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整技术实验(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项目二 测定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性能

根据不同的印染加工工艺需要,对表面活性剂的作用要求不同,主要有渗透(润湿)、乳化、分散、起泡(消泡)、洗涤等作用。

本项目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表面活性剂渗透力(penetrability)、乳化力(emulsifiability)、分散力(dispersibility)、起泡力(foamability)、洗涤力(washing ability)的测试方法,学会评价助剂的应用性能。

任务一 测定表面活性剂的渗透力

一、任务描述

1.助剂浓度与沉降时间关系曲线的绘制 选择一待测样品,按表3-4方案配制8份溶液,分别测定不同浓度下表面活性剂的渗透力,然后绘制试样浓度C与沉降时间t之间的关系曲线。

表3-4 不同浓度助剂的配制方案

2.渗透力比较实验 对前处理常用的两只渗透剂样品采用简易法进行渗透力测定,比较两者渗透力的大小。

图3-3 帆布沉降法测试装置示意图

1—铁丝架 2—烧杯 3—帆布片 4—鱼钩 5—丝线 6—铁丝架小钩

二、实验准备

1.仪器设备 高型烧杯(800mL、内径80mm)、秒表、420号鱼钩(约重24mg,也可用同重量的细钢针制成)、铁丝架(可用直径为2mm的镀锌铁丝制成),仪器设备详见图3-3。

2.染化药品 待测样品(可选择渗透剂JFC、拉开粉BX等)。

3.实验材料 棉帆布圆形试片,规格为27.77tex(21英支)3股×27.77tex(21英支)4股鞋面帆布,直径为35mm,质量为0.38~0.39g。

4.溶液准备 50g/L待测样品溶液、0.1%待测样品溶液,或根据工艺要求制备。

三、方法原理

渗透是指液体润湿织物毛细管壁的过程。若将不易润湿的、规定重量的织物放入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织物被溶液润湿增重后下沉,通过测定织物完全润湿(即从接触溶液到沉降至某一位置)所需的时间,可以评价该表面活性剂的润湿(渗透)性能。若沉降时间短,表示该助剂的润湿性能好。也可通过调整助剂溶液浓度,使沉降时间相同来计算相对渗透力。

四、操作步骤

1.助剂浓度与沉降时间关系曲线的绘制

(1)按表3-4的配制方案分别配取样品溶液500mL,置于800mL高型烧杯中(液面高105mm),静止,除去泡沫。

(2)用预先准备好的渔钩尖端钩住帆布试片(距试片边缘约2~3mm),鱼钩的另一端缚一根尼龙丝线,线端打一小圈,套入铁丝架底的小圆钩上。

(3)用镊子轻轻夹住帆布试片,随铁丝架进入液面,并达烧杯底中心处(铁丝架搁在烧杯边上),同时开启秒表。

(4)此时帆布试片浸浮于试液中(帆布圆片顶端距液面10mm,用尼龙丝线长短调节),随着试液进入纤维内部,帆布被润湿而开始下沉,当帆布试片降至烧杯底部时,按停秒表,记下沉降时间。

(5)以同样的操作平行测试3次,计算平均值。

(6)绘制试样浓度C与沉降时间t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比较不同试样的渗透性能。

2.渗透力比较实验

(1)取0.1%待测样品溶液500mL,置于800mL高型烧杯中,静止,除去泡沫。

(2)将帆布试片轻轻平放于高型烧杯中的溶液表面,同时开启秒表。

(3)当帆布试片降至烧杯底部时,立即按停秒表,记录沉降时间。平行测试8~10次,计算平均值。

五、注意事项

(1)测试温度一般控制在(20±2)℃,为了解助剂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也可以在给定条件下试验。

(2)缚尼龙丝线时,应控制丝线的长短,缚好后,最好在杯外比试一下,确保圆片浸浮在一定高度。

六、实验报告

1.助剂浓度与沉降时间关系实验 记录测试结果(表3-5),以试样浓度C为横坐标,沉降时间t为纵坐标制图。

表3-5 助剂浓度与沉降时间的关系

2.渗透力比较实验 记录测试结果,比较不同样品的渗透性能(表3-6)。

表3-6 两只表面活性剂渗透性能的比较

任务二 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乳化力

一、任务描述

选择分相法或比色法对两份待测样品进行乳化力测定,比较它们的乳化力大小。

图3-4 桨式搅拌器及圆柱形杯(单位:mm)

