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针布的设计与选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3 主要参数

2.3.1 齿条角度

前角,通常用字母α来表示,是指齿前面与底面垂线间的夹角。目前许多针布型号中所表示的都是针布的前角,但在工厂实际中也常使用工作角这一术语,它指的是齿前面与底面之间的夹角(通常用δ来表示),因而工作角与前角之间恰好是互为余角的关系。

但是,根据我国GB/T224377—2009纺织机械与附件金属针布尺寸定义、齿形和包卷规定,将工作角和前角进行了重新定义。传统的前角定义是齿前面与底面垂线间的夹角,工作角的定义是齿前面与底面间的夹角;新的定义恰恰相反,即原来前角的定义改为工作角定义,工作角定义改为前角定义。根据这一定义,一些讨论将发生新的变化。由于本书所引文献大多还是沿用原来的定义,所以在涉及工作角和前角时还以原来理解为准,按照新的定义理解时,文中有标注。

工作角的大小与滚筒直径、速度和纤维性能等有密切关系。工作角较小时,抓取纤维能力强;工作角较大时,纤维不宜沉入齿根,转移释放纤维的能力增强,但握持分梳能力较差。如锡林工作角的大小应根据所纺纤维性能、锡林直径、锡林转速以及与锡林相配合的其他分梳元件的工艺规格参数合理选用。又如,为了增加纤维向道夫转移,道夫上针齿的工作角度可较小,但工作角过小,会影响混和及分梳效果,因而应综合考虑分梳和转移率。锡林速度较高时工作角也较小,以平衡纤维在针尖上的离心惯性力。加工可纺性能差、纤维较长或密度较轻的化纤,工作角宜大些。

梁庆新在文献[21]中指出,锡林针布前角过大或过小,对纤维的梳理都不利,前角过大,释放能力小,梳理力强,纤维反复梳理次数增加,损伤纤维大,短绒多,锡林和盖板负荷大,严重时甚至缠绕锡林;前角过小,纤维反复梳理次数少,梳理度小,释放能力强,棉结多,均匀混和不良,纤维伸直度差。决定锡林前角角度的因素有锡林速度、锡林辊筒直径、纤维种类和长度、针布齿深和其他参数等。

与工作角相对应的还有几个角度参数,包括齿尖角β、齿背角γ、齿间角ε和背尖角η。齿尖角β指的是针齿前面与背面之间的夹角,反映了针尖的尖锐程度;齿背角γ指的是齿背面与底面之间的夹角;齿间角ε指的是齿前面与相邻齿背面之间的夹角;背尖角η指的是齿顶面与底面间的夹角。

2.3.2 齿高与齿深

齿高,指针齿的总高度(包括基部高度),具体指底面到齿顶面的高度,通常用h1来表示。它与齿深并非同一概念,在有些场合将其混为一谈是不恰当的。但齿深与总高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总高随着齿深变浅趋向矮的方向发展。而齿深与密度有关,密度高的齿较浅,浅齿也可以防止嵌入破籽和短绒,因此,在纺棉时一般也选用较浅的针齿。道夫齿深较大时有利于道夫凝聚、握持与纤维转移,并易使锡林高速回转产生的气流从道夫齿尖溢出,但道夫齿过高,易轧伤倒齿,影响寿命;齿矮影响握持,棉网易下坠。

2.3.3 齿顶面积

齿顶面积大小体现针布锐度水平,越小越锋利,有助于穿刺、分梳等作用,是梳理的重要参数。新金属针布的齿尖,其棱边棱角清晰完整,在齿顶形成一个很小的长方平面(齿顶长×齿顶宽)。减小齿顶面积和保持齿尖棱边棱角清晰,能提高分梳穿刺能力,有利于针齿对纤维和棉束的握持和分梳,梳理效果好,浮游纤维少,棉结杂质少,棉网清晰度好,但要防止纤维损伤。在齿顶面积减小的同时,也降低了齿尖的强度,使齿尖容易碰伤轧坏,在针布运输、包卷和使用过程中应该加以注意。同时齿顶面积越小,对针布制造技术要求越高,因而齿顶面积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针布厂的制造技术水平。

