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船全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五 伦类部

君臣

在三之义

【原文】

晋武公伐翼,杀哀侯,止栾子曰:“苟无死矣,吾令子为上卿。”辞曰:“成闻之:‘人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注释】

①晋武公:(前754—前677),又称曲沃武公,姬姓,名称,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食:俸禄。

【译文】

晋武公讨伐翼国,杀了哀侯,并劝阻栾子说:“请不要自杀,我希望你能在我国做上卿。”栾子断然拒绝:“我听闻说:‘人生依靠者有三,但敬奉这三者要始终如一。’这三者就是生养我的父母,教导我的老师和给我俸禄养育我的君主。”

无忘射钩

【原文】

管仲将兵遮莒(jǔ)道,射桓公,中带钩。后鲁桎梏管仲送于齐。齐忘其仇以为相。谓桓公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

【注释】

①管仲:(前723—前645),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②桎梏(zhì gù):中国古代的刑具,类似于现代的手铐、脚镣。引申为束缚、压制之意。

③桓公:齐桓公(?—前643),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④槛车:囚车。

【译文】

管仲率兵挡住莒地的道路,在齐桓公回国的半路上,用箭射杀他,箭恰巧射在桓公的铜制衣带钩上。后来鲁国用囚车把管仲送给了齐国。齐桓公为齐国强盛着想,忘掉旧怨不计前嫌任他为相。管仲对齐桓公说:“但愿您不要忘了射钩之事,而我也不能忘了囚车之事。”

前席

【原文】

贾谊为长沙王傅,文帝征之至。入见,上问鬼神之事,谊具道所以然。至夜半,文帝前席听之。

【注释】

①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②文帝:汉文帝刘恒(前203—前157),汉高祖刘邦第四子,西汉第五位皇帝。

【译文】

贾谊当时是长沙王的师傅,汉文帝征召他入京。觐见时,文帝问他鬼神之事,贾谊详细地解释了一番。到了半夜,文帝向前移动坐席来听。

温树

【原文】

孔光领尚书事,典枢机十馀年,守法度,修政事,不苟合。或问:“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答以他语。其谨密如此。

【注释】

①孔光:(前65—5),字子夏,曲阜(今山东曲阜)人,西汉后期大臣,孔子的十四世孙。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

②典:主持,主管。

③枢机:指朝廷的重要职位或机构。

【译文】

西汉时期,孔光官至尚书,执掌国家中枢权力机构十几年,在职期间一直严守法度,治理政事也从不苟合。有人问:“温室宫的官署里种的是什么树呢?”孔光用其他话来搪塞。他的谨慎与缜密已经到了如此地步。

下车过阙

【原文】

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为谁,夫人曰:“此必蘧伯玉也。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伯玉,贤大夫也,敬于事上,必不以暗昧废礼。”视之果然。

【注释】

①卫灵公:(前540—前493),姬姓,名元。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公元前534年至公元前493年在位。

②阙(què):京城,宫殿。

③蘧伯玉:蘧瑗(qú yuàn),字伯玉,谥成子。春秋时期卫国(现河南卫辉)大夫。封“先贤”。

④暗昧:昏暗,不清晰。

【译文】

卫灵公与夫人南子晚上坐着闲聊,听到有行车的声音,到了宫阙就停了,过了宫阙那行车声又有了。灵公问南子是谁,南子说:“这一定是蘧伯玉。我听说依据礼法经过公家的门前时,要抚轼而过才能表示尊敬。蘧伯玉是贤良之人,又敬重主上,肯定不会因为是晚上就疏忽礼节的。”派人一看,果然是蘧伯玉。

御手调羹

【原文】

唐玄宗召李白至,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手为调羹。

【译文】

唐玄宗召李白入宫,在金銮殿上召见他,谈论当世之事,进奏颂词一篇。玄宗赐给他食物,还亲自为他调和羹汤。

御手烧梨

【原文】

唐肃宗常夜召颍(yǐng)王等二弟,同于地炉罽毯上坐。时李泌绝粒,上自烧二梨,手擘之以赐泌。颍王恃恩固求,上不与,曰:“汝饱食肉,先生绝粒,何乃争耶?”