二、实验准备

1.仪器设备 具塞量筒(100mL)、秒表、天平、球形分液漏斗(60mL)、移液管(10mL、20mL、25mL)、容量瓶(25mL、50mL、100mL)、具刻度烧杯(50mL)、手持式转速表、水平振荡器、浆式搅拌器(图3-4)、分光光度计等。

2.染化药品 液状石蜡、氯仿、无水硫酸钠(均为化学纯)船用内燃机燃料油(赛氏黏度400~500s;20℃下密度0.8872g/cm3)、待测样品(可选择平平加O、乳化剂OP等)。

3.溶液准备 25g/L待测样品溶液(分相法)。

三、方法原理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相以微滴状分散于另一相而形成乳液,这种作用称为乳化作用。

分相法是将一定量不溶于水的油类(如白火油、有色油、石蜡等)加入含有乳化剂的水溶液中,用机械方法搅拌或振荡,使其生成乳液。经静置后,水、油两相逐渐分层。根据一定量的水或油分离出来所需要的时间来判断该助剂乳化力的大小。

比色法是将乳化剂与具有颜色的油类以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后加入水中,经过振荡,生成乳化液。静止分层后,用溶剂萃取乳化层中的油,然后测定萃取液的吸光度A。再从标准工作曲线上找到对应的乳化油量,从而计算出乳化力的大小。

四、操作步骤

1.分相法

(1)分别取待测样品溶液20mL,置于两只100mL具塞量筒中。

(2)加入20mL液蜡,加盖,在34℃水浴中保温5min。

(3)剧烈振荡10次后,在34℃水浴中静置1min,并重复操作5次。

(4)立即开启秒表,记录至水分达10mL刻度时的时间t

(5)根据所测得的时间,评价助剂的乳化力:若tAtB,即待测样品B的乳化力比标准样品A大。

2.比色法

(1)配制测试混合物。称取燃料油30g(精确至0.1g),放入搅拌器中搅拌。再称取待测样品0.6g(精确至0.05g),滴加到正在搅拌的燃料油中。调节搅拌速度为1400~1500r/min,搅拌0.5h后待用。

(2)制备标准工作曲线。称取燃料油0.5g(精确至0.001g),用氯仿稀释至100mL。分别吸取1mL、2mL、3mL、4mL、5mL、6mL,各稀释至50mL,测定其吸光度A值。以测得的吸光度A值为横坐标,已知燃料油的含量(g/L)为纵坐标绘制标准工作曲线。

(3)样品的测定。

①在3只60mL分液漏斗中各加规定温度的蒸馏水25mL,然后分别加入预先配制好的待测样品与燃料油混合物0.2g(精确至0.001g),再各加蒸馏水25mL。

②将分液漏斗置于水平振荡器上,振荡2min,然后垂直置于支架上静止30s。放下乳化层溶液30mL于烧杯中,用移液管将溶液搅动均匀后吸取10mL,放入另一60mL分液漏斗中。用氯仿约50mL,分几次进行萃取,萃取液收集在50mL容量瓶中,直至刻度处。

③在λ=400nm波长下,氯仿作为对比液,对3只容量瓶内的萃取液进行吸光度A测定。并依据吸光度A值,从标准工作曲线上找到对应的含油量。

(4)乳化力的计算。

式中:C为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的乳化油量(g/L);V为萃取液体积(L);M为加入乳化剂和燃料油的量(g)。

每只样品平行测试3次,且3次中至少2次结果的差不超过平均值的5%。

五、注意事项

(1)分相法操作时摇荡用力要均匀。

(2)比色法操作时若发现萃取液较混浊,可加入无水硫酸钠进行脱水,使溶液呈褐色透明状。

六、实验报告

1.分相法(表3-7)

表3-7 分相法实验报告

2.比色法(表3-8)

