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鉴定缄赏之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玉质的通透度

对于古玩收藏范围所能见到的材质来说,只要是取材于矿物质,就必然会符合一个规律,那就是材质在矿脉里的存在,就像夹心饼干或三明治一样,每一层(或者每一阶段)都有结构上的变化,而且没有完全一样的可能。譬如广东肇庆的端石,最早的开采记录是唐代,一直开采到了现在。当然,我们目前较少能看见唐、宋两代端砚的材质是什么样子,而明、清两代的端砚却可以常见,如果我们把明、清和现代同一坑口、同一等级的端砚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材质的颜色、石品等方面各有不同的呈现,有时差别还很明显。为什么现在仿明代永、宣官窑很难?其难度不在于制作工艺的难以企及——现在人们有一双复印机似的双手,制作什么都不是难事。不可逆的困难就是明代初年的高岭土、瓷土的取土与现在不在一个位置上,制作出来的成品粗看还可以,细看自然各异。玉料的开采同样适用于这个规律,山料玉的开采,年代距今越远,开采的位置越近;而开采年代越近,开采位置越远、越纵深。如果我们俯瞰新疆和田玉四千余年的开采线路就会发现,有的朝代赶上了好位置,譬如战国、唐代、清代的玉质都好,尤其到了清中期,玉质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佳水平;而有些朝代的开采位置就不尽如人意,譬如明代的玉料基本上都不太好,业内人们常说“大明无好玉”。当然,明代也有好玉出现,只不过比例较小罢了。子料也是一样,年代越久远,人们采集的层位越靠上;到了乾隆时期,朝廷开始组织当地土著到河里捞子料,根据所捞多少给予报酬。而现在,据说要动用多少辆大型挖掘机,挖地何止三尺,就像大型土木工程一样轰轰烈烈。不管能否再找到子料,倒是为国家把干涸的老河道又重新挖了几遍。

岫岩玉使用的早期可以追溯到距今约8000前年兴隆洼文化的查海文化时期,而民间古玉收藏者的鉴赏目力有可能达到的,应该就是距今约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玉器。5000年来,古今的矿带采集位置肯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材质也肯定今非昔比。最直观的不同就是通透度。图5是清代的岫岩玉,其通透度远高于图6把件的通透度。把两个时期岫岩玉的通透度进行对比后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岫岩玉开采时间越晚,通透度越高。再看看现在的岫岩玉雕工艺品,基本上与玻璃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这件把件的玉质一定是年代悠久的老岫岩玉。

图5 清 岫岩玉的质地

图6 岫岩玉把件的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