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高山仰止的古道热肠
慈善行为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人类最高境界的伦理美德。亚里士多德说:“在一切德性之中,慷慨可说为人最钟爱,因为在给予着中,可以有助于人。”西塞罗说:“没有什么比仁慈和慷慨更能够体现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了。”梭罗则说:“慈善事业几乎是唯一受到人类倾力称赞的美德。”据康熙《鄞县志》记载,明代宁波北城人胡世卿,号茂山,是个有名的孝子。父亲去世后,他尽心侍奉母亲近百岁,对弟弟十分友善。有一次,邻居家着起大火,他率领乡邻全力灭火。因大火延烧到了其他邻居家,事后发生纠纷,告到官府,胡世卿自己出钱帮助邻居和解。遇到灾荒年景,他就拿出自己家的粮食分给乡邻;遇到发生瘟疫,他就出钱为不幸死去的乡邻做棺材。无论乡邻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全力相帮。后来他的儿子做了高官,十分显贵,乡邻都认为是行善积德得到了善报。
一善巷在宁海县城东部,长230多米,最窄处宽度仅为1.5米,与县城其他现代街巷相比显得实在简陋。事实上陋巷不陋,这里传承着300多年赈灾济困的慈善传统。相传清雍正年间,小巷出了一位叫王肇基的大善人。有一年宁海发生严重灾荒,他先后两次捐银4000两赈济灾民。这一善举得到当时官府的表彰,王肇基居住的小巷被命名为一善巷。在王肇基的影响下,施善成为小巷传统。这里既养育了王万青、王长宪等慈善家,又培育了世代薪火相传的慈善精神。
一善巷王家道地(燕子楼)
一善巷的人参与慈善活动独具特色,形成了行善传统。他们参与慈善活动既不会考虑具体的受助对象,又不以知恩图报或提高身份地位为旨归,颇符合慈善活动是一种公共行为的现代慈善理念。2005年11月的一天,79岁的陈奶奶起了个大早,与10名老人一同来到东门口,开始了义务烧茶。小巷内的老人定期自购柴草,为外来务工人员和小商贩免费提供开水,已经坚持了20多年。义务烧茶恰到好处地阐释了一善巷的慈善内涵,即善行不在大小,重要的是持之以恒。这些老人之所以值得敬佩,是因为自觉地履行着延续了数百年的巷民公约——赈灾助困的慈善传统。一日义务烧茶是一善,20多年坚持不懈,那就是千善万善,高山仰止。小巷居民不必人人成为王万青那样的慈善家,数年间为家乡捐资200多万元兴学,像陈奶奶等这样的草根善人,同样可敬可叹。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善行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重新记起传统文化中有一种美德,称为古道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