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开掘时代大背景下的新闻价值——报刊消息《贵溪九牛岗区域2000余亩污染土地成功修复》评析
《鹰潭日报》短消息《贵溪九牛岗区域2000余亩污染土地成功修复,成为目前我国单体一次性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最大面积的修复治理区》,以800字的短小篇幅,荣获第二十四届江西新闻奖报刊消息、言论类中的报刊消息一等奖,关键在于时代大背景下新闻价值的深入开掘与准确把握,以及采访和写作的精准和细致。
一、大背景下新闻价值的深度开掘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切新闻报道都要讲导向。而把握导向,首先就要把握好时代的大背景。这一消息报道的虽然只是贵溪九牛岗区域2000余亩污染土地成功修复的事实,但映照出的却是复原“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突破。报道结尾处在事实支撑之下进行了明确的主题表达:“九牛岗土壤修复的实践表明,利用能源植物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是可行的,效果也是明显的。项目组专家认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曾几何时,有关部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讳莫如深,但这一消息凭借科研领域内新的重大突破的新闻事实,成功破题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话题,揭示了直面问题、修复治理是历史必然的重大主题。
二、观察细致,事实精准
在具体的报道手法上,这一消息的特色首先体现在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描写上。导语部分,记者以白描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正值仲夏季节,贵冶周边九牛岗土壤修复示范项目区一片翠绿,红土地长出了郁郁葱葱的香根草、黑麦草、海州香薷等植物”,描写中将修复土壤的草的种类作了介绍。其次是数据翔实。精准的数据表达也凸显出报道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如文中提到“项目区总面积2075.6亩”“重金属浓度下降幅度超过50%,植被覆盖率达100%”“重度污染面积约1111亩”等等,相关的数据提供详尽、准确,充分体现了对科研突破性报道的精准和严谨态度。此外,多层次的采访,也为报道主题的呈现提供了有力的事实支撑。报道中,记者采访了九牛岗陈家村村民陈跃进、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周静以及其他专家组的成员等,深入了解土壤修复示范区的前因后果以及相关精准的数据信息,借采访对象之口为读者作出深入的解答,凸显了报道的权威性。
三、语言凝练,结构清晰
这一短消息以800字的短小篇幅,涵盖了记者观察、不同采访对象讲述和新闻背景的提供,说明白了该地区土壤修复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该治理措施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等等,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语言凝练又言简意赅。与此同时,报道结构上也显得十分清晰。从导语到主体、到背景、再到结尾,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导语部分先从记者观察到的土壤修复区里草木生长良好的现状引出,由一位当事人村民陈跃进的讲述交代了该区域五年前的污染情况;第二自然段主体部分交代了土壤修复区的地理位置和占地面积,并由记者再次观察到“昔日寸草不生的土地已实现植被全覆盖”的景象引出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静的采访,介绍了土壤修复的成果;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背景部分说明了土壤污染的原因、植物修复技术、治理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尾部分证明了植物修复的可行性与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此外,记者的观察、事实陈述、当事人讲述等巧妙衔接,都使得800字的稿件字字珠玑,全无废话,全文通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