表3-8 比色法实验报告

续表

任务三 测定表面活性剂的分散力

一、任务描述

选择分散指数法或滤纸渗圈法对两只待测样品进行分散力测定,比较其分散力的大小。

二、实验准备

1.仪器设备 具塞量筒(100mL)、天平、磁力加热搅拌器、容量瓶(500mL)、玻璃漏斗(ϕ8cm)、移液管(1mL、5mL)、刻度吸管(5mL、10mL、25mL)、DP-1型分散力测定仪、秒表、铅笔、不锈钢直尺、恒温水浴锅等。

2.染化药品 油酸、无水碳酸钠、无水氯化钙、七水硫酸镁、无水乙醇、硫酸(均为化学纯),33%氢氧化钠溶液、快色素大红3RS(均为工业品),待测样品(选择分散剂NNO、平平加O等)。

3.实验材料 快速定性滤纸(ϕ11cm)。

4.溶液准备

(1)5g/L油酸钠溶液。称取油酸2.32g,加蒸馏水400mL,加热溶解,在加热搅拌下加入0.5g无水碳酸钠(分批加入),使溶液pH为9,并全部溶解。定量转移至5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最终pH在8~9之间。

(2)1g/L碳酸钙硬水(相当于英国硬度70°)。以0.665g无水氯化钙及0.986g七水硫酸镁溶于水中,稀释至1000mL。

(3)2.5g/L待测样品溶液(分散指数法)、1g/L待测样品溶液和1g/L标样溶液(滤纸渗圈法)。

(4)1.00mol/L硫酸溶液。

(5)快色素大红3RS溶液。称取6g快色素大红3RS(精确至0.01g)于烧杯中,加无水乙醇6mL打浆,加33%氢氧化钠溶液6mL,搅拌均匀,加60℃蒸馏水88mL,搅拌配制成快色素大红3RS溶液,过滤,冷却至室温备用。

三、方法原理

将微粒状固体均匀地分散于液体中形成悬浮液,这种作用称为分散作用。

分散指数法是测定使生成的钙皂全部分散所需要的样品的最低用量,从而对样品的分散性能进行评价。即将一定量的油酸钠或钠肥皂溶液与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混合生成钙皂,然后加入分散剂样品。根据溶液飘浮出钙皂絮状凝聚物的多少或分散在水中的钙皂多少来判断分散性的优劣。也可以根据产生相同量凝聚物所使用的助剂用量来计算样品的相对分散力。

滤纸渗圈法是在定量的快色素大红3RS溶液中,分别加入定量的分散剂标准样品溶液和待测样品溶液,在规定温度及搅拌情况下,加入定量的硫酸溶液,使快色素中的反式重氮盐转为顺式重氮盐,并与色酚偶合成红色不溶性偶氮染料粒子。然后将此溶液滴加到滤纸上,通过比较待测样品与标准样品的渗圈大小,计算分散剂的分散力。

四、操作步骤

1.分散指数法

(1)取两只100mL具塞量筒,分别加入5g/L油酸钠溶液5mL和少量2.5g/L待测样品溶液(注意计量,不要过量),然后加入1g/L碳酸钙硬水10mL,再加30mL蒸馏水。

(2)加盖倒转20次,每次均回到起始位置静止30s,观察钙皂分散情况,若有凝聚沉淀,则说明分散剂用量不足,继续加待测样品溶液。

(3)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溶液呈半透明状,无大块凝聚物存在即为终点。

(4)记录所加待测样品溶液的V(mL),并计算分散指数LSDP值(%):

式中:LSDP为油酸钠在一定硬水中所需分散剂的质量分数。

2.滤纸渗圈法

(1)设其中一只待测样品为标准样品,按表3-9所示分别吸取样品溶液,置于5只150mL烧杯中,加入规定量的蒸馏水。所吸取的样品溶液体积,可按其分散力范围调节。

表3-9 实验方案

(2)分别加入快色素大红3RS溶液5.0mL后,置于恒温水浴锅(或冷水浴)中,保持温度在(20±2)℃。

(3)分别取出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在相同的搅拌速度条件下,加硫酸溶液,直至测定液的颜色由清澈的红色变为混浊的红色即为终点,约4mL,搅拌2min,取下静置,将此测试液备用。