【注释】

①唐肃宗:李亨(711—762),初名李嗣升、李浚、李玙,唐朝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至德元年至宝应元年在位。

②罽(jì)毯:毛毯。

③绝粒:道家以摒除火食、不进五谷求得延年益寿的修养术。

④擘(bāi):掰开。

【译文】

唐肃宗常常晚上召见颍王等两个弟弟,和他们一起坐在火炉边的地毯上。当时李泌正在修炼辟谷的道法,玄宗亲自烧了两个梨,用手掰开给了李泌。颍王倚仗玄宗的恩宠也要一个梨,玄宗没有答应,说:“你吃肉吃饱了,先生还未进一粒粮食,你为什么还要争呢?”

撤金莲炬

【原文】

苏轼任翰林,宣仁高太后召见便殿曰:“先帝每见卿奏疏,必曰:‘奇才,奇才!’”因命坐赐茶,撤金莲宝炬送院。

【注释】

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译文】

苏轼担任翰林学士时,受到宣仁高太后的召见,太后在殿上对苏轼说:“先帝每次见到你的奏疏,一定会称赞说:‘奇才,奇才!’”所以赐坐并赐茶,还撤了宫中的金莲宝炬给苏轼照明,以此将苏轼送回翰林院。

登七宝座

【原文】

唐玄宗于勤政殿,以七宝装成大座,召诸学士讲论古今,胜者升座。张九龄论辩风生,首登此座。

【注释】

①唐玄宗:李隆基(685—762),生于神都洛阳,公元712年至公元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庙号“玄宗”。

②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译文】

唐玄宗在勤政殿内用七种宝物做成一个大座,然后召诸位学士前来大殿谈古论今,最后胜出的人便可以坐上宝座。张九龄论辩风生,是第一个登上这个宝座的。

昼寝加袍

【原文】

韦绶在翰林,德宗常至其院,韦妃从幸。会绶方寝,学士郑絪欲驰告之,帝不许。时适大寒,帝以妃蜀锦袍覆之而去。

【注释】

①韦绶:字子章,京兆人,曾任工部员外,谏议大夫。

②德宗:唐德宗李适(kuò)(742—805),唐朝第九位皇帝,公元779年至公元805年在位。

③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④郑絪(yīn):(752—829),字文明,荥阳人,唐德宗时的宰相。

【译文】

韦绶在翰林院当值的时候,唐德宗常去那里,有一次韦妃也跟德宗一起去了。正巧,那时候韦绶正在午休,学士郑絪本打算立刻去叫醒韦绶,德宗不让。那时正是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德宗用韦妃的蜀锦袍盖在韦绶身上然后离开了。

金箸表直

【原文】

唐开元时,宋璟为相,朝野归心。时侍御宴,帝以所用金箸赐之,曰:“非赐汝箸,以表卿直也。”

【注释】

①宋璟:(663—737),邢州南和(今河北邢台市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唐朝名相。

②朝野:朝廷与民间。

③箸:筷子。

【译文】

唐代开元年间,宋璟为宰相,臣子与百姓都诚心归附。有次侍奉唐玄宗进膳,玄宗将自己的金筷子赏赐给了宋璟,说:“并不是真的赐给你金筷子,而是要嘉奖你正直的品质。”

药石报之

【原文】

唐太宗时,中书高季辅上封事,特赐钟乳一剂,曰:“卿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报之。”

【注释】

①高季辅:(596—654),名冯,字季辅,以字行,德州蓚(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唐朝宰相。

【译文】

唐太宗时,中书高季辅向太宗进言陈事,太宗赐给他一剂钟乳,说:“爱卿进谏的是像药石一样有疗效的忠言,因此我也用药石回报你。”

世执贞节

【原文】

于忠迁散骑常侍,尝因侍宴,宣武赐之剑杖,举酒属忠曰:“卿世执贞节,故恒以禁卫相委。昔以卿行忠,赐名曰忠。今以卿才堪御侮,以所御剑杖相锡。”

【注释】

①于忠:(460—516),曾赐名于登,字思贤,本字千年,鲜卑族,代郡人,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官至尚书令、侍中。

②宣武:北魏宣武帝元恪(483—515),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八位皇帝,公元499年至公元515年在位。

③御侮:抵抗外来欺侮。

④锡:赏赐。

【译文】

于忠官至散骑常侍,曾经侍奉皇帝进膳时,得到宣武帝赏赐的宝剑和权杖,宣武帝举起酒递给于忠说:“你素来秉执坚贞的节操,所以我一直将你放在禁卫的重要职位上。之前因为你的忠贞,给你赐名‘忠’。现在以你的才能可以抵御外侮,所以现在将我的宝剑与权杖赐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