要表现在经常从事书写的人书写技能较高。书写技能低的人,书写习惯的稳定程度较低,主要表现在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书写技能较低。原因是前者比后者更多地接受书写条件的刺激,书写动力定型的稳固程度更大。
(3)书写习惯的相对稳定性表现在受某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人在成年时期书写动力定型稳固之后,由于一段较长的时间不写字,当开始书写时,由于技能上的生疏会发生某些书写形式的暂时改变。但是在经过短时间的练习书写之后,又会重新掌握以前所形成的书写技能,恢复原有的书写习惯的稳定性。
另外,由于疾病导致神经系统或书写器官的功能发生障碍,会引起书写形式的改变(见图3-3-4-1)。由于精神紧张疲惫或情绪波动或受到外界刺激会发生书写习惯的偶然改变。由于书写时字体的承受面的特殊情况,如高低不平或形状特殊,比如在极窄的条形面或竖直平面上书写,会发生某些书写习惯的改变。由于平时惯用硬质笔尖的书写工具如圆珠笔、钢笔等书写,临时改为毛笔会发生书写习惯的改变。由于书写环境诸如光线、背景(如环境嘈杂)、不经常悬臂书写(胳膊没有依附)的人进行悬臂书写等,会发生某些书写习惯的改变。伪装书写,如故意改变书写速度,即过快或过慢书写(见图3-3-4-2),或者故意改变书写的字体字形、笔画形态(见图3-3-4-3),或者仿照他人的书写形式,也会改变某些书写习惯。以上均是书写习惯的临时改变,而且一般不会多次重复出现,但出于摹仿伪装的目的除外。一旦恢复正常的条件,便恢复了原来的书写习惯。
图 3-3-4-1
图 3-3-4-2
图 3-3-4-3
五、书写习惯多样性的原因
书写习惯多样性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指书写人个人的书写习惯呈现多样性;二是指同一书写形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书写习惯。形成第一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书写形式的多样性,形成第二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各个人神经类型等个性原因影响的结果。
书写人个人的书写习惯呈现一个多样化的书写习惯体系。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书写形式的多样性。文字符号种类繁多,书写动作纷繁复杂,书写方法各不相同,书写动作反映出来的书写形式千差万别。中国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成的现代文字——汉字。现有的汉字有四万九千多个,平均每字有十一个笔画。[6]有的笔画由几个书写动作构成,共有几十万个笔画和上百万个书写动作。由于文字存在这种特殊的现象,导致书写形式呈现多样性。书写形式的多样性使得书写动作呈现多样性。人们在长期的书写练习中形成个人稳固的书写动作体系,由于个人对于任何一种书写形式都可能形成固定的书写形式,要么是与多数人共有的书写形式,要么是少数人或本人自己所有的书写形式,即书写习惯。由于一个人的书写活动体系所表现出来的书写形式是纷繁复杂的,因而个人的书写习惯也是呈现多样化的,正是由于书写习惯这样多样化的特征,才使得书写习惯体系具备了认定书写人个人的条件,是同一认定的根本性依据。
同一书写形式在不同的人表现为不同的书写形态,这些书写形态也可能是很多人共同具备的书写形态,也可能是少数人所具备的书写形态。如果是少数人所具备的书写形态,这时可称作是书写习惯。这种书写习惯现象也就是书写习惯的个性化特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之前关于形成书写习惯的个性化特征的原因中已经详述过了,不再重述。同一书写形式的书写习惯的多样化还可以表现在同一人可以有两种以上的书写习惯,因为前一个书写习惯形成动力定型之后,由于在书写过程中出于某种考虑,如美观、喜爱或练习过书法等,又进行其他书写形式的练习,形成另一种或多种动力定型形式,于是形成两种或多种书写习惯。多种书写习惯在书写实践中使用的机会均较多的情况下,多种动力定型均被同时保存下来,并在书写过程中使所存在的多个书写习惯交替出现(本书之后会有关于此类案例的研究)。
另外,并非所有的书写形式都形成书写习惯,有很多书写形式是多人都具有的没有个性化的特征。同时,并非所有的书写形式在个人都有固定的书写形态。有时候某人可能对于某种书写形式没有固定的写法,如某两个笔画的交叉位置,或居中或偏左或偏右,每次书写的交叉位置都不一样。因此,确认某书写形式是否表现了个人的书写习惯要遵守三个步骤:(1)确定是否为普遍的书写形态,或者说众多人都有可能具有的书写形态。(2)确定某种表现个性化的书写形态是否重复出现,不重复出现或重复出现属于偶然的因素的这种书写形态不表现为书写习惯。(3)确定同一书写形式所呈现的不同的书写形态的个性化特征是否重复出现,且重复出现是否具有规律性而不是由于偶然的因素。若能确定具有规律性,那么书写人对这一书写形式具有两个以上的书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