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吐丝:殷海光最后的话语(陈鼓应著作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春蚕吐丝
——殷海光最后的话语

病中沉思

论沉默

这时代受商业广告的影响,任何事都要像上空装一样地暴露出来,好待价而沽——这是“市场文化”。这种“市场文化”受美国和日本的影响越来越厉害。

中国文化却是讲含蓄——溥博、崇高、深厚。人的气象也是如此。

现代的人,在这市场文化中的人,深怕自己不重要,惟恐自己失去价值;深怕自己不为人所知,所以要叫喊。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市场文化中的人却“我叫故我在”。其实,这种人不知道沉默的伟大,沉默的力量。

火山未爆发前的沉默和沙漠岂是一样吗?

智者的沉默和呆子的沉默岂是一样吗?

不要以为你沉默就不存在了,不要以为你沉默就渺小了。正因你的沉默而更伟大。让我们从沉默中培蓄力量,锻炼自己。

知识和智慧

知识从很好的学院和健全的制度中产生,智慧则无这些凭借。智慧从悲剧的情况中激发,从痛苦的心灵生出。

知识发展的线索很清楚,比如一篇博士论文,思想线索从哪个学派来的,根据哪一家的学说,文中所持的观点都有由来而且很清晰。智慧则来也无踪,去也无影。

灵感像火花,这个火花可能把智慧带出来。

论独立思想

学院式的训练与独立思想很难两全其美。有学院式的训练,在程序中常把独立思想消灭了;有独立思想的人而缺乏学院式的训练,他的想法常经不起考验。如今要有基本的学院式的训练做基础又能激发他的思考,能做到陆象山所说“六经为我注脚”的气象,才是个思想人材,否则就像木头底下的蛀虫,永远不会显现创造的光辉,因而也不能把人类的光辉向前推进一寸。

(注:学院式的训练所供给我们的只是生料,我们要吃这原料后,经过我们心灵的润育而产生出崭新的东西才行。许多人不明此理,便吊书袋子为乐。结果背着书袋子以老,背着书袋子表演,背着书袋子装饰自己。结果,书袋子还是书袋子,他还是他。)

鞭子哲学

这个地球上,有各形各色的鞭子哲学,有各形各色的大众哲学。这种哲学有种种说法:不能违背时代啦!要服从现实权威啦!要和别人同乐队齐舞啦!

有些人心怀妬嫉与恐惧,用这鞭子哲学将孤独者从静僻中赶出来,和群众一齐呐喊,一样地做绵羊,做火牛,一样地陪同他们做大众哲学大教主的工具,来化作时代浪费的灰烬啊!

逻辑经验论的基本缺点

逻辑经验论有一个设定,以为一切知识都可“整合”(unity),逻辑经验论的这种发展,结果造成了“知识的极权主义”。莱兴巴赫(Reiehenbach)建构“或然率”的方法便是一个例子。又如“组论”(set theory)想统一数学,至少企图统一算术。但从莱布尼兹(Leibniz)至槐英(Quine)以来,他们为了要证明一加一等于二,要演证好几页。这种方法是否增加了“mathematical intuition”?是否会使得处理数学更方便些?

逻辑经验论最使人不满的是:以为解决了大脑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人生的问题。其实人的问题并不止于此。人最重要的问题是心灵的问题。

大脑的问题是“触及”(touch)。由于心灵的问题不能确定,逻辑经验论便认为心灵的问题是“假拟的问题”(pseudo problem)。也许从逻辑经验论的论点来看,心灵的问题是“假拟的问题”,但它却是“真实的问题”(genuine problem)。

人是有悲欢离合的。

(本节为张尚德所整理)

大脑与心灵

大脑与心灵事实上是无法截然划分的。现在只是为了方便起见,作这种习惯性的划分。

我深深地体悟到大脑的要求和心灵的要求不一样。大脑的要求是精确、明晰、严格;要求将对客观经验世界的认知系统化。从纪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开始,这种最高的标准表现在逻辑、物理学和数学上。现代的成就表现在登陆月球上。大脑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它的成就可以标准化,最能显示这种征象的,便是科学与技术。

