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吴哥古迹国际保护行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10年(2003—2013年)

得益于第一阶段对于吴哥古迹本体的抢救性保护,2004年7月,在苏州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上,世界遗产委员会鉴于吴哥古迹“在遗产物理状态保护方面已取得的明显进步,以及柬埔寨APSARA局在遗产管理与监测方面取得的成就”,宣布将其从《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中移除http://whc.unesco.org/en/decisions/164.


随着最迫切的本体保护问题的初步解决,作为周围生活着众多居民的活态遗产,吴哥古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被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事实上,在第一个10年中,与吴哥古迹相关联的民生问题就已经得到柬埔寨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关注。柬埔寨政府在1993年制定的5年紧急计划中,就提出要让生活在吴哥古迹的当地民众参与到保护其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工作中来,当年在东京召开的国际援助吴哥政府间会议也被称为吴哥古迹保护与发展政府间会议。而在1994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在暹粒/吴哥地区建立受保护文化区及其管理准则的王室法令》中也指出,区域5包含了整个暹粒省,其划定目的就是鼓励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并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但总的说来,古迹的遗产本体仍然是吴哥国际保护第一阶段的主要关注对象。而随着柬埔寨国内局势的日渐稳定,尤其是经过1998年大选人民党单独执政之后,政府对于经济发展变得更加重视和急切,这也间接影响到吴哥古迹的保护工作。

图2.3 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

面对吴哥古迹每年增长迅速的国内外游客,柬埔寨政府数次在国际场合表达了对于吴哥地区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缓慢的不满。2001年,原先的APSARA局局长被撤职,APSARA局也随之进行人员重组,将更多精力投入吴哥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柬埔寨政府宣布2002—2012年为吴哥发展的10年,期间将应对三大挑战:脱贫、稳定的经济发展、品质生活Anne Lemaistre and Sebastien Cavalier, Analyses and management prospects of the international Angkor programme.Museum 54(1&2):123.


面对这一时代趋势,为了调和国际文化遗产界和柬埔寨政府对于“发展”的不同认识,ICC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并且在每年的会议中增加对于吴哥—暹粒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议题的讨论。以此为基础,2003年11月在巴黎召开的第2届保护吴哥古迹国际会议上,与会各方一方面对过去10年吴哥保护所取得的成绩予以认可;另一方面,则指出了可持续发展在吴哥保护中的重要性,并专门就可持续发展和脱贫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ICC-Angkor,20 Year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26-129.《巴黎宣言》及会议建议译文见附件2.2,相关评述参见第四章第一节。。以此次会议为标志,吴哥国际保护合作拉开了第二个10年的序幕。2003—2013年,也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10年”(Decad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这一时期,吴哥及其周边地区的民生和发展问题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由APSARA局牵头,联合各国合作伙伴,对吴哥和暹粒地区的古代水利设施及当代城市基础设施等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或改造,从而确保吴哥古迹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能够造福当地百姓。如APSARA局牵头对从16世纪就干涸至今的北池进行修复和重新蓄水,并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整治。通过这一努力,APSARA局既开辟了新的旅游线路,让游客的体验得到丰富,也让北池附近的居民因此受益,其生活质量因为供水的改善而得到提高;同时,蓄水也能够补充当地的地下水,有利于保持古迹地基的稳固,一举多得。

图2.4 北池现状

另一方面,APSARA局联合相关国家与专业机构,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改善当地居民民生的项目。如APSARA局和新西兰政府合作于2006—2012年创建了高棉居住地阐释中心(Khmer Habitat Interpretation Center),展示传统的高棉民居,当地居民可以在此学习传统的建筑和耕种技艺。与此同时,APSASA局还在日本和新西兰的支持下,面向当地村民、佛教徒、导游等开展遗产教育,并先后启动了吴哥遗产管理框架与吴哥参与性自然资源管理和生计项目等项目,更好地明确了吴哥遗产所面临的综合性问题,并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加以应对有关这两个项目的内容将在第四章中进行专门的探讨。


除了以上可持续发展项目,这一时期吴哥古迹的本体修复项目也继续稳步进行,如印度队继续开展塔布隆寺的修复项目,而中国队则在完成周萨神庙的修复项目后,开始了对茶胶寺的修复。


与此同时,这一阶段开展的研究项目的广度和深度也较前一阶段有新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吴哥古迹的文物本体及遗产区本身。


如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主持的“从稻田到寺庙:吴哥起源项目”,旨在通过大范围的考古勘察与挖掘,分析吴哥王国兴起的社会政治要素,包括对贸易和交易网络的控制、定居地的转变与发展、军事力量的兴起、通过剩余物资分配取得的社会地位,以及对关键资源的特权控制等。而由APSARA局、悉尼大学和法国远东学院联合开展的“大吴哥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 on Greater Angkor)项目则主要致力于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手段揭示吴哥的荒废过程,以及16—19世纪吴哥地区的变迁。


2003—2013年吴哥主要国际援助项目见表2.1。

表2.1 2003—2013年吴哥主要国际援助项目一栏ICC-Angkor,20 Year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41-48.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