(4)把两张滤纸经纬向呈90°交叉重叠置于有机玻璃和玻璃板之间,用移液管从烧杯中部吸取1mL测试液,逐滴滴于有机玻璃板中心的小孔中。

图3-5 滤纸扩散渗圈示意图

(5)当最后一滴测试液渗入滤纸后,用秒表计时间,2min后把滤纸取出。

(6)立即用铅笔划出红色渗圈的最长直径D1,并在垂直于D1方向划出直径D2(图3-5),将滤纸晾干。

(7)按下式分别计算5个测试液的分散力,并分档清楚,即:F2F1F5F4F3

式中:D1为红色渗圈区的最长直径(mm);D2为与红色渗圈区最长直径呈垂直方向的直径(mm)。

(8)把待测样品的F1值分别与标准样品的F3F4F5值比较:

若接近于F3值,则待测样品的分散力值P1按公式计算;

若接近于F4值,则待测样品的分散力值P1按公式计算;

若接近于F5值,则待测样品的分散力值P1按公式计算。

(9)同理,把待测样品的F2值分别与标样的F3F4F5值比较:

若接近于F3值,则待测样品的分散力值P2按公式计算;

若接近于F4值,则待测样品的分散力值P2按公式计算;

若接近于F5值,则待测样品的分散力值P2按公式计算。

(10)计算待测样品的分散力,即,然后进行分散力的评定:

若待测样品的分散力为100%±1%,则评定为100%;

若待测样品的分散力为105%±1%,则评定为105%;

若待测样品的分散力为101%~104%之间,则评定为100%~105%。

五、注意事项

(1)为准确判断分散指数法的终点,可以先加入碳酸钙硬水,然后计量滴加待测样品溶液,必要时还可以准备一只参照样作对比实验。接近终点时,待测溶液滴加速度要慢,且振荡应充分。

(2)滤纸圈法中P1P2的绝对差值应小于5%,若大于5%,则需重新测定。

(3)本方法待测样品的F值若不在标准样品的F值范围内,则应调整样品用量(体积),重新配制测试液。标准样品和待测样品溶液浓度的配制,可视分散剂分散力大小而定。

六、实验报告

1.分散指数法(表3-10)

表3-10 分散指数法实验报告

2.滤纸圈法(表3-11)

表3-11 滤纸圈法实验报告

任务四 测定表面活性剂的起泡力

一、任务描述

选择起泡比法或改进Ross—Miles法对两只待测样品进行起泡力测定,比较其起泡力的大小。

二、实验准备

1.仪器设备 具塞量筒(100mL)、天平、刻度量筒(500mL)、容量瓶(1000mL)、恒温水浴(带有循环水泵)、泡沫仪{包括分液漏斗(容量1000mL)、计量管[长70mm,内径(1.9±0.02)mm,壁厚0.3mm]、夹套量筒(容量1300mL,刻度分度容量10mL)、支架等}。仪器设备见图3-6~图3-9等。

2.染化药品 二水氯化钙(化学纯)、待测样品(可选择渗透剂JFC、渗透剂T等)。

3.溶液准备 0.125%待测样品溶液(起泡比法)、改进Ross—Miles法按下列方法配制溶液。

(1)3mmol/L钙离子硬水。精确称取二水氯化钙(CaCl2·2H2O)0.441g,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并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

(2)待测样品溶液。按工作浓度或其产品标准中规定的实验浓度配制溶液。稀释用水可以用由鼓泡法被空气饱和的蒸馏水或用3mmol/L钙离子硬水。配制溶液时,先加少量水调成浆状,然后用预热至50℃的规定水溶解。必须很缓慢地混合,以防止泡沫形成。不搅拌,保持溶液在(50±0.5)℃,直至实验进行。

图3-6 分液漏斗(单位:mm)

图3-7 计量管装配图(单位:mm)

1—玻璃管 2—橡皮管 3—钢安装管 4—不锈钢计量管

图3-8 夹套量筒(单位:mm)

图3-9 仪器装配示意图(单位:mm)

1—分液漏斗 2—计量管 3—夹套量筒

三、方法原理

1.起泡比法 采用某种方式将空气带入液体中,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就形成坚固的膜而形成气泡,通过测定产生气泡量的多少(用泡沫的体积或高度表示),了解表面活性剂起泡性的优劣。泡沫形成后,在一定时间内气泡量的减少程度可用于表征其消泡性能。

