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激流(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口述系列·第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上海交通大学肇始于1896年创建的南洋公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并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中国革命呈现崭新面貌。党成立后始终重视青年学生工作,马克思主义悄然进入交大校园,给接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知识青年们带来思想的指南。在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反帝热潮的锻炼下,交通大学张永和、顾谷宜、陆定一等进步学生投身革命,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底,中共交大党团支部创立,这是交通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也是全国高校中最早建立的共产党组织之一。

中共交大支部成立后,在校内外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广大青年的革命觉悟,培养吸收党团员,投入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洪流中,到1927年初在校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已有五六十名。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交大党组织遭到破坏,大多数党员或遭逮捕,或被开除出校。1930年,交大党支部艰难恢复。虽然受“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交大党支部几度受到削弱,成员常遭逮捕,但是,交大党组织仍然在挫折中顽强拼搏,在“九一八事变”后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中,组织领导学生参加三次晋京请愿、包围上海市政府等政治斗争。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上级党组织选派党员考入交大,于1940年建立党小组,1942年重新成立党支部。恢复后的交大党组织按照上级“勤学、勤业、交朋友”的指示,团结教育进步学生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运动。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党组织的斗争经验不断成熟,党员队伍不断增强。到抗战胜利前夕,交大有党员25人,为解放战争时期交大学生运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在上级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交大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与全国学生和各界人民革命运动结合在一起,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上海,接连不断地投入到爱国民主运动中。从反“甄审”斗争到争取和平民主,从护校运动到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从救饥救寒到“反美扶日”斗争,从真假和平辩论到迎接上海解放,交大党组织领导和组织的学生运动恰如一股扑不灭的火焰,愈燃愈烈,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活跃在第二条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到上海解放前夕,交大党员队伍发展为198人,交通大学成为沪上高校中最著名的“民主堡垒”。

从1925年底中共交大党团支部建立,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交大党组织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久经磨难和考验,逐步发展,走向成熟,成为领导学生运动的核心力量。25年的建党历史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辉煌历程。面对严峻曲折的革命形势,交大党组织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做了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团结教育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不断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党员人数从建党初期时的8人发展到解放前夕的198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一大批具有坚定信仰、胸怀家国、求真务实、爱国奉献的骨干力量。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为救国、建国、强国作出了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侯绍裘、陆定一、李文采、王天眷、汪道涵、江泽民、吴增亮、穆汉祥、黄旭华等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这些优秀的交大地下党员校友,他们继承了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拥有不屈不挠的刚毅斗志。当年,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交大学子跨进校门,许多人起初抱定的是“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信念。然而,连年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政府反动、经济萧条、民生涂炭的现实,使他们从希望转变为失望,陷于惶惑中。在党组织的教育和指引下,许多进步师生阅读《共产主义ABC》等书籍,聆听进步学者、革命党人的演讲,开展“居里夫人道路”的讨论,在科学理论和革命思想的学习过程中思考救国救民的道理,思考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的关系,进而高举起爱国主义的大旗,一步步跨入为国求振兴、为民求解放的革命洪流之中。在那光明和黑暗两种命运决战时刻,1945级电信管理系学生穆汉祥说:“我愿化为泥土,让人们践踏着走向光明的前方!”无论环境多么艰难、敌人多么凶残、斗争多么残酷,他们都是那样地自信和乐观,从容对敌,迎接战火和硝烟的考验,用鲜血甚至生命践行着共产党员的誓言。新中国成立后,交大地下党员校友率先垂范,参与建设人民解放军第一个雷达站、战斗在荒凉艰苦的治淮工程、奔赴东北工业建设第一线、隐姓埋名投身国防建设……他们以朴实的爱国情怀和高昂的政治热情,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挥洒汗水和热血,屡建功勋,涌现出无数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

他们发扬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展现出始终如一的实干风格。探索科学、坚持真理是交大人的不懈追求。学生在校经过严格的科学培养和精准的实验训练,深植实事求是的思想根基。1947级造船工程系校友孟树模体会到:“交大学生都是工科生,大多也是穷学生,他们勤奋好学、踏实认真,绝不好高骛远,始终一步一个脚印,凡事真正弄清楚后就认准了这个理,不屈不挠地坚持下去。”交大历来有传统,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能当班长、当学生代表。1947级电信管理系校友张立秉回忆说:“很多进步学生学习成绩好,在同学中有号召力,影响带动了一大批同学追求光明和进步。”在交大爱国传统和科学精神的双重熏陶下,一批又一批的爱国知识青年成长起来,这正是交大在上海学生运动中能够发挥“民主堡垒”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交大学子把求真务实作为毕生的行为准则。新中国成立后,交大地下党员校友遍布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勤于思、敏于行、讷于言,既是先锋者,逢山开路、过水搭桥;又是螺丝钉,不计名利、默默奉献。许多校友回忆说,交大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从国家人民的利益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认真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国家多做贡献。这也是交大学子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因,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素质基础。

红旗已指先锋路,青史应留正气歌。这批优秀的交大地下党员校友,是在中华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人民英雄,是全体交大人的骄傲和学习的楷模。他们的感人事迹、人格风范和家国情怀,已潜移默化地融聚成交大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是传承交大精神文化和激励后辈青年学子的重要资源。什么是大学的记忆,就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串联起来的思想风采;什么是大学的传统,就是通过一代一代的莘莘学子奋发努力积攒起来的精神底蕴。

本书作为校史研究口述系列的第四辑,精心采撷了27位在交大求学及从事革命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校友的口述回忆。在他们当中,既有20世纪30年代无惧白色恐怖的危险、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道路的爱国青年学子,也有解放战争时期战斗在第二条战线、组织学生爱国运动的上级区委负责人和交大党总支成员;既有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长期从事隐蔽战线情报工作的革命志士,也有全国学联派出的常驻国际学生联合会代表。他们以朴实无华而又真挚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为寻求民族解放、人民幸福道路,交大党员学生和爱国青年坚持真理、前赴后继、浴血奋进的英勇事迹,描述了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交大学子勤学勤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不凡业绩,展现了共产党人赤胆报国、忠于人民的爱国情怀,坚守信仰、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轩昂磊落、勇于担当的人格风范。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弘扬爱国奉献精神的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从中共交大党组织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交大人对“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信念的矢志追求;从无数交大地下党员的成长道路和英勇事迹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爱国奉献和实现个人价值从来都不是割裂的,而应追求一种统一。我相信此书的出版,将以一种人文记忆的特别方式,更好地激励我们以中共地下党员校友为榜样,进一步传承深植于交大文化血脉的爱国主义传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