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色纺纱调色原理
一、色纺纱调色目的
色纺纱的核心竞争力区别于一般染色纱(漂染纱),在于不同颜色的纤维混合后的花色效果。因此,在色纺纱生产过程中关键在于调色、对色环节,即处理颜色,要求颜色判断准确、描述准确、配对准确。色纺纱的调色是指通过色相、明度、纯度的各自对比与调和,或者是色相、明度和纯度三者之间综合性的对比和调和运用的结果。色纺纱调色、对色的目的是根据设计样与客户来样的要求颜色(如成品颜色的色调、明度和彩度)来确定原料颜色的种类及配比,从而准确纺制出与目标色一致的纱线。
二、调色原理
(一)Friele配色模型
Friele模型是唯一直接针对着色纤维混色提出的理论模型,指出有色纤维在混色时符合式(2-5)的要求:
式中:R(λ)——波长为λ时的反射率;
σ——参数,其值大小需要根据实验来确定,即每个样品各自达到最小匹配色差时的取值。
当各种有色纤维按不同质量比混合时,混色样品及其组成的单色之间应使得式(2-6)成立。
式中:[Rs(λ)]——波长为λ时混色样品的反射率;
Ri(λ)——波长为λ时i组分单色纤维的反射率;
xi——织物中i组分单色纤维所占的质量比例,要求∑xi=1。
此外,有关配色理论模型方面,还有采用基于Friele模型的光谱配色算法,结合设计样与客户来样允许的色差宽容度ΔE,挑选出最合适的配方;还可采用计算机配色系统,提供多种配色方案,大大提高配色效率,提高市场反应能力,降低对配色人员经验的依赖性。
(二)色彩的对比错视
对比错视现象是指: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并列色时,会发现两个并列色之间所产生的相互影响,使它们的色相、明度或纯度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受存在于同视野中的另一色的影响,一个颜色的三要素的变化在两个色上同时显示出来,从而产生同时对比错视现象。该现象以色的并存和对比为产生条件,以补色现象为其基本原理。
连续对比错视现象是指:先观察一种颜色,接着再观察另一种颜色,会感到后一种颜色因受前一种颜色的影响而在色相上产生变化。对一种颜色注视片刻后,迅速把视线转移至另一种颜色,则感到该色变得略带先见色的补色,即先看红色,再看黄色,则黄色变为黄绿色,这就是连续对比错视。通常把先见色称为初见色,而后看的受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色称为次见色,连续对比错视是一种视觉残留现象,是由于视觉生理所引起。
(三)色彩的判定
色彩的判定用易见度表示,指色彩间的差异对比为视力所能辨别清楚的程度。处在一定环境中物体的色的清楚辨别,取决于照射到此物体的光线亮度和物体本身颜色,不同光源下反射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因此,对色时要求在一定的光源下判定。在一般条件下,是在北自然光下对色,但不同的客户会要求在不同的光源下对色。例如,SEARS客户对色光源为:主光源UL3000,副光源D65;半岛客户对色光源为主光源TL84,副光源D65;大部分客户的对色光源为主光源D65。
如何表达颜色是对色的关键,生产商与供应商之间经常需要对交货产品进行书面文字约定,需要用基本统一一致的语言进行表达描述。首先要将颜色的深浅(明度)表达出来,然后表达颜色的色相、饱和度。深浅是相对的,在同一品种的不同批次之间,一定有深与浅的差异,尤其深与浅的差异在麻灰品种上反映得最直接。色相就是色的相貌,本质就是色光的波长,不同的波长就有不同的颜色,如红、黄、蓝、绿、紫等。在各个彩色系列产品里,一旦把相应色相表达出来,也就可以将各颜色分辨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