2.改进Ross—Miles法 通过测定溶液下流时产生的气泡量(用泡沫的体积或高度表示)、泡沫形成后在一定时间内气泡量的减少程度,评价表面活性剂的起泡性能。

四、操作步骤

1.起泡比法

(1)分别取0.125%待测样品溶液10mL,置于两只100mL具塞量筒中。

(2)加蒸馏水稀释至30mL,加盖,剧烈震荡10次。

(3)静止30s后,立即记录泡沫体积(mL)。

(4)按上述操作,每只试样平行试验2~3次,每次应重新取样。

(5)根据下式计算起泡比:

起泡比越大,说明表面活性剂起泡力越强。

2.改进Ross—Miles法

(1)仪器安装及准备。

①用橡皮管将恒温水浴的出水管和回水管分别连接至夹套量筒上的进水管(下)和出水管(上),调节恒温水浴温度至(50±0.5)℃。

②装配带有计量管的分液漏斗,调节支架,使量筒的轴线和计量管的轴线相吻合,并使计量管的下端位于量筒内50mL溶液的水平面上450mL标线处。

③将配制好的试样溶液沿内壁倒入夹套量筒至50mL标线处,避免在表面形成泡沫。也可用灌装分液漏斗的曲颈漏斗来灌装。

第一次测量时,将部分试液灌入分液漏斗至150mm刻度处。为此,将计量管的下端浸入温度保持在(50±0.5)℃的盛于小烧杯中的一份试液内,并用连接到分液漏斗顶部的适当抽气器吸引液体(这是避免在旋塞孔形成气泡的最可靠方法)。在测量进行前,将小烧杯保持在分液漏斗下面。

为了完成灌装,用500mL刻度量筒量取500mL温度保持在(50±0.5)℃下的试液,并缓慢倒入分液漏斗,以免产生泡沫。也可用专用曲颈漏斗,使用时,曲颈的末端需贴在分液漏斗的内壁上,以避免产生泡沫。为了随后的测量,将分液漏斗放空至旋塞上10~20mm的高度。将盛满且温度保持在(50±0.5)℃下的实验溶液的烧杯,如以前那样放在分液漏斗下面,用实验溶液灌装分液漏斗至150mm刻度处,然后,如上所述倒入500mL温度保持在(50±0.5)℃的实验溶液。

(2)测量。

①使溶液不断地流下,直到水平面降至150mm刻度处,记录流出时间。

流出时间与观测的流出时间算术平均值之差大于5%时的所有测量应予忽略,时间的异常延长表明在计量管或旋塞中有空气气泡存在。

②在液流停止后30s、3min、5min,分别测量泡沫体积(仅仅泡沫)。

如果泡沫的上面中心处有低洼,按中心与边缘之间的算术平均值记录数据。

进行重复测量时,每次均需按样品溶液配制要求重新配制新鲜溶液,至少取3次误差在允许范围内的结果。

(3)结果表示。以所形成的泡沫在液流停止后30s、3min和5min时的体积来表征试样的起泡力,必要时可绘制相应的曲线,以重复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重复测定结果之间的差值应不超过15mL。

五、注意事项

(1)起泡比法操作时,振荡条件应均匀一致,一上一下为一次。

(2)改进Ross—Miles法测量时溶液的时效应不少于30min,不大于2h。

六、实验报告

1.起泡比法(表3-12)

表3-12 起泡比法实验报告

2.改进Ross—Miles法(表3-13)

表3-13 改进Ross—Miles法实验报告

任务五 测定表面活性剂的洗涤力

一、任务描述

选择表3-14中的一种实验方法,用标准洗涤剂和待测洗涤剂样品溶液作对比实验,评价待测样品的洗涤力。

表3-14 测试洗涤力实验方案

二、实验准备

1.仪器设备 玻璃研钵、烧杯(200mL、400mL)、广口瓶(250mL)、容量瓶(500mL、1000mL)、量筒(200mL)、搪瓷烧杯(1000mL)、恒温水浴锅、天平、洗衣板刷、磁力加热搅拌器、SW-12耐洗色牢度试验机、不锈钢珠(直径为6mm)、小轧车等。

2.染化药品 炭黑(高耐磨粉末)、蓖麻油(工业用)、羊毛脂(医学用)、四氯化碳、乙二醇乙醚、95%乙醇(均为化学纯),牛油(工业用20号)、碳素墨水、标准洗涤剂、待测样品等。

