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多调性对位的概念定义
“多调性”(Polytonality),也包括“双调性”(Bitonality),本质上应将其定义为:同时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听觉上可分辨的调中心,是音乐创作中同时围绕着多个调性中心的一种音高组织体系,又称“复合调性”。
所谓“多调性对位”(Polytonal Counterpoint)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有着不同调性中心的旋律线条同时作纵向结合的复调写作技法。“多调性(或多调式)对位是作曲技术的一种反论,这种调性分裂的风格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各自的声部具有特别清晰的调性特征;否则,多调性——其美学含义在于它尖锐的效果——将变成越来越模糊的调性而难以区分。”[1]
多调性对位中因构成对比或模仿关系的旋律线条,分别围绕着各自不同的调性中心。因此,作为一种现代音乐横向写作的特殊表现手法,多调性对位突破了传统复调音乐基于单一调性及其功能和声的写作原则,所产生的调性冲突及其不协和音响,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旋律线条间的对比性和独立性,同时整体上也产生了极为复杂的和声效果。
譬如,从波兰现代音乐先驱者席曼诺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1882-1937) 1917年创作的《第一弦乐四重奏》Op.37第三乐章“谐谑曲”中,就可领略到多调性对位的主要特征。
谱例3-1 席曼诺夫斯基:《第一弦乐四重奏》Op.37, 第三乐章“谐谑曲”,第17-21小节
此段落是四声部对比复调织体(缩写谱),高声部是主题旋律,其他声部则是对位旋律。四个声部的旋律线条分别属于不同的调性,第一小提琴声部为A大调,第二小提琴声部为#F大调,中提琴声部为♭E大调,大提琴声部为C大调。各调性主音其相邻关系均为小三度音程,恰好构成了减七和弦结构。
注 释