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私募访谈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以终为始,做一些慢的、艰难的,但长久的事

2001年,中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发行,我当时在华安负责此事。那时候买基金要先排队领取预约认购号,然后再进行办卡缴款认购,我看到很多投资者夜里就开始排队抢购,盛况空前。7年内,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从0走到了3.3万亿元数据来源:Wind。。2007年,我离开公募,和几位伙伴创建了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好买财富。当年,赵军管理的淡水泉刚起步,11年后,中国证券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从0做到了2.2万亿元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淡水泉也成为少数几家能把规模稳定在500亿元之上的证券私募之一。

中国证券私募基金行业的生命力无疑是蓬勃的,虽然它的规模已经历了过往10多年的高速增长。而且,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美国私募管理规模达12.54万亿美元。而2018年底时,中国私募规模为12.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证券私募仅约2.2万亿元人民币数据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相比中国投资人耳熟能详的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4800多亿美元管理规模,中国还很小,能在近几年维持住300亿元人民币规模以上的证券私募用一只手就能数完。

看规模空间,中国基金业未来的生命力是强悍的、波澜壮阔的。

但规模不应该是目标。这10年,私募行业中很多规模扩张过于迅速的公司,“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随着从业者的成熟和投资人的成熟,私募的价值,已不在于规模,而在于创新高的能力。“无新高,不生存”,这是私募江湖的法则。私募创新高的能力从哪里来?

最重要的是私募基金强大的兼容并蓄、自我更新能力。相比其他证券产品,私募看上去最不讲究门槛。这里有的是公募大家,集结了近400位曾经的公募基金经理,也有的是草莽英雄;有王亚伟、王晓明、杨东、陈光明等20年深耕股票者,也有元盛、凯丰等一直在商品市场出没的专注于管理期货策略的基金;有一直在国内发展的,也有国外归来的;有籍籍无名的创业者,也有2018年规模超6万亿美元的巨擘贝莱德。在这样一个多物种的充分竞争的江湖里,多空仓、市场中性、宏观对冲、管理期货、量化、大数据、机器学习,一切有可能创新高的策略和方法都可以被探索、被运用、被发展。成功者众,失败者更众。

从这个角度讲,私募其实最讲究门槛:创不出新高,则不论是什么出身,无论过往业绩如何,都无法长期生存。因此,私募基金从业者们都是脆弱的、惶恐的。这20年来,我和我的团队见了几百位基金经理,在上海民生路、浦东嘉里中心,在北京金融街,在深圳荣超经贸中心、新世界中心。很多基金经理我们见了一面、两面、十面、二十面。我们不断拷问他们,也拷问自己:“私募基金行业应该怎样发展才能基业长青?一个能在未来给投资人赚钱的基金经理是什么样?”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用这句话来形容在创新高的路上如履薄冰的基金经理们,可能最合适不过了。王鹏辉说:“所有策略和规则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净值上涨,让客户赚钱。”陈光明说:“要有点行业情怀,要和客户站在一起,要关注结果,也要照顾途中的净值给投资者带来的感受。”

我希望我们不再用年度排名前10、前20来定位一只私募基金;我希望我们不再用规模来衡量一个私募基金公司的价值;我希望我们把短期的看法、注意力、空间让出来,给到长期;我希望我们这个行业能蓬勃生长,是因为有一些基金经理,有一些从业机构,基于热爱,基于“卖者尽责”,能够以终为始,去做一些慢的、艰难的,但长久的事。

这本书的编撰者是好买的基金研究团队,从想法到完稿用了近6个月时间,团队在私募基金筛选上耕耘了10多年,二者相加,希望我们能为读者呈现在中国近20年基金历史上,极具力量和特色的10位私募股票型基金经理。

不仅见业绩,更见到他们业绩背后的另一面,了解他们,学习他们,见其长,也识其边界。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期待和这个行业,和读者们,共同分享这些点滴感悟,并期待大家的指正。

此外,要感谢我们的写作和编辑团队,他们是曾令华、施丹锋、孙超、梅慧娟、张慧宇、王婷婷、徐雪颖和金琦。感谢他们的策划、写作和编辑,没有他们日以继夜的努力,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

是为序。

好买财富董事长、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