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电影评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点燃青春的火焰

——影片《青春万岁》观后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

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

编织你们……

熊熊燃烧的营火,伴着这激情的朗诵,把我们带回到50年代初期那朝气蓬勃的幸福岁月。由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青春万岁》以一群中学生的生活,在我们面前真实地展现了30年前一批多么可爱的青年人的精神风貌。

在影片刻画的人物中间,杨蔷云是一个性格鲜明,最为观众喜爱的艺术形象,这个“一半是诗,一半是火”的姑娘,在学习中,生活中,积极向上,热烈追求,仿佛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她活泼开朗,热爱生活。如同她在滑冰时说的:“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像飞一样!”当听到苏宁的哥哥把中学生热心参加集体活动轻蔑地说成是“无所事事地浪费青春”时,她一掠头发,立即予以辩驳:“您一点儿也不了解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是积极的,有目的的,我们担起的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光荣的责任!”这一席话充满崇高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使对方无言以对,不得不为她那坚定的信仰所折服,并意识到自己生活的空虚和心灵的卑微。

电影《青春万岁》剧照

她又是那样坦率、诚恳。别人考了100分,她就像自己得了好成绩那样高兴,而一旦看到了别人的缺点,她也像对自己身上的过失一样感到难以忍受和焦急不安。苏宁曾被当反动军官的姐夫蹂躏,精神上背着沉重的包袱,因而对生活缺乏信心和动力。当知悉真情后,杨蔷云的泪珠潸然而下,抚摸着同学的肩膀,深情地说:“这没什么!苏宁,这有什么呢?我们仇恨他们,那些坏蛋、魔鬼、那个旧社会……我们应该活得快活,活得比谁都美!”正是她,用满腔的热情,医好了同学心灵的创伤,使之从绝望中振作起来。

诚然,她还只是个十六七岁的姑娘,有时不免显得幼稚和毛糙。李春聪明、功课好,但不关心政治,态度高傲。为了撕墙报的批评稿,杨蔷云激动得涨红了脸,在团支部会上向李春连连放炮。但事情过后,她心里不存丝毫芥蒂,察觉到了自己的简单和冒失,主动向李春认错,还提出让李春代表班级参加演讲比赛,而自己给她当助手,帮助修改讲稿。熄灯之后柔和的月光照在窗前,两个一度隔阂的姑娘拥着被子坐在一起。悄声地互相袒露胸怀,倾诉衷曲,此情此景何等动人!

在杨蔷云身上何尝有一点“左”的气味?这个纯真爽朗的少女心地是如此善良美好,她就像一泓清澈的泉水,一朵火红的野蔷薇,在初春的阳光下呈现出明丽的光彩。

在影片里,杨蔷云崇高的思想、品德是在学校、老师的亲切哺育下,在一个暖融融的集体中成长起来的。在班级里,新中国成立前夕即参加了“民联”的“少年布尔什维克”郑波,就不断给她以良好的影响和必要的告诫。更重要的,在这个集体里,人们都是如此纯朴、真诚,大家互相爱护,互相信赖。即便像苏宁,像信奉基督教的呼玛丽,她们对人也是诚恳相待,从不给人以世故圆滑或玩世不恭之感。后来在集体的关怀、帮助下,她们都有了觉悟,有了生气。

所有这些都生动地表明,在推倒三座大山之后,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同志式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风气。

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我们生活的音调是取决于伴随着过去的声音的”。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那是灼灼发光的春天般的日月——洋溢着革命的活力,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执着的追求。在为振兴中华而奋力建设四化的80年代,像杨蔷云、郑波所体现的昂扬奋发的精神是多么令人羡慕和向往呵!

《青春万岁》这部影片,不愧是一曲点燃新一辈心灵火花的青春赞歌。

(原载《浙江日报》1983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