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负荷的生产效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工业工程起源于20世纪初,主要是通过数学、社会科学等专门知识和技术,综合人员、物资、信息和时间等一切可投入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和增加产出。可见,工业工程的主旨便是提高生产效率。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生产逐步转向自动化与电子化,在对生产系统进行科学的优化配置以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生产过程中“人本位”成为制约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在工业生产全面信息化时代,员工被看作是生产线上的一个零部件,企业不关心他们生活上的压力与困境,忽视他们在生产中的情绪、情感、感知、心理疲劳等心理负荷状态。这种状况下,不仅无法实现高生产效率的可持续性,更违背了生产信息化最初的设计理念:想“让机器服务于人”,却成了“让人服务于机器”。为有效解决此困境,2006年,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神经工业工程学”应运而生。神经工业工程学在传统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增加了人体心理状态信息分析技术,综合处理“生产状态信息+人体心理信息”来优化整个生产系统,是一个以实现以人为本为目的的生产系统。基于神经工业工程学的核心理念,在进行现代工业生产管理时,必须关注和研究员工的心理认知状态,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这对于促进生产效率的持续提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研究了这一重要难题。

从整体的视角考虑,本书的研究呈现以下创新点:(1)研究问题角度创新。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来看,本书所选择的研究问题独特新颖,属于国内外前沿研究领域。(2)研究方法创新。本书主要采用神经工业工程学的方法展开研究。神经工业工程是认知神经科学在管理学领域的重要应用,它的诞生开启了用认知神经活动来解读工业工程学的新时代。本书借助神经工业工程学研究方法与技术,探索了心理负荷影响生产效率的神经机理,并将其与外在行为表现相结合,使人们深入和综合地掌握基于心理负荷的生产效率提高机制,也为后人对生产效率相关问题认知层面的研究提供了探索性的铺垫。(3)实践指导意义鲜明。本书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不仅采用了实验室研究,更多次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实地研究。因此,其研究结果具有更鲜明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一直从事神经工业工程学方面的研究。本书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经过修改完善而成的,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当然,正如作者在“研究局限性和未来展望”中提到的一样,本书内容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作者继续努力探索。

宋艳辉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