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境外资产逐步积累,资产结构发生变化
资产是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的重要资源,境外资产的变化则反映了银行国际化步伐的缓急。相比2015年,中资银行的境外资产总量有新突破,资产结构也出现新变化。
2.2.1 境外资产已具规模,占比增幅均有上升
根据2016年境外资产总量、境外资产占比、境外资产增速对部分中资银行进行排名,结果如表2-4所示。
从境外资产总量上看,四大行的资产总量接近10万亿元,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排名领先。中国银行的境外资产总量为50690.47亿元,比四大行平均水平的两倍还要多,占据了四大行总量的半壁江山。中国农业银行境外资产规模较小,不足四大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中,除交通银行外,其他各行的境外资产总量均低于四大行。其中,中信银行的规模较大,为2843.23亿元;而广发银行仅为205.16亿元,境外资产积累有待提高。
表2-4 2016年部分中资银行境外资产总量、占比和增速排名
资料来源:浙大CIFI,各行2016年年报。
从境外资产占比上看,中国银行连续10年居于首位,平均值达25.4%;2016年其境外资产占比为27.93%,超过四大行合并水平的两倍。其次是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两者的境外资产占比均超过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中,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的表现依然领先,排名位于中国农业银行之前。而位列第九名和第十名的光大银行、广发银行的取值较低,资产仍以国内部分为主。
从境外资产增速上看,2016年,光大银行实现了79.45%的飞速发展,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与招商银行的增速也处于高位,显著高于平均水平的23.4%。此外,从合并数据来看,四大行与6家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境外资产增速高于资产总量增速,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资银行对其境外发展的重视。
2.2.2 资产结构日益优化,资产质量总体稳定
随着中资银行境外资产规模的扩大,其内部不同类型资产的比重也有增减,资产结构不断发生改变。首先,系统重要性中资银行非贷款类资产过半(见图2-4)。2016年,四大行的境外总贷款规模占境外总资产的45.8%,非贷款类资产占比过半。具体来看,中国工商银行的非贷款类资产占比最高,达到57.6%;中国银行紧随其后,占比为57.5%。相比2015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非贷款类资产占比均有上升,资产结构略有变动。与四大行不同,多数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主要境外业务仍然是满足中资企业境外发展的融资需求,因此大部分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境外资产仍以贷款为主,占比超过了50%。作为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贷款具有流动性差、违约率高等特点。中资银行在境外配置非贷款类资产,既是其境外业务重点发生转移的标志,也是其改变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的表现。近年来,各大中资银行纷纷投资于境外非贷款类资产,投资类型日趋多样。例如,2015年,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协议,购入位于曼哈顿的一幢名为“布莱恩特公园7号”的28层玻璃幕墙写字楼;2016年,工银标准银行公众有限公司正式与巴克莱银行签署协议,收购其位于伦敦的贵金属仓库及相关的全部贵金属仓储业务线。
图2-4 2016年中资银行贷款及非贷款类资产占比
资料来源:浙大CIFI,各行2016年年报。
其次,不良资产的比重发生了改变。以四大行的不良贷款为例(见表2-5), 2016年四大行的境外不良贷款总量都有所增加,各行平均余额为49.72亿元。从占比来看,各行的境外不良贷款率均在1%以下,贷款质量较好。但与2015年相比,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境外不良贷款率都有所上升,贷款质量下降。除贷款外,房地产、证券等其他类型的境外资产也易受到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影响而产生损失,甚至转变为不良资产。为防范风险,避免资产减值,各中资银行愈加重视风险机制的建立。例如,中国银行积极开发环球大企业评级模型,建立全球额度管控系统;中国工商银行按金融资产服务的不同业务性质和风险管理要求实行准入管理,并将业务授权纳入全行统一授权管理范畴,建立风险限额管理体系。
表2-5 2014—2016年四大行境外不良贷款情况
资料来源:浙大CIFI,各行2014—2016年历年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