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习与教育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学习是所有动物成长所必须经历的事件。通过学习,动物习得赖以生存的本领,如获取食物、躲避危险、成功交往、不断进化。人类个体的成长更是如此。人类的新生儿更弱,幼年期更长,需要获得的生存技能更多,更需要学习。儿童成长中的学习有时由儿童自己无意识完成,但是更多的由长辈帮助完成。儿童学习是怎样的一个活动过程?儿童学习心理有何特点?成人应如何利用其特点促进儿童更有效的学习?这些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一直研究的问题。

学习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开始于19世纪后期,以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记忆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他通过对无意义音节的学习研究揭示了著名的记忆遗忘规律。20世纪之后,对学习心理的研究移至美国,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类联想学习研究,二是以动物为被试的条件反射学习研究,三是动物和人类学习的认知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行为主义的研究观点占优势。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认知主义的研究观点占优势。认知心理学家不仅研究知识的学习、存储、重组以及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还研究学习行为如何受到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调节与控制。美国科学院和教育部支助的研究——“人如何学习——大脑、经验和学校”,在1999年总结的20世纪后期的学习心理研究成果包括:信息记忆过程与认知结构的获得;问题解决及其推理的过程;早期儿童的巨大学习潜能;学习的反省和调节能力;文化经验与社会实践对学习的影响。

心理学对学习研究的丰硕成果,奠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增进了教师对儿童学习过程及其规律的认识,促进了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使得学校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对儿童学习与教育心理的系统研究,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只是指向学龄儿童,对学龄前儿童的关注比较少。之所以存在如此现状,与人们长期的认识有关。

首先,认为学前儿童的学习无足轻重。从有教育存在开始,社会便更重视有师傅的教育,而后就是学校中的教育。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儿童学习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认为学校才是学习的主要场所,进入学校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才是正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指导水平才是最重要的;幼儿园不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那里儿童的学习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不正式的,因而是不重要的,可以随意进行的。所以,教育心理学学科中研究的学习,都是学生的学习,如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定义,即“学生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李伯黍、燕国材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也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活动”。在此类定义下,幼儿在游戏中玩耍,在生活中获得习惯,在运动中获得体魄便都不是学习,或者说都不可能成为所要研究的学习的范畴。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学科的研究内容中便只有学校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育心理,基本不会涉及学前儿童的学习。

其次,认为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有限。由于儿童心理研究的局限,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对学前儿童的学习潜能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这些儿童年龄太小,知识经验太少,学习能力太差,不可能理解并学会很多知识,获得什么能力。即使进行学习,其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也十分简单,所以,研究他们的学习心理价值不大。

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心理的研究已经证实,0~6岁儿童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和教育价值,是否抓紧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促进此阶段儿童的学习,将极大地关系到个体的成长。

事实上,人类儿童的学习从出生时便已经开始,在早期的6年里,儿童从只能在床上躺着到会坐、爬、站、走、跳跃、攀登以及各种全身运动;从只会哭泣和咿呀发声到能发出本族语言的全部语音,掌握大量的生活词汇,用语言进行全方位的生活及情感交流;从以感知觉为主要特点的心理活动到能通过思考解决一定的问题,甚至有了初步逻辑思维的萌芽;从只有与生理相联系的情感到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性情感;从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到获得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从只能表示喜欢看见人脸到学会与人进行交往的初步技能等。这一切变化都是早期儿童学习的结果。这些学习很显然不是在原来意义上的学校中完成的,而是在儿童自然生活中,在幼儿园中完成的。0~6岁儿童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年龄特点,有特殊的接受能力,游戏活动是他们主要的学习途径,他们的学习内容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内容,他们的学习结果主要是习惯、情感、态度、兴趣、倾向等。这些学习过程和结果既是儿童学校学习的基础,更是儿童一生发展的基础。同时,人类个体学习的很多关键期都存在于学前时期,如口语的学习、初步数概念、初步个性、习惯、正常亲子依恋感的形成等。儿童一旦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心理的发展将难以弥补。

现在,0~6岁儿童的教育,在世界范围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国不仅对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有自己的明确要求,不断进行教育实践和改进教育实践,而且都用心研究学前儿童的学习与教育心理,探讨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教育,以便于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

改变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已经成为了我国的国策,国家先从幼儿园教育入手,从幼儿园的数量发展和质量要求到高校大量开办学前教育专业,以及国家开展的对幼儿教师的全方位教育培训,都反映出国家发展幼儿教育,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决心和坚强意志。正是这种形势,激励着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加用心地研究幼儿的特点和科学的幼儿教育,以弥补长期以来幼儿教育领域研究的不足。

笔者在高校工作三十余年,长期从事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心理、幼儿教育心理和幼儿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幼儿心理与教育研究经验,也掌握了一定的幼儿学习与教育的相关知识,具备思考与研究幼儿学习与教育心理的理论知识基础。作为一名幼儿教育战线的老兵,理应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这是笔者撰写此书的基本出发点。

该书的写作力求体现下列特点:

一、幼儿学习与教育心理的特殊性。

国内外以幼儿学习与教育心理学命名的学术著作实不多见,但是相关内容的研究比较丰富。作者尽力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和在相近研究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理论思考,突出幼儿学习与教育心理的特点与规律。

二、内容的丰富和新颖性。

本书共有13章,内容十分广泛,既有对幼儿学习心理过程的理论思考,也有对幼儿各种学习心理特点的论述;既描述了幼儿学习的一般特点,也分析了幼儿学习某一具体内容时的特殊心理特点;既概括出幼儿学习心理的特点,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既有对幼儿学习心理形成的内部因素的分析,也有对有效促进幼儿学习的外部条件的阐述。其中的观点综合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有自己的思考和探讨。

三、编写体例的独特性。

基于国内教材编写更多注意理论性的特点,本书注意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体例上有所改进。书中各章在详细论述理论的基础上列举了一些案例,也配有相关图表。每章有学习目标要求和思考题,以利于学生理解和进一步学习。

四、适用群体的多层次性。

本书可作为学前教育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教材使用,由于配有案例和图表,解说生动,普通幼儿教师和家长也能阅读和理解。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各部分及其作者如下:绪论(张莉),第一章和第二章(邢莉莉、张莉),第三章(林晶晶、张莉),第四章(张莉、杨淑丽),第五章(张莉),第六章(尹佳),第七章(张莉、徐慧燕),第八章(王任梅),第九章(彭谦俊、张莉),第十章(张莉、杨大为),第十一章(吴凡),第十二章(杨秀),第十三章(黄胜梅)。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我代表全体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感谢我的众多研究生,她(他)们为本书的资料收集、整理和校对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本书几易其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书稿的质量尽可能提高,但作者水平有限,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张莉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