然而心灵的要求根本是另外一回事;心灵是价值的主司,是感情的泉源,是信仰的动力,是人类融为一体的基础。人类要有前途,必须大脑与心灵之间有一种制衡,而制衡于大脑与心灵之间的主体便是理性。

实在说来,存在主义所要对治的问题是心灵而非大脑。现代人大脑过于发达,而心灵一点儿也不充实,而且愈来愈空虚。这是时代的根本问题。有些人用神话热狂、意识形态来医治心灵,结果造成“非理性的人”(Irrational Man),要医治非理性的人,就必须要求理性。这是今天人类必须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可在传统中找到一些理性的根苗,而将传统加以批评性地接受。对于传统,我是个批评者,更新者,再造者。

1969年8月9日

古典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

美国大社会学家柏逊思(Parsons)把世界几种主要的文明作了一个比较之后,发现中国社会有种基本的问题。我们现在就要进一步探究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以及是怎样形成这些基本问题的。

首先,我们应承认中国社会有表面的不稳定。一些讲历史文化的人,因为有自卑感在作祟而不敢承认有表面的不稳定,深怕赶不上近代的西方。这是不够知识的真诚与勇气。比如说中国历代都有刀兵水旱之灾、土匪、流寇,以及改朝换代时杀人流血的事件,但是这些却像一个大湖里面的涟漪而已。等到风平浪静以后,湖面又恢复到它的宁静。所以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的农民,对于这些变乱,养成一种逆来顺受的态度,以及漠不关心的态度。老庄的观念可能有助于养成这种态度。这种态度,从近代西洋人的眼光看来,可能是由于被动的消极的和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心理形成的。但是就长远的过程来观察,却足以维护一个民族悠久的生命和存在的价值。这是否能够说中国人在无可奈何之中过着这样无根的生活?大谬不然。因为我们在这样表面不稳定底下有个基本的稳定,这个基本的稳定也是长期塑造出来的。从周秦开始,经历两汉,而六朝,而唐宋,而明清,我们的祖先不断地塑造,不断地添补修饰这个基础,这个基础形成中国社会基本的稳定——是无论怎样改朝换代、水旱刀兵之灾都没有动摇过的。这个基本的稳定是什么呢?

第一,农村经济及其生活方式。

第二,基本的社会结构。比如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些社会结构。

第三,儒家、道家与佛教三者经过冲突后的巧妙的结合。儒家所提供的是中国人生活的社会层面及政治层面;道家所提供的是中国人在现实中而不泥于现实的超越境界;佛教所提供的是宗教情绪的满足及生死问题的安排。

这三大要素,构成中国社会的基本的稳定。历代无论谁来当皇帝都没有破坏这些基本的要素,且在稍微安定后总要把这些捧出来作为安定的基石。因此就中国的文明来说,表面的不安定,如烧杀、篡夺,这些只能算伤皮不伤骨的表面的骚动。所以中国古典文明的生命能维持这么悠久。

(补记:维持中国社会的基本稳定,道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谓“道统”就是指一贯的绵延不绝的治道,而它的核心就是体制。中国的地理环境是西面有高山峻岭的阻隔,北面有戈壁大沙漠的横隔,东南面有大海洋的封锁,这地理的孤立性有助于道统意识一元性的形成。中国各地的风俗习惯差异性极大,然而伦理道德的思想系统却大抵是统一的,这统一的伦理道德观念透过同一文字的传播,更加强了中国社会的稳定性。)

既不进又不退:一个伟大的存在的价值

由三种基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想起一个伟大的存在价值(existential value):

(1)在生命的过程中,不能或不愿面对现实人生的困难,遂向着死后趋进。如印度人成千成万地跳向恒河里毀灭自己,或另创一个精神境界(如涅槃境界)。

(2)文艺复兴后的西方人的基本人生态度至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后的进步主义。这受经济起飞和技术的助长,乃有现代人的狂热生活。他们所成就的乃是物欲的文明,富有刺激性,给人直接的便利;表面极其繁华,但内层却是凄凉、徬徨、失落的。暖气室里住的尽是一个个冷冰冰的人。