3.实验材料 全毛白坯女衣呢两块(每块6cm×12cm,规格为05495号64公支)、变(褪)色灰色样卡。

4.溶液准备 0.2%标准洗涤剂溶液和待测样品溶液,也可根据产品洗涤力大小调整浓度。

三、方法原理

洗涤力的测定方法有人工污垢法和自然污垢法,本方法属人工污垢法,是用模拟实际污垢的方法配制人工污垢,使织物均匀吸附,待溶剂挥发制成标准污布。将标准污布放在一定浓度的洗涤剂溶液中,在规定条件下洗涤处理,经清洗并干燥后,目测标准污布的褪色情况。

四、操作步骤

1.方法一

(1)标准污布制备。

①称取炭黑3g,蓖麻油4g,用玻璃研钵调研均匀。

②加入已溶解的羊毛脂2g,在研磨情况下将160mL四氯化碳分次加入研钵。

③将调研好的污液倒入200mL烧杯中,加温至40℃。

④搅拌均匀后,将白坯女衣呢正反面往返浸渍一次(每次时间约30s)。

⑤取出,用玻璃棒夹挤多余的污液,平摊自然晾干。

⑥将晾干后的标准污布用洗衣板刷往返涂刷正反面至乌黑均匀,并剪成两块5cm×5cm正方形待用。

(2)洗涤实验。

①在两只250mL广口瓶中分别加入0.2%的标准洗涤液和待测样品溶液各100mL。

②将广口瓶放在水浴中预热至50℃后,投入已准备好的标准污布,并盖上瓶塞。

③加热5min后,取出广口瓶摇荡1min(约60次),并重复此操作三次。

④将污布取出,洗涤,烘干,然后用灰色样卡评级。

2.方法二

(1)标准污布制备。

①在2000mL烧杯中加入1000mL 95%乙醇,在搅拌情况下滴加100g碳素墨水。

②再加入815mL 95%乙醇,充分搅拌,直至混合均匀,待用。

③用炭素墨水溶液浸轧女衣呢(二浸二轧,20~25℃,轧液率85%),室温下自然晾干,备用。

④在1000mL搪瓷烧杯中加入20g羊毛脂、20g牛油和500mL乙二醇乙醚。

⑤将搪瓷烧杯置于水浴锅上加热至60℃,使之充分溶解。

⑥移出水浴锅冷却至30℃,用乙二醇乙醚稀释至1000mL,待用。

⑦用浸轧过炭素墨水且干燥后的羊毛织物浸轧油脂(二浸二轧,50℃,轧液率85%),室温下平摊于桌面上自然晾干,即为标准污布。

⑧将污布剪成直径为5.4cm的圆片两块备用。

(2)洗涤实验。

①量取标准洗涤液和待测样品溶液各200mL,分别置于耐洗色牢度试验机的不锈钢烧杯中。

②分别放入标准污布圆片一块和不锈钢珠50粒,加盖封闭后移入试验机内,在50℃条件下洗涤30min。

③取出,水洗,在室温下自然干燥后用灰色样卡评级。

五、注意事项

(1)在制备标准污布时,为保证乌黑度、含油量一致,应尽量采用小轧车二浸二轧。

(2)标准污布若不及时使用,应存放在棕色瓶中密封保存。实验时,应注意选择乌黑度基本一致的标准污布实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比性。

(3)洗涤实验时,应保持洗涤液的温度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当被测样品的浊点低于50℃时,应在浊点温度以下进行实验,并在实验报告中注明实验温度。

(4)由于污垢种类、污染程度、附着状态、基质原料及洗涤条件的不同,洗涤力的结果测定会受较大影响,所以用人工污垢法测定去污力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

(5)自然污垢法是用实际穿着沾污后的织物进行洗涤实验。如日本采用衣领污布测定法,即将长12~13cm的两块棉布缝在一起,制作成两倍大小的假领子,并将接缝对准脖颈正中,缝在工作服领子上。工人穿着一星期后,收集假领,做洗涤力实验。实验时,将假领中间的接缝拆开,编上号码,用不同的洗涤剂作对比试验。此法更贴近实际,但污布制取较困难,故不常用。

六、实验报告(表3-15)

表3-15 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