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织物密度和紧度测试
织物经、纬密度,指织物纬向或经向单位长度内经纱或纬纱根数。一般以10cm长度内经纱或纬纱根数表示。织物密度只能对纱线粗细相同的织物间进行比较。紧度是用纱线特(支)数和密度求得的相对指标,因此可对纱线粗细不同的织物进行紧密程度的比较。织物密度和紧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织物的外观、手感、厚度、强力、透气性、保暖性和耐磨性等物理机械指标。
一、检测标准
GB/T 4668—1995《机织物密度的测定》。
二、检测仪器与设备
调温调湿箱、Y511移动式织物密度镜(图3-6)、织物分析镜(图3-1)、分析针、钢尺、剪刀等。
图3-6 Y511移动式织物密度镜
三、仪器结构与检测原理
(一)仪器结构
Y511移动式织物密度镜主要由丝杆、目镜镜头、游标玻璃、标尺等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3-7所示。
图3-7 Y511移动式织物密度镜结构示意图
1—丝杆 2—目镜镜头 3—游标玻璃 4—标尺
(二)检测原理
移动式织物密度计法:当织物密度镜沿经纱或纬纱方向(针织物沿线圈纵行或横列方向)、刻度线与刻度尺上的零点对齐时,转动螺杆,计数刻度线所通过的纱线根数(或线圈数),折算至10cm长度内所含的纱线根数。
织物分析镜法:将织物分析镜窗口内看到的纱线根数,折算至10cm长度内所含的纱线根数。
织物分解点数法:分析规定尺寸的织物试样,计数纱线根数,折算至10cm长度内所含的纱线根数。
四、检测方法与步骤
(一)仪器调整
转动Y511移动式织物密度镜的螺杆,使刻度线与刻度尺上的零位线对齐。
(二)试样准备
测试前,把织物或试样暴露在测试用标准大气中至少16h。样品应平整无褶皱、无明显纬斜,取样应保证测得的密度具有代表性,纬密在每匹不同的经向至少测定5处(距头尾至少5m),经密在不同的全幅上同一纬向不同处至少测定5处(距布边至少3cm)。每一处的最小测量距离按表3-3所示进行。
表3-3 织物密度测定的最小测量距离
(三)织物密度测试
1.往复移动式织物密度计法
测试时将织物密度计平放在织物上,使密度镜的刻度线与经纱或纬纱方向(针织物沿线圈纵行或横列方向)平行,转动螺杆,将刻度线与刻度尺上的零点对准,用手缓缓转动螺杆,计数刻度所通过的纱线根数(或线圈数),直至刻度线与刻度尺上的50mm处对齐,即可得出织物在50mm中的纱线根数(或线圈数)。
点数经纱根数或纬纱根数,需精确至0.5根。点数的起点均以2根纱线间空隙的中间为标准。如起点到纱线中部为止,则最后一根纱线作0.5根,凡不足0.25根的不计,0.25~0.75根作0.5根计,超过0.75根作1根计。
2.织物分析镜法
测试时将织物分析镜平放在试样上,选择一根纱线并使其与分析镜窗口的一边平行,由此逐一计数窗口内的纱线根数。或计数窗口内的完全组织个数,通过织物组织分析或分解该织物,确定一个完全组织中的纱线根数,则测量距离内的纱线根数=完全组织个数×一个完全组织中纱线根数+剩余纱线根数。
3.织物分解点数法
凡不能用密度计数出纱线的根数时,可按上述规定的测定次数,在织物的相应部位剪取长、宽各符合最小测定距离要求的试样,在试样的边部拆去部分纱线,再用小钢尺测量试样长、宽各达规定的最小测定距离,允差0.5根纱。然后对准备好的试样逐根拆点根数。
4.结果计算
(1)将测得的一定长度内的纱线根数折算至10cm长度内所含纱线的根数。
(2)计算算术平均数,结果精确至0.1根/10cm,按数字修约规则进行修约。
(3)若织物是由纱线间隔稀密不同的大面积图案组成时,测定长度应为完全组织的整数倍,或分别测定各区域的密度。
(四)织物紧密度计算
在比较不同特数纱线构成的织物紧密程度时,常采用紧度指标。织物的紧度指织物中纱线投影面积与织物全部面积之比值,比值大说明织物紧密,比值小说明织物较稀疏。紧度分为经向紧度、纬向紧度和织物总紧度三种。
1.经向紧度(Et)
经向紧度(Et)为经纱直径与两根经纱间的距离之比的百分率。
2.纬向紧度(Ew)
纬向紧度(Ew)为纬纱直径与两根纬纱间的距离之比的百分率。
3.织物总紧度(E)
织物总紧度(E)为织物中经纬纱所覆盖的面积与织物总面积之比的百分率。
式中:dt——织物的经纱直径,mm;
dw——织物的纬纱直径,mm;
pt——织物的经纱密度,根/10cm;
pw——织物的纬纱密度,根/10cm。
经、纬纱数直径可由公式(3-6)计算:
式中:Tt——经(纬)纱线的特数,tex;
δ——经(纬)纱线的体积重量,mg/mm3,如表3-4所示。
表3-4 常用纱线的δ值
续表
在计算紧度时,通常经、纬纱的紧度小于或等于100%,若大于100%,则说明织物中的纱线有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