(3)中国的人生态度和基本的价值取向:既不进又不退。中国人好称古远、效法祖宗,现在看来是很令人感到可笑的事。因为我们现在的时代精神是进步主义,以至于中国被迫放弃原有的价值取向,弄得大家积非成是。好!让我们看看所谓的进步主义:“进步”本身其实只是一个程序而已;本身并不是价值,只是一个演变的程序而已!好!所谓“进步”,进步到哪里?伊于胡底!没有底止的进步,使人仍然在一个过程中滚动,像潮水一般;永远没有站稳似的,像狂奔的汽车一般。试问这种进步主义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地方?好!现在登陆月球是进步了,将来探索火星是进步了,本着这种进步主义的精神去推动,现在这些科学技术家究竟可以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无非是制造紧张,制造繁忙,制造污染的空气,或者把人类的占有欲带到遥远的星空而已。

这样回想中国传统中那种既不进又不退的淑世主义,方显彰其人生价值。中国人的崇古法祖先,真正的意义只是把我们的生活价值、行为模式定着在一个标准上,也可以说是一种价值理想的投射。所谓法古,并不是要我们回到六千万年前像小耗子一般的人类去,也不是要我们恢复到旧石器那样古老的境地里去,而是如雅思培(Jaspers)所说的“极盛的古典时期”。那是在三千年前左右,为人类文明成熟时期。好了!问题就在这里:也许有人觉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比三千年前好,试问好在哪里?就人生价值,道德理想,认同的满足,生活的温暖,心灵的安宁,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友爱合作来说,好在哪里?

也许有人觉得这个时代好,这就是进步主义在后面作怪。在进步主义的观点下,所谓“好”无非是指技术的精进,技术精进除了带给人物欲的满足外,使人有更多的幸福吗?使人有更高的精神吗?西方文明走向死胡同了(此处吃紧)。这样看来,进步主义虽然是时代精神,但实在没有意义。而中国的古典文明,始终是围绕着基本的价值主轴而存在。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中国历来改朝换代血流漂杵之事,但这个价值主轴在一九四九年以前,始终是存在着的。国泰民安时,内部常缓慢地滋生出一种力量来滋润这个主轴——佛、老、孔三个层面所构成的主轴(此处吃紧):孔儒主要在于社会层面的安排,佛教主要在于宗教情绪的安排,老庄主要在于精神生活与心灵境界的安排。中国人生活在这种气氛下,既不如此焦急地向前盲目地追逐,以至于把心灵都撕碎、掏空,又不是像印度人那样的厌世,否定现实生活;而是站在现实、肯定现实,来体味现实的美好。请问这样既不进又不退的人生态度岂非比西洋和印度的更适合人生、更适合存在吗?

1969年8月17日

(注:我之所以欣赏古典中国的人生态度和基本价值取向,乃是因为它们比较妥当地处理了人生与心灵的种种问题。当然,我并没有忘记中国文化在认知活动中所产生的弊病:理知作用经常碰到尊长、权威、颜面、地位、立场、情绪反应等因素就呈萎缩状态。我这里所谈的是另一回事,乃就生命的层域而言的。)

徐复观

他凶咆起来像狮虎,驯服起来像绵羊;爱热闹起来像马戏班的主人,孤独起来像野鹤闲云;讲起理学来是个道学夫子,斗争起来是个不折不扣的步兵团长;仁慈起来像春天的风,冷酷起来像秋天的霜。然而他充满了生命的奋进、斗气,一分钟也不停,一秒钟也不止。

他和唐君毅比较起来,唐先生所树立的是风范,所成就的是道德理想,不是知识。因为唐先生旧包袱太多了;他从我族中心主义出发,双眼为道德的考虑所迷,所以他看不清楚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的真相,而且才力也不够。而徐先生却能抖落一切旧包袱,且能擒拿现实,透视经验世界,所以他可能在知识上有所成就。

徐复观也有我族中心主义的色彩,但是他在建构知识时可不受此拘束,可消解这方面的作障。

如果人生比作舞台的话,有人自己搭台自己导演(第一流的人物往往如此);有人借台唱戏,唱完便罢;有人把别人的台子占为己有来演唱;有人是主角,有人是配角;有人是小丑,有人是跑龙套。像徐复观,具有单人独马打天下的霸才,他自己搭台、自己导演、自己当主角,可是有时他又让一些牛鬼蛇神挤到台上和他合演,无奈这些人太不够格了,根本无法配搭得上,所以反而把这主角的声光掩盖住。常常他自己一本戏还没有唱完,就向别的戏台上拳打脚踢,这样使他步骤混乱,精力分散,树敌太多;有时意气鼓动了,还跑到别人台上去当配角。