一般棉纺和化纤纺要求齿顶面积小些,毛、麻纺为防止针齿损伤,齿顶面积可随其用途适当加大。棉纺锡林针布的齿尖由平顶向更尖的齿顶发展,齿顶面积由原来的0.07mm×0.05mm减少到0.05mm×0.03mm,甚至向更小的方向发展,并对棱边棱角的清晰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增强对纤维的穿刺能力和分梳能力,提高梳理质量。

2.3.4 齿密

齿密,即针齿的密度,是指针面上单位面积的针齿数。齿密具体分为横向齿密和纵向齿密,两者之积决定针齿的总密度。纵向齿密决定针齿对纤维的重复梳理次数,横向齿密则决定着针齿对纤维束分劈的细致程度[22]。两者具体由锯条纵向齿距和基部厚度来决定,两者宜调节合适。如锡林纵向齿密增加,可提高纤维握持分梳能力,增加对每根纤维的作用齿数,减少针布的磨损和衰退。但对纤维的摩擦阻力增大,易嵌破籽,降低分梳转移能力。横向齿密增加,相应减薄基部厚度,能增加分梳能力,减少棉结,对提高质量有较明显的效果。但是在齿密过大时,表面易嵌破籽。从这一点来说,还应该在增大锡林针布密度的同时,考虑与其配套针布的问题。比如这时道夫齿密应考虑锡林气流的疏导畅通和保证纤维良好的转移与增加容纤量,道夫齿密就一定要小于锡林齿密,两者之间还存在一个速比问题。

就梳棉机而言,锡林是分梳部件的核心部分,它同时参与其他相关部件之间的分梳,如活动盖板、固定盖板、刺辊和道夫等。这就要求在锡林针布齿密选择的同时还要考虑与其配套的相关针布的针齿密度问题。

棉纺用金属针布的密度较毛纺、麻纺等的要高。在多联梳毛机上,针布的配置为先稀后密,使梳理程度逐步细致并防止损伤纤维。选用金属针布应考虑有利于各类纤维的分梳和转移。梳毛时因毛纤维长、分梳力大,为加强转移作用,锡林选用短工作面齿形,适当增加齿顶面积。棉纺和化纤纺纤维易转移,锡林选用穿刺和分梳作用较强的针布。金属针布的密度、工作角与齿深必须调节合适,锡林与道夫、锡林与工作辊、道夫与剥取辊等相互间选配也应得当,方能得到理想的分梳和转移作用。一般棉纺比毛纺、麻纺等锡林针布密度较高些,工作角较小,齿深较浅。

余平德[22]在梳毛机上使用两套锡林—道夫针布探讨了针齿密度对梳理质量的影响问题,指出金属针布的齿密对梳理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是齿密越大梳理质量越好,齿密(包括横向齿密、纵向齿密)应与所加工的原料相适应。例如文献中提到使用的原料是细特改性涤纶,这种原料的特点是纤维卷曲少,且卷曲弹性恢复率远小于羊毛,因此对分劈作用要求较高,但是对重复梳理作用要求并不高。反映在针布齿密上,就是横向齿密要大一些,纵向齿密则可适当减小。

此外,UweHeitmann[23]对高密度和低密度道夫针布的纺纱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使用较高密度的道夫针布[500齿/(25.4mm)2]比使用低密度的道夫针布[300齿/(25.4mm)2]有如下优点:转移率较高;条干值要好些;纱线的细节、粗节和棉结都降低50%以上。说明采用较高密度的道夫针布有利于纱线质量的提高。TCC在纺化纤时采用Novodoff30道夫针布可使产量提高30%。此外,TCC道夫针布采用无鳞处理工艺,防止了异物积聚和纤维损伤。在传统热处理过程中,针布表面会产生“鳞”氧化层,在后面工序中必须除去,但这样做有可能损伤针布的表面,无鳞工艺就是不采用除鳞工艺,因而对针布表面没有损伤。Graf的道夫针布采用侧向带细齿的针布,主要用于加工人造纤维和混纺,特别适合于低黏合力的纤维,其中的F-4045G针布工作角为45°(是已知道夫针布工作角中最小的),齿密仅为180齿/(25.4mm)2,基厚为0.85mm。

以上就梳理针布的齿形和主要参数对梳理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实际上,针布齿形和相关参数对梳理质量的影响是相互共同作用的结果,还包括具体的工艺,因此讨论这些影响时往往不能孤立而论,应当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才能对梳理器材有恰当的选择,也才能获得最佳的梳理质量和成纱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