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法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师生原创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6 我眼中的德国大学图书馆本文发表于2010年《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图书馆简讯》第四期(冬)。

魏立舟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图书馆原工作人员,现攻读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

由于之前在浙大光华法学院图书馆工作的经历使然,在来德国求学之后,我对德国的图书馆,特别是法律图书馆的建设情况特别留意。几乎每到一个有大学的城市,我都会找个机会去他们的图书馆转一转。从海德堡到曼海姆,从波恩到科隆,直至图宾根以及慕尼黑,徘徊于这些著名大学图书馆的光与影之中,惊喜与赞叹之余,也常常产生一点反思,同为大陆法系的我们在法律图书馆建设方面能从他们那儿借鉴哪些经验呢?

接下来我想以海德堡和慕尼黑两个大学的(法律)图书馆为主,来简单谈一谈我眼中的德国大学图书馆。

相比于许多国内大学新建的图书馆的现代感,德国图书馆的建筑从外观上看无疑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如海德堡大学这座哥特式风格的图书馆建筑,原建于1905年,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包括两次世界大战,现在仍然矗立在内卡尔河畔。历史悠久不仅是图书馆楼群建筑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图书馆的馆藏比它的建筑更加“高龄”,许多出版于16世纪的书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有一次我想看萨维尼那本著名的《论占有》(D as Recht des Besitzes),在检索系统中就意外发现了此书1803年(即第一次发行)的版本。令人欣喜的是,这样有纪念意义的书并没有被束之高阁,当作古董似的保存起来,每个读者还是可以通过点击预定把它借出来阅读。书尽其用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

如果说他们图书馆的建筑和馆藏体现了一个“老”字,那么图书馆的内部设施、数字化程度以及馆藏的更新,则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在国内许多现代化图书馆中能看到的设备,在这里也都一应俱全,比如自助借还机、自助打印复印等等。在这里,还有一些之前我在国内图书馆没有见到过的“家伙”,比如我觉得非常有用的图书扫描仪。因为德国这边书价昂贵,有些书和资料自己想收藏又没钱买,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扫描仪把书做成PDF电子版就大大节省了开销,而且易于保存。大概一本400页的书只要40分钟就能全部扫描完,效率很高,非常受学生欢迎。他们的现代化除了体现在设备上之外,在图书馆的传播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比如海德堡大学在苹果的App Store里为iPad和iPhone用户提供了图书馆检索系统的软件下载,使越来越多的苹果用户在检索图书馆资源时更加方便。慕尼黑大学的法律图书馆制作了一个自己的有关法律信息学的播客(podcast),用户通过iT unes可以直接订阅,并且适时更新。通过这些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手段,使图书馆的信息能更为迅捷地被读者掌握,提高了信息的使用率。“新”的特点还体现在馆藏的更新速度上,许多新书一问世,在专业图书馆里就会马上上架。因为之前在图书馆的工作经历,我知道要做到这点其实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因为一本书的上架牵涉到许多环节,中间难免要拖一阵子,但他们的图书馆却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法学教科书的版本更新很快,有些书几乎隔个一两年就会出新版,所以专业图书馆的工作在这一点上很好地满足了读者的需要。

德国图书馆给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他们在图书馆系统建设上的合作化、社会化。以海德堡大学法学图书的情况为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是校总馆的资源;第二层是法学院图书馆的资源;第三层是法学院下设各个研究所(比如外国私法研究所、法制史研究所等等),也许这三个层级购书的经费来源不同,馆藏的位置不同,购书的侧重点也不同(一般是层级越低,采购图书的专业程度越高),但所有的图书都统一编号进入总馆的检索系统,读者凭借一张借书证就可以使用所有的馆藏资源。如果说这种“联邦式”的建制使得图书资源在学校内部被更有效地利用,那么“远程借阅”服务则在整个德国图书馆系统范围内做到了资源的最大优化。我认识的一个学汉学的德国朋友告诉我,他有一次想借阅《中国农民调查》的中文版,可惜这本书只在汉堡大学的图书馆有,海德堡图书馆没有这本书,于是他就使用了这项远程借阅服务,五天之后,这本书就从汉堡“飞”到了海德堡,对他而言,只需要支付相应邮寄费就可以在全德国范围内得到自己想看的书,实在是很方便。整个德国高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合作像网一样使每份资源都做到了效用最大化。在高度合作化的同时,向社会开放也是德国图书馆的一个特点。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你会奇怪地发现,许多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也经常过来看书看报,其实他们跟大学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当地的普通居民。在他们的观念中,大学经费也来自于纳税人的税收,图书馆自然也应该向每个市民开放。在慕尼黑,只要你在当地的国家图书馆办理了读者证,你就可以同时使用慕尼黑大学的图书资源。同样,一个慕尼黑大学的学生如果想使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也可以不用再办理其他任何证件。

德国大学的图书馆非常为学生着想,每个图书馆都专门设有一个教学用书的区域,在这里提供大量最新的常用教学参考书。比如Brox的《民法总论》这样的经典教科书,图书馆每次都会几十本几十本地大量采购供学生借阅。因为德国教科书更新很快,当下一新版本上架时,除了保留必要的复本外,原来的旧的版本就会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学生。有些旧的参考书甚至会放在学院的一个指定地方,让同学免费领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借书一次能借50本,如果你借来的这些书没有其他同学想看,你甚至可以无限次续借,一直等你看完为止。因为能借的书多,又能无限次续借,再加上能够扫描图书,所以我发现德国法科学生除了必要的法条之外很少会去买书。在一本书动辄人民币二三百元的情况下,这无疑给学生减轻了很多经济上的负担。

阿根廷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Borges在他的《关于天赐的诗》中的一句“我心里常常这样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至今广为传诵。天堂的真实与否之于我等而言是未知的,但一个环境优美、服务便捷的图书馆给读者带来的除了学习工作的方便外,更有一种体验性的美感孕育其中,确实是人人都能感受得到的。

在夕阳渐下的时候,当余晖掠过书架,仰观窗外斑驳的世界,俯览桌前浩瀚的典籍,最好再配上一曲古典雅乐。读书人的快乐,不就是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