附:给徐复观先生的信

佛观先生:

八月十五日清晨,先生所提出在专制政体下纯理思想难以伸展的问题,颇激起我对于这个问题的思索,甚为感谢。

八月十二日,先生偕唐君毅先生来舍探病,引起我对当代智识之士的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唐先生所树立的为儒门风范,所成就的为道德理想,而非知识。以他的学术资本,思想训练,和个人才力,显然不足以完成他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规模。古往今来,道德的奇理斯玛charisma人物,往往如此。

相识二十多年,先生为光提到时常所厌恶的人物,但亦为光心灵深处所激赏的人物之一。这种矛盾,正是不同的生命火花激荡而成。一个时代创造动力的泉源,也许辩证地孕育在这一歧异中吧!

现在,复兴中国文化的叫声似乎颇大,然而一究其实,不过空泡而已。在我看来,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的认知,尚是一大片未曾开垦的处女地。这有待真才实学之士的奋发努力。“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现实情况看来,今日若干知识分子的处境,似乎天小地狭;但是就开辟观念和知识的新天地而言,则无限无穷。

今日有心人最重要的事,在于树立一超越现实的自我,对外界的成败毀誉,颇可不必计较。际此是非难辨之世,吾人必须学习隔离的智慧,抖落一切渣滓,净化心灵;然后跨大鹏之背,极目千里,神驰古今;但又同时能如现代的探矿师,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形态及去脉来龙,能有真实的了解。先生如能将认知模式稍加调整,也许在这方面可能作进一层次的努力。

光现与癌魔奋斗,在不久的将来,果能康复,希与先生倾谈上下古今,并请我吃脚鱼与鳗鱼。一笑!

谨祝

康乐

殷海光 一九六九年八月二十四日

唐君毅

唐君毅具有一种奇理斯玛人物(charisma)的性格。有强烈的复兴文化的使命感。其为人也,沉笃、厚重、真实。我一看见他就感到他是人文教主一样。

他彻头彻尾是个一元论者:道德的一元论和知识的一元论。(我在道德上是一元多面的,知识上是多元论的。)他论事如用一个无边无岸的毡子,任何东西都用这个毡子去盖。所以他是搞错了行的道德诗人。

在知识上,他不可能有所建树。他以他的人格、气象来摄引这个时代,古往今来,这种人的成就,从来就不是知识,而是道德理想。从他身上去找知识一定会失望,但接近他可得到一些满足;我在知识上、在哲学上和他是截然相反的,但我从他那里,仍可得到满足——笃厚、真诚、理想主义的色彩,这正是此时代最缺乏的。

1969年8月12日上午八时半唐先生及夫人由徐复观先生陪同看我

张尚德

你我都是在这时代极困难的过程中奋斗出来的人。但因气质和生活史的不同,所以你我两人有许多不同的发展。

你整个的发展是个不平衡的发展。你由一个小兵而至于大学副教授,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是了不起的,因为你有生命的冲力,能从卑微的情況中,冲上较高的层面;但另一方面看,你气盛于理,你有很强的intension,然而你有很厚的一面——乡村社会的素朴。所以虽然你的表现令我不满,而我仍然惦记你。

你有一股常想向外突破的力量,可是你的本钱不够,再加上现实的困扰,所以你不能一贯地做一件事情,故而表现得东碰西撞,结果精力分散,失去了中心的统一。

凡古往今来,任何成大业者,都只有一个主调。比如爱因斯坦,他只有一个主调——他所知的就是物理的世界。

你谈逻辑,只能在教室里谈,出了门,一切的表现都是非逻辑的,你或许可以走生命哲学的路子。但是最重要的是:走一条路,贯彻地走一条路。切记!切记!

1969年8月10日下午

陈鼓应——Belied Personality(被误解的人)

他——像一个冷漠的,灰色的小丘,在小丘底下却蕴藏着巨热的岩浆。岩浆在地下流奔,有时不可阻遏地要破壳而出。

冲霄而起,

但是被地面严霜冻结了。

这小